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1.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为“通识教育”,在具体操作中,没有突出人文素质教育。我们今天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主要是强调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人文素质教育”。“素质”外延较大,内涵较浅;而“人文素质”则外延较小,内涵较深。这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同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作为教育理念,三者虽然在哲学基础和出发点上不同,但在具体实施层面和目标上却有着可贯通之处。可以说,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识教育则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创新[1],也是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共同的目标指向。一定意义上讲,提倡人文教育也就是在提倡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体系挑战的应对。知识教育应向综合化和通识化方向发展,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高校课程建设中的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等教育教十年来的理论与实践表明,要适应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而在新的背景之下,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适应这种趋势的需要,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以通识教育为手段,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共同核心课程”为主干课程,建设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作为大学管理者弄清大学“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内涵及其关系,对推进大学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大学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新理念,应当体现在大学的各个方面。要处理好大学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不能把通识教育完全等同于素质教育。要处理好大学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不能用素质教育削弱或取代专业教育。  相似文献   

6.
当前,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国大学的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各大学把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结合起来,积极推行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通识教育。加强大学生通识教育是我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历史进入相对和谐的生存环境之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更为清晰,尤其随着产、学、研一体化后,大学的课程建设等更加规范,科学的发展具备了更为雄厚的基础,于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但是如果把作为舶来品的通识教育观认定为培养全面型人才的有效体系,其实在国内大多数高校已把通识教育单独划分为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就应当与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理念进行互通、互溶。本文就是基于中国学生的整体素质状况,在把通识教育渗透四年大学教育始终的前提下,使其直接指向人的发展,把学生素质的不断完善作为最高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8.
高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整体构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高职院校如何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当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本文就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整体构建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要与培养目标相结合众所周知,高职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包括应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信息化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文章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正面效应及负面影响分析,探讨信息技能与人文素质相结合、信息技术与“三大课堂”整合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文主义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通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在现实中面临困境,是科学主义占主导社会的必然现象。面对困境,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有必要的坚守,要充分体现对"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格理想追求;要重视专业教育的人文价值,由"专业"达至"人文"。  相似文献   

11.
关于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文章强调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分析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相混淆;二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脱钩.针对这两个突出问题,高职院校应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在实习实训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这两方面入手,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融合在一起,探索一条新的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为"通识教育",在具体操作中,没有突出人文素质教育.我们今天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主要是强调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人文素质教育"."素质"外延较大,内涵较浅;而"人文素质"则外延较小,内涵较深.这也就是说, "人文素质教育"不等同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虽然也重视人文教育.但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旨在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是做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学校必须把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因此,有必要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探讨人文教育的意义,研究如何把人文素质教育更好地融合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中去,从而达到既能教授学生知识、技能,又能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社会素养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李燕 《河南教育》2011,(12):49-50
艺术教育中的舞蹈教育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素质教育则是完善高等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素质教育和舞蹈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成为高等教育走向通识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
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可以归纳为领导高度重视,提供实施保障;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以提高职业人文素质为目标,进行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加强延伸和引导,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人文性;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文化素质教育要与教师文化素质的提高相结合,是文化素质教育深化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高校的教育目标、高校教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现状、高等教育改革等角度分析了加强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从教师自身的因素及学校加强外部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强化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玉军 《教育与职业》2008,1(14):174-175
目前,由于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着种种偏差,造成了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素质不全面,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结合素质教育、价值观教育和人文教育,对以往的价值观和教育观进行了反思,探讨了素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心,提出了对素质教育内容的再认识,认为高等教育阶段应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为主要内容。人文教育应当承担起素质教育的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19.
坚持育人为本,树立科学质量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形成了“一个切入点,三个课堂,四个保障系统,一个关键点”的融合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教育系统。以此为主要内容的探索与实践在理工科大学具有很好的探索创新意义和很强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开放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在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不足是较普遍的现象,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种素质的基础,它并非是天生的,而是人文知识内化的结果,是人文教育的结果,人文教育指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基础学的教育,其中包括课程教育,校园与社会的实践性人文教育活动,以及中国历史上人文精神精华的教育,在中国开放教育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应针对其现状,制定合适的教育目标,改革和规范人文教育的内容,转变观念,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加强各项制建设,落实监督评估措施,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以提高开放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