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文化潜移默化的特性决定提升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建构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建构鲜明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发展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制度建设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文化生活、职业生活、技术生活、企业生活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史伟 《教育教学论坛》2012,(26):166-168
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必然要求。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应该突出其职业性,强化本土文化与国际视野的融合,实施全面渗透的教育。本文从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方法,加强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适合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特点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建构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培养既具有突出的职业技能和较宽的国际视野,又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相似文献   

3.
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学生具有民族凝聚力、精神激励等教育功能;厘清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构建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课程体系,是培养、熏陶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浅谈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性人才,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单纯的技术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很难有竞争力。因此,高职教育在突出高职特色的同时,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出既有扎实的职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又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高职人才。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目标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中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能内化为学生的气质、人格和修养、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政治素质 良好的政治素质可表述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和党的要求相一致的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观点、牢固的政治信念、优良的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职业学院通过构建融入企业文化的高职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利用不同的平台与载体,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中,融入校园文化中,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培养和锤炼,培养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6.
"校企文化互动"是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使之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培养模式.本文系统分析了"校企文化互动"的内涵结构,以环境即课程的文化视角从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修养两方面分别阐述了企业文化和大学文化互动融合对高职学生教育环境的改造.  相似文献   

7.
在高职院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主要是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修养。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中,仍然需要语文课堂建立起完善的学科体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精神方面的教育,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令其更加自觉地产生更高的职业要求,以此来推动高职院校语文课堂教学对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教育效果的整体提升,为社会输送先进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明辉 《教师》2012,(23):68-68
数学是一种文化建构,其理性精神、求知品质、辩证思想方法赋予数学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和作用。高职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等方面,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从更新文化理念入手,分析高职院校文化体系的缺失,提出实训中心建设在强化学生专业教育、技术培养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有效融入文化素质教育板块,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推进技术技能培养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学生职业精神养成开辟多重通道,提升实训中心的育人绩效。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是一种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高职院校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积极探索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并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培养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等职业精神,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策略与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关于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担负着培养高职生思想道德、提高人文素养和培育高职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更需要扎实的、饱含人文情感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文章探讨了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文教育,文章提出应通过对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课程、职业心理课程、法律法规课程,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来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终极目标,当是人格的形成,即培养学生“精神成人”,以谋求身心的有序、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教育不容忽视。但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更多偏重于对学生成为“职业人”或“技术人”的训练。杜威曾说过:职业教育并不是营业教育,不是做专门行业的教育,做专门行业的教育是机械的,用不着心思和高深的学问,只希望养成本行的专门技能就算了。[1]这句话提醒我们,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要求的具备可持续发展潜能的和谐职业人。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蕴含丰富,所以阅读文化经典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忽视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缺失已成为阻碍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一大忧患。为此,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应有别于本科,着眼于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高职语文教育应通过语文教育丰富学生的思想,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方面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校园亚文化现象严重、网络负面影响等现存的问题都亟待解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人文哲理和科学思想有助于高职学生处理好学习技术技能和提高人文修养的关系。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具体培养学生的实例,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缺失,缺少行业人文背景的情况,构建了基于学校、行业和企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在其中学校、行业和企业各司其责,发挥各自在学生培养中的不同作用,实现校园文化、行业道德、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和渗透,通过以塑造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意识为目的三个不同阶段,培养出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熟知行业背景和企业文化,对行业和企业有较高认同感的准职业人。最后在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中初步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缺失,缺少行业人文背景的情况,构建了基于学校、行业和企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在其中学校、行业和企业各司其责,发挥各自在学生培养中的不同作用,实现校园文化、行业道德、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和渗透,通过以塑造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意识为目的三个不同阶段,培养出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熟知行业背景和企业文化,对行业和企业有较高认同感的准职业人.最后在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中初步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高职教学中融入学科文化元素,融入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很有必要。探讨学科与人文的交叉,不但能使高职学生获得服务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更有益于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社会转型进程的加速,高职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体现在要求教师不仅能传授学科知识,还要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当今时代是经济、科技迅猛  相似文献   

19.
国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必须有自己的方向和特色,即重在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国学教育来支撑职业教育,塑造并提高学生职业素质,高职院校才能真正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正高职院校培养的大学生是具有良好文化道德修养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与普通高校类似,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维和人文精神等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但与普通高校不同的是,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强调了对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普遍存在,[2]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教师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