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批判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亲本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批判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伴生物和“亲本”功能,“亲本”表明了批判功能的基础地位和衍生作用。标识着批判功能的教育哲学基础,这是由批判、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决定的。批判是高深知识得以增长的动力与理论源泉,高深知识离不开批判,而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独特的工作内容,高等教育离不开对高深知识的探究。因此,离开了批判,高等教育就会因迷失独特的工作对象而迷失自尊。  相似文献   

2.
在学术、科学与批判三重权力角逐的高等教育场域,知识人分化为一个复数的群体。本文认为文化政治认同与技术认同是最为核心的分类。在三种知识隐喻的框架下,本文剖析了文化政治认同的心智基因,以及其间文化与政治之分合演变的历程;指出工业社会尤其是进入后工业社会,技术认同成为垄断性旨趣,并分析其知识基础、社会基础与现实困境;最后提出,知识人需要用责任伦理所支持的沟通行为来整合文化政治认同与技术认同,高等教育也需借此免于启蒙的理性狂妄与服侍的被动茫然。  相似文献   

3.
英国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国际声誉,这与其顺时施宜的教育政策密不可分。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视角对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文本特征以及政策制定、实施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其政策文本擅于使用被动语态隐藏权力主体、运用名词化结构增强文本权威性、利用情态动词明确权责划分。并且,不同时期的法案在政策内容的生产、分配以及消费方面都体现出政策话语与政治话语、民间话语间的明显互文。在此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共同参与高等教育话语权的争夺,在相互的抗衡与妥协中构建合理的话语秩序。  相似文献   

4.
黄亮 《文教资料》2011,(7):119-120
政治模式认为,协商与谈判是化解组织冲突的途径,高等教育组织在一系列动态的冲突、协商谈判、妥协与决策的活动中完成组织的决策活动。决策过程的动态性是组织中相关利益个体或群体之间不断博弈的结果,而这种政治博弈并不是单回合的博弈,利益群体所形成的联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高等教育组织中,组织博弈的结果是实现双赢乃至多赢,从而保证管理决策的顺利进行。作为一种理论,政治模式为教育管理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可供分析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教育作为有目的的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过程,它在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文化选择与文化批判。高等教育系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具有重要地位,高等教育注定要承担起文化批判的职责。从文化再生产的角度,教育通过语言、价值、过程和知识等来确保文化的再生产,乃至经济和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因此,从文化在生产视角下分析高等教育文化的批判功能,最大程度地创造公平合理的教育、促进社会的公平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方女权主义城市政治理论的女权主义批判主要指涉认识论批判、西方中心主义批判、二元论批判;关注的核心议题包括女权主义社团、女性政治领导、女性社会运动、城市政治暴力等内容。探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女性生存境遇和政治诉求的发展差异,城市女性群体的种族、阶级与阶层的时代差异,不同城市以及同一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城市政治发展的过程差异,是西方女权主义城市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林杰 《高等教育研究》2007,28(9):93-101
政治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高等教育组织研究者鲍德里奇率先提出的一种组织模型。它是基于对科层模型和学院模型缺陷的批判,受冲突理论、社区权力、利益群体等多学科知识的启发,针对组织决策过程中的权力、冲突及资源分配状况所进行的微观理论描述。鲍德里奇的政治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大学的组织运行现实,但也存在重微观轻宏观,重决策过程轻组织结构的问题。进入90年代之后,不断有学者运用新的多学科理论对其进行修正或补充,使得这一运用政治理论分析高校组织的方法逐渐得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伯顿· R·克拉克指出 :高等教育系统是由生产知识的群体构成的学术组织 ;高等教育系统的中心是学科和院校之间形成的交叉矩阵 ;高等教育系统的协调是科层、政治、市场和专业的多方协调形式的统一 ;高等教育系统的变革是运动中的矩阵。伯顿·R·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统观 ,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校强势学生群体的存在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积极做好强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稳定与发展。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要在日常学生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为高校强势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人与社会成为高等教育的两个功能主体毫无疑问。知识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最古老的要素,蕴涵着高等教育一切矛盾的胚芽,与高等教育的生发共始终;高等教育领域的知识具有专门化、自主性、生产性和直接应用性等与基础教育不同的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社会的基本资源和独立的生产要素,高等教育成为知识增量再生的主要载体。因此,知识是理解高等教育及其功能必不可少的起点和视角。以求真的知识为主要内涵并包含了对善与美的追求的文化,以此为基础并因其与高等教育之间独特的多元线性关系而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要素中剥离出来,与人和社会一起构成高等教育功能的三主体。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取决于高等教育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施行,但在我国现实情况中,高等教育决策无法保证制定的质量和实施的有效性,高等教育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知识动员重点关注政策形成前的过程,从知识生产、知识应用和中介等方面来分析科学决策形成的过程,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发挥"知识"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打通研究与决策之间的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12.
课程的形成既不是对知识进行客观筛选的结果,也不是由支配集团单向独断、单方建构的过程,而是不同利益群体争相在课程中获得话语权的博弈过程。以国家作为博弈主体,它参与的课程博弈类型包括支配集团内部的博弈、支配集团与被支配集团之间的博弈、政治精英与学术精英之间的博弈以及支配集团与学生之间的博弈。最终,课程的诞生,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多次博弈后"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杨浩 《知识文库》2022,(16):157-159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步深化,教师格外注意政治教学中复习课教学模式的科学构建,力求借助复习课实现高中生政治课程知识的体系化、模块化与关联化,全面提升高中生的知识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复习课教学模式是师生之间、高中生群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思想交锋、心灵相通的物质基础与交互平台,在高中生的主体实践、合作探究、互助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因而也是教师精心设计、细心实施、虚心完善的育人平台。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化,是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特殊性的选择。差序格局是对我国传统人际和社会关系的一种描述,而这种文化特殊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化。学科关注知识和制度两种特质,而差序格局聚焦于核心范畴和群体封闭两种特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化与差序格局之间的契合,一方面表现在学科的知识逻辑与差序格局的核心范畴之间的契合,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科的社会逻辑与差序格局的群体封闭之间的契合。在获得行政合法性和文化合理性之后,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化,应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完成学术合法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15.
根据批判的本意,本论文研究了高等教育批判功能的久远历史与独特作用,批判功能被遮蔽的表现、原因与危害以及批判功能的教育哲学基础,进而指出,恢复和强化高等敷育的批判功能事关人类前途与命运、也事关中华民族之未来与当务之急,让高等教育在释放批判功能的过程中提高教育质量,可谓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6.
对于鲁迅的文化批评,学界多注意他对于中国传统的批判态度,忽略了其对于“现代”社会的长期批评及整体态度。鲁迅在《现代史》中的“变戏法”之喻,包含了他对于中国社会现代之变的整体判断,揭示出新知识群体在精神上游民化的现实,与其对现代“伪士”的批评有一致之处,但更突出新知识群体知识求新与思想守旧的特征。新知识群体的游民化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知识群体数量激增和士人精神衰落的必然结果,鲁迅将其作为“现代史”的典型症候,反映出其文化批判的总体立场:不是在新/旧、中/西文化之间进行知识选择,更注重知识更新和文化转型中的精神维度。鲁迅对新知识群体游民化的发现,可以增进学界对传统文化多样形态的认知,也警示了单纯追求注重知识更新可能导致新文化内卷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政策的国际迁移是高等教育政策和模式在国与国之间传播、改造、并在新的环境中使用的过程,表现为直接的模仿、批判地吸收、启发与创新等不同的形式和结果。政策的国际迁移是现代高等教育决策的一项重要特征,其有效实现有赖于对输出国与输入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差异和共同要素的全面考察,以及对国际政策迁移的本土化适应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中文化冲突现象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批判教育理论以批判理性视角重点关注教育领域中的阶级文化冲突;历史批判学派主要探讨了代际差异引发的教育过程中的矛盾问题;组织文化理论则借助管理学相关知识分析了文化冲突的特点与模式。这些理论解析为我们深入研究高校文化冲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知识观视域下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知识观为我们反思和批判现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不足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建构符合当前知识状况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后现代知识观视域下,成人高等教育要满足学生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实用化的教育诉求,其教学模式的建构必须满足教学目标设置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可调适性、教学策略注重过程的非线性、教学评价注重过程的多线索性。由此建构符合当下新知识图景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己完成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高等教育已逐渐走进社会发展的中心,知识传播、科研创新、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把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面对绝对数量世界第一的大学生群体,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把通识教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深化通识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