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21,(47):19-20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就是:读书不动笔记录,而一味地读和背,就不是真正的读书的。通过圈圈点点,直击文本,品语言的魅力,感文本之情怀,引起读者的深思。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紧扣教材导学部分,抓住重难点,情感渗透,写作方法等导入点教给学生学习批注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能促进批注和阅读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了批注阅读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学会阅读。  相似文献   

2.
徐特立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要求读书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应该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做上批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批注式阅读法。所谓"批注式阅读",就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的所疑、所感、所想。它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坚持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写,在读中练写,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课前动笔课前动笔指的是学生的预习批注,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直接和文本对话,并动笔记录自己的自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革命老人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即读书时必须动笔墨,这样才有收获。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而教会学生动笔墨读书,则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动笔墨读书。这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是一种  相似文献   

5.
教师与读书     
教师终身与书为伍,教师的生命靠读书来支撑。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或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在学校中,最看重的就是教师与图书。学校就是提供了一个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老师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不要说学生不会读书,连语文教师都不会读书了。因为更多的语文教师靠一本教参说话,他不会接触文本,面对文本,如果没有一些参考的东西,是寸步难行的。黄玉峰老师的语文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讲这一点非常重要,而这也恰恰是我们语文教学现在已经丧失的东西。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须  相似文献   

7.
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不要说学生不会读书,连语文教师都不会读书了。因为更多的语文教师靠一本教参说话,他不会接触文本,面对文本,如果没有一些参考的东西,是寸步难行的。黄玉峰老师的语文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讲这一点非常重要,而这也恰恰是我们语文教学现在已经丧失的东西。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  相似文献   

8.
钟明 《现代语文》2010,(9):107-108
中国人讲究读书,读书可以育德、励志、启智、明史,就当代中学生而言,这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自古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训,读书笔记是一种传统而高效的读书方法,在历年来的语文教学大纲中也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经常听人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就是读书时,在书中圈圈画画,写下评点,多摘录,勤积累。这种方法对那些已经养成读书习惯的学生无疑是合理而必要的,但如果对那些还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学生这样要求,则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读书是负担的感觉,从而更怕读书。  相似文献   

10.
世界因个性而精彩,个性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灵感源泉;个性是创新的垫脚石,个性也给我们很多启发,给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一面,这就是个性所在;它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11.
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在备课中,教本上做了各种符号,写上各种批注,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圈点批画。这是语文教师自己读懂读通读熟课文的好办法。把这种办法交给学生,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教读法”,主要是把读书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目前在语文教学界流行的“读书方法”很多,这里要讨论的是让学生自己读书的圈点、批画的读书方法。在读书方法上,有两句话要不断向学生讲,并诱导帮助,督促学生不断逐步落实到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这两句话就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的“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和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我理解这两句话中“做记号”、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学生多读书,会读书。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疑多读书对学生来讲是有好处的。但读书是要讲究方法的。新课程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要求具有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阅读不但要做到“知其然”,更要做到“知其所以然”,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做到精读深思紧密结合就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巧妙做法如下:一、“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习惯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平时学生读书时,我便要求学生养成这一好习惯,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不明白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就圈画…  相似文献   

13.
“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毛泽东同志非常赞赏他的老师徐特立的读书方法。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身体力行这条成功的治学经验,而且坚持不辍。他常说,读书的方法要“四多”——多读、多写、多想、多问。这里说的多写,也就是多做读书笔记。毛泽东的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14.
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说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的好处不胜枚举:它不仅可以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积累有用材料,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有效提高读书效率;而且做笔记时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考感悟,由于笔录而成为永恒。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呢?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经验。  相似文献   

15.
读书的方法     
首先声明,我要谈的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后者,香港的学生都是专家——猜题目、背课文之能,世间少有。但为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为考试而读书却未必可助知识的增长。知识是读书的目的;考试只是一个方法。然而香港学生(或教育制度),却很显然地将这两样东西颠倒过来。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读书观是有快乐的,只是这快乐不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三句很有名的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本本身真有这些东西吗?没有!古代科举考试使读书很苦很苦。但是一般人读出来之后,他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三个东西:“黄金屋”(那现在可能是别墅了);“千钟粟”,那就是吃的东西;还有“颜如玉”。综合起来看就是,  相似文献   

17.
经常听人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就是读书时,在书中圈圈画画,写下评点,多摘录,勤积累。这种方法对那些已经养成读书习惯的学生无疑是合理而必要的.但如果对那些还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学生这样要求。则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读书是负担的感觉,从而更怕读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当人类有了记忆,便想用一个可见的、又最容易做到的东西记录它,于是用一块石头砸在地上,这便是纪念碑。古代人就是用石头来记录自己的思想,石头也成了建筑的第一个字母;然后慢慢就开始有了单词:石头堆叠起来——石棚:再接下来就开始著书了,这就是建筑。建筑是人类凝固的历史,是人类智慧的外现,是民族文化的标志。而和音乐相结合的伟大建筑,是音乐的延续,是音乐的翅膀,它可以永恒地表达对美的追求,它本身就是诗.是画,是音乐高贵的家。——编者  相似文献   

19.
决战中考,群雄角逐,谁能脱颖而出?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同学们马上要进入总复习阶段。复习的目的是:梳理知识、巩固记忆、综合提高,而梳理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读教材。现在有不少同学形成了一种坏习惯。首先是依赖老师讲,自己不会复习,也不愿意自己复习;其次是不愿意再去读书,尤其是数理化课本,觉得没意思,读不出名堂来,因为要考个好成绩,所以除了听讲以外就是苦苦做题,而没有真正领会怎样读书。谁都知道读书学习要“动脑”,问题是我们很多同学有脑用不上、不会用。下面我们谈谈总复习过程中,读书怎样用脑。一、印象思考复习时先将教…  相似文献   

20.
同学们,《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劝学诗,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聪慧,更加敏锐。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优秀的“劝学诗”,如唐代韩愈的《劝学诗》:“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意思是:读书怕的是读不多,思考书中的含义怕的就是不真正明了;自认为学的已足够而不再自觉学习,已经学到了东西却不落实到行动中,这些都是读书人会犯的毛病。唐代颜真卿有《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宋代陆九渊有《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