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朝时期,诗歌的传播呈现多元发展态势,其传播方式大致可分为:相互赠诗、借助评论、书面抄写、口头传播等,其诗歌传播既有文化传播的共性,又有南朝文化圈层的时代特点。把握诗歌的传播有助于理解南朝诗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李小春  罗君华 《教师》2010,(21):70-70
诗歌文化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诗歌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美、意境美、情感美,是无与伦比的。孔子对诗歌的作用有精确的论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说明诗歌是诗人对生活观察的高度凝聚,是几千年社会精神文化的精髓。它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诗歌是我们文化的精品,曾让多少人为之沉迷,喟叹不已。今人古人,浅唱低吟,走过了一辈又一辈,诗歌曾是这样的深人人心。  相似文献   

3.
元代特殊社会形态下,游牧文化与中原传统农耕文化在冲击和融各中形成二元消长之态势,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诗歌,诗人群体成分复杂,诗歌内容异彩纷呈,诗歌重实用功能,两种文化的交融碰撞给传统诗歌注入了新的质素而具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4.
学习外国诗歌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和审美提升的过程。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第13课普希金的诗歌《致大海》为例,可尝试以背景还原、文学比较等方法,从外国诗歌的表层语言文字、体式特征深入诗歌背后承载的外国文化、精神、审美特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体验审美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刘亮亮 《学语文》2023,(4):91-93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一直在如何从诗歌学习中获得美感与如何有效继承传统文化之间努力寻求突破。但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逐步提升,文化中的传统因子逐渐缩减甚至消失;现代技术愈发进步,传统文化似乎越发急速地淡出人们的视野。基于上述困境,探讨如何按照教学规律并高效地进行古典诗歌教学对于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显得格外重要。文章立足中学语文教材,拟以白居易、李商隐以及他们的诗歌为例,尝试从诗歌的故事化视角来寻找解决目前教学困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代以来,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诗歌边缘化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诗歌边缘化将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消极而长期的影响。当代诗歌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应该重新定位,诗人们要从生命的本真出发,对诗歌进行认真的探索,以发挥诗歌在提升和坚守民族精神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反文化是新生代诗歌的重要特征,“语言还原”是反文化的核心。本文认为个体存在受制于语言、受制于文化、受制于社会,在既定的文化环境里反文化也是一种文化,新生代诗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它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转型期,中国当下诗歌有许多问题值得进行深人的学术思考,比如诗歌形式、诗歌交流、诗与生活、诗歌传统、诗歌流派、诗歌市场、涛人悟性、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创作自由、诗人自我、诗歌功能等,都是这方面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有着数千年传统的中国诗歌在二十世纪初叶日暮途穷了,大河故道,源头却在异国他乡,我什1甚至不得不以翻译的(复制的)别国诗歌为样本来寻找新的话语形式,这种尴尬显示在多重意义上:煌煌千年的中国诗歌文化映照着衰飒无力的现实处境,而对衰飒处境的宣判却不得不由一拨在古典诗词养育中长大的中国诗人来进行;中国诗文化既已式微,又如何能够自由吞吐炽热躁动的西方诗歌文化;引进西方诗歌文化,接受异域诗学的是中国诗文化的传人,怎样正视陌生的挑战;诗歌文化终将凝结为语言的文化,但是,我什1在引入西方诗歌的时候,创造的却是汉语…  相似文献   

10.
唐朝是我国审美文化相对完整的朝代,创造出无数绚丽多彩的艺术珍品。在这一时期,诗歌、辞赋、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文化现象都以成熟而完美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诗境是诗歌的魂灵。从物境、情境、意境对唐诗诗境进行解读,以期回唤诗歌之美,感悟诗歌之精髓。  相似文献   

11.
当代诗歌面临的困境已被文坛所关注。其误区主要表现在新诗脱离时代、脱离生活、脱离大众,背离民族文化血脉,对西方文学流派的生搬硬套。因而诗歌的出路在于植根民族文化传统,拥抱火热的现实生活,脱离盲目崇洋的误区,致力于诗歌形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对中学生来说,是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学好诗歌,懂些诗歌尤为重要。而教师应如何把握好诗歌教学中的“讲”,才能不支解诗歌的优美意境呢?一个是“适当”,另一个是“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13.
诗书教化,自古而然。撑一支诗的长篙,向中国语文教育的青草更青处漫溯,由诗歌与语文的血缘,我们看到了诗歌与文化、诗歌与文明、诗歌与民族精神的血缘。  相似文献   

14.
从英语诗歌看中西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歌是一个国家语言的浓缩,它以最凝炼的文字传递了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理智与情感,其中的文化因素是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关键。本文试图从中西方在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传统文化渊源、语言的发展历程、历史文化特色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来说明文化因素在英语诗歌理解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诗的危机是整个诗歌面临的现代性困境的反映。这种危机,不仅仅是诗歌的艺术或内容的问题,更与它所处的整个现代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在中国现代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人们审美兴趣的转移导致了诗歌本身地位的日趋边缘化。这对新诗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30年代诗歌在都市文化市场中的境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诗歌的这种现代性困境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6.
邓红霞 《初中生》2007,(10):34-37
近年来,由于中考试题越来越开放、灵活,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诗歌在考试中的形式也更加新颖,考题越来越趋向于诗歌内涵积淀、诗歌品位等无形的东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水文从文化形态学角度探讨了诗歌文体形式演变的基本规律,即诗歌文体的生成气变异过程是新诗歌形式对原有诗歌形式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其直接推动力是诗人的审美要求和读者的审美期待。内在实质是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创新。影响诗歌形式流变的内在因素是诗歌语言内部结构规范间的历时替代与转化,外在因素是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变更,中介环节是诗人的个性心理结构特征。本文还总结出了诗歌文体流变的五条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文化决定论”切入,强调在汉语诗歌活动中,遵循人文逻辑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认同,不同于依循泛政治化逻辑对“想象的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而汉语诗歌一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所缺失的正是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自觉认同,及与之相应的对“与汉语形式不可剥离的精神”的真切体认,这双重缺失,与把汉语诗歌语言同质化为西方语言、工具语言互为因果。在全球化的境遇中,超越“文化决定论”,在诗歌活动中重建“汉语文化共享体”的立足点,是文化多样性及与之相应的人类精神的无限丰富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在三千年的文学发展中,诗歌一直作为文学的主流,稍有文化的人总可以背诵几首唐诗,或许可以说诗歌是中国人情感、精神和思维的一部分。但近些年来,新诗歌的滑坡和审美情趣粗劣化的速度大大超乎了想像。诗歌几乎从文坛隐遁,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倒退。究其原冈:一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和艺术欣赏的懒惰空虚,导致人文精神失落,他们不愿读诗;  相似文献   

20.
一、丰富的中国诗歌文化 诗歌是运用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的语言,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独特的意境,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被视为文学中最高最美的艺术,犹如音乐中的钢琴、舞蹈中的芭蕾、体育中的足球,是一种极为精致的艺术。我国是诗的国度,在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诗歌这个艺术宝库一直散发着熠熠的光芒。《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思想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诗人,对形成中国诗歌寄兴遥深、含蓄蕴藉的风貌起了重大作用。诗歌发展到了汉代,有了长足的进步,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这些乐府诗,风格各不相同。建安诗风慷慨悲壮,太康诗风缛丽繁富,南朝诗歌文词清丽、情致宛转,北朝诗歌则多豪放之声。到了唐朝,诗歌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