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一、模块一为吟诵青春。这一模块规定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吟诵活动体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说,吟诵青春的学习材料是一组诗歌,要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吟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  相似文献   

2.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内容。通过探索以吟诵为主线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新模式,界定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概念,分析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价值,并借助资源整合、开发校本课程、开展吟诵活动等措施,探讨高中古诗词吟诵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与实践空间,实现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3.
苏敦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一、模块一为“吟诵青春”。这一模块规定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吟诵”活动体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说,“吟诵青春”的学习材料是一组诗歌,要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吟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相似文献   

4.
吟诵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据文学史记载,诗歌源于劳动。最早的吟诵活动是先民们劳动时诗歌吟唱,随着文字的产生与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兴办,吟诵也成为当时教学方式。随后,吟诵都是各朝代所流行的读古诗文方式,上至帝皇,下至孩童都能吟诵。中国古诗文的教学必须吟诵,才能深入理解感悟内容、情感、精神,从而提升对国学经典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5.
果明 《小学语文》2009,(11):39-39
由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筹)联合主办,我刊等协办的“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大型文化活动10月12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吟诵周期间,举行了5场展示不同流派风格及普通话吟诵的高水平演出,4场高层学术论坛,10多场走进大中小学校的“吟诵进校园”公益活动。  相似文献   

6.
目前,各种形式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正方兴未艾地开展,专门的吟诵学会也已宣告成立。究竟什么是吟诵?古代的吟诵和现代的朗诵、朗读之间,究竟关系如何?  相似文献   

7.
吟诵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吟诵的传承和推广中,要充分发挥高校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示范作用,利用高校的研究优势、学生优势和宣传优势,积极抢救、采录、整理原汁原味的民间吟诵资料,搭建分享、研讨、交流、传承吟诵文化的平台;举办各级各类吟诵教师培训班,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吟诵师资队伍;在学校开设吟诵课程,加大课程研发和教材开发的力度,促成吟诵回归教育体系;以文化社团为中心,持续开展校内外吟诵展示活动;大胆创新吟诵传承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将吟诵融入跨文化交流和培训,构建全方位的吟诵文化宣传体系。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2011,(12):29-29
为进一步抢救、传承和推广吟诵这一中国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2011年11月11-14日,以“吟诵教育”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华吟诵周”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9.
吟诵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粹,是中国私塾启蒙教育的重要手段。古人强调吟诵:"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诵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记忆力,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因此,幼儿园开展吟诵活动,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吟诵吟的是音、乐,诵的是诗、歌,从幼儿园抓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孩子们从小感受古诗词散发的魅力,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吟诵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已经寥若晨星,但所幸的是中华吟诵学会及时在全国抢救、挖掘、整理,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让吟诵进校园,进课堂,这些活动如今方兴未艾。一、吟诵进课堂的必要性诗歌是诗蕴和诗韵的结合,通常我们把诗歌当成文本来解读,将诗歌当成了变形的文体  相似文献   

11.
楚歌作为汉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贯穿汉代始终并在汉武帝时期攀升至顶峰。汉武帝时期的楚歌创作不仅丰富了楚歌的题材和主题,并加深了楚歌的表现力和文学性。文章在整体把握楚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汉武帝时期的楚歌创作和兴盛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2.
学堂乐歌是我国早期校园歌曲,是随着中国近代化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本文从历史角度对清未民初中小学“乐歌”课的设置及“学堂乐歌”的创作进行分析,以加深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论南朝边塞乐府诗的创作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边塞诗均以乐府诗的面目出现,虽数量不多,但历代著名诗人均有此类作品。总体来说,南朝边塞乐府诗的创作处于一种萌芽阶段,但影响深远。南朝诗坛出现边塞乐府诗,既有乐府诗创作传统的影响,又与南朝的慕古风尚有关,而北朝诗歌的传入与南朝的享乐风气也都对南朝边塞诗歌的产生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代民歌数量剧增,曲调众多,反映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艺术感染力很强。明代民歌不仅流布于民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波及文坛,对明代文人的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体裁的创作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为明代散文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汉代的采诗形式有两种:乐府机构的采诗和政府官员观风俗的采诗,二者的采集对象、采诗目的和关注点不同。汉代政府官吏观风俗的采诗制度促进了汉代民歌创作的兴盛和题材的集中,促进了诗歌写实性和叙事性的增强,导致了诗歌叙事详于重心而略于枝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元代北方少数民族词人群有着共同的地理文化背景,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较多的群体特征,如隐逸主题、宗苏辛的词学取向以及较明显的曲化倾向,反映了元代北方社会生活的某些文化内蕴,同时对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与构建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屈原:《楚辞》一书的惟一主题--兼论汉代的楚辞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辞》一书编纂问题扑朔迷离,纷纭复杂,但只要抓住“屈原是《楚辞》一书的惟一主题”这一核心,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另《楚辞》的编纂也反映了汉人的楚辞观,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楚辞观,才将楚辞创作引向了衰微之路。  相似文献   

18.
在历代流传下来的浩如烟海的诗篇中,歌咏青海的诗歌缕缕不绝,青海地区的历史轨迹,多被文人雅士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下来。本文仅以清代咏青诗歌为媒介,采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勾勒出清代咏青诗歌中农耕文化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9.
晚明山人与山人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人诗人的崛起构成晚明诗坛一个突出的现象,在其冲击下,明中叶之后诗坛“朝”与“野”的对立终以“诗在布衣”的变化结果告一段落。这一创作主体的变化,对明代诗歌的演变走向产生深远影响。本旨在揭示晚明山人诗人的生存状态,山人诗坛的概貌,山人诗的学取向与艺术创造,展示晚明山人诗在明代诗史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明代俗曲的"色情"特征与晚明"奢靡"之风及其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民歌是指明中叶以降广泛流行于市井巷陌、直接反映民众生活而又颇具活力的民间小曲。它们以其与历代民歌一脉相承的基本风貌、空前绝后的“色情”特色,深刻反映着那个时代的奢靡风尚及其深远影响:“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即明朝并非亡于财货之少,而是人心风俗的败坏。晚明文人对之格外青睞,其实表现了一种价值取向的悖论:一方面是对束缚人性的苛酷道德价值观的反动,另一方面也是失去人生责任感和道德尊严后的人性扭曲与纵欲主义的文化体现,在矫正对人性压抑的同时走向过度放纵,这显然是对人性的另一种扭曲,而非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