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善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的本质在于创新思维,而善思最初是以善问的培养为基础的,善问能力又必须依赖于教育的连续性培养。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善问能力的培养,以至于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提出问题越少。而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在这个更具挑战性、竞争性的社会里,知识总量迅速膨胀,知识陈旧周期缩短,社会观念、生活情境日益多元化,现代信息媒体的运用也越来越普及。教师和学生经常面对着同样不知道答案的问题,面对着谁也不知如何处置的情境。传统…  相似文献   

2.
至善是被人类普遍追求的东西,具有绝对的价值,教育对善的向往自古以来通过各种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取得实际的效果。然而反观今日教育的现状,却发现教育所设定的价值目标和规范并没有切实转化为教育的现有。虽然人们对道德原则和规范介入教育生活已达到了一定的理性自觉,但我国不应只停留于反省与思索的层面,更应关注教育的实践活动,从教育者个体的内在德性保证和社会的外在保证两个主要方面去实现善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3.
关于教育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再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直存在各种不同认识。本文认为:教育伦理学是研究教育善恶矛盾的专门学科;教育善恶矛盾是客观存在的,那种以教育本质上是善的而否认教育善恶矛盾存在的观点是不恰当的;教育善恶矛盾是源于社会或教育自身提出的教育道德要求与教育的现实状况之间的不一致性,而具体表现在善的教育与恶的教育、教育中喜的因素与恶的因素之间的对立上的教育矛盾类型,是具体的社会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4.
论教育美     
教育活动同人类其他的实践活动一样,都是在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美的根源在人类的社会实践。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主体把自己掌握真和实现善的本质力量以具体而又感人的形象展示于教育活动之中,因而使教育过程获得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自由形式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教育美是内容与形式、情与理的统一。它可分为2个不同的层次:第1个层次是教育活动以其外在的感性形式所呈现的美,即外在的感性美、形态美和情态美;第2个层次是教育活动以其内在结构的和谐、秩序而具有的美,即内在的理性美和意态美。教育美具有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自由创造性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关于教育本质研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育本质基本问题的研究与其说是教育问题的研究不如说更多的是哲学问题的研究。这根源于“本质”本就是一个哲学概念。从教育本质研究的行为事实演变到教育本质研究的研究,这既符合科学研究的内在发展逻辑,也表明我国目前教育本质的研究正在深化和发展。 一、教育本质的“有”与“无” 在教育本质的诸多研究中,一直是以教育本质的“有”为前提,甚至在教育本质开始的讨论中大家都没有怀疑或提出过这样的问题。随着众多研究者多年的一以贯之的教育本质的苦苦求索,但均没有寻觅到理想的、并为众多人基本认可的答案牙是教育本质的存在与…  相似文献   

6.
西方教育理论研究在分析教育哲学产生之前基本上是通过科学主义思维试图把握教育的本质,而这种模式在分析教育哲学之后受到了批判,批判实质是对教育本质先在性的质疑。但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本质先在性,教育本质研究在历史上都是作为教育科学理论建构的工具而存在,教育本质研究在异化。新时期教育本质研究面临着价值取向的重新选择的问题,遵循从多元到回归的模式,是未来教育本质研究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7.
德性人生:教育的生命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人生作为一种真、善、美的人生,是人理当追求的幸福人生。人的本质是德性的动物,德性是人的生命的最高发展,德性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提升人的人生境界。以形成人为目标的教育,必须重视培育人的德性,促进学生走向德性人生。  相似文献   

8.
如何揭示教育本质?不是去讨论教育本质是什么,更重要是要澄清认识教育本质的理论首提。世界现是认识教育本质的理论基础,不同的世界现,决定量认识教育本质的不同思路。可以从世界现的变化中,开拓一条分析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思路。马克思世界现的形成与发展,是解决教育本质问题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教育回归人性,指教育要基于与利用人性之真,达成人性之善,促成人完满的生命体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理论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是在全面把握人性与教育的相互意义及其现实表现的基础上,给予教育根本性、基础性、总体性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引领,让教育更加尊重人性、更好地利用人性、更合乎人性,让人性在教育的作用下尽可能地向某种理想状态发展。教育活动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则是要踏上回归真实、走向至善、追寻智慧之路,尊重人的本性,贴近人性的真实存在——现实生活,以美善的方式实现对人性的改善与提升,让教育主体全面占有自身的智慧本质,成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达成完整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0.
“爱”是人类的灵魂和生命。“师爱”是教师真、善、美的表现,是教师的师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是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师心灵美的体现、是教育之本,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师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师爱”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体现。“师爱”的本质是奉献。  相似文献   

11.
宽容是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要求,宽容的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肯定,其核心是塑造人的灵魂,实现宽容的教育:一要转变观念;二要坚持教育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片面认识使我们对教育的尊重和敬畏感淡薄。造成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一是我们过于注重政治功利和经济功利的教育目标,二是我们还带有浓厚计划经济特色的政策和制度。轻视教育本质规定和客观规律的消极影响是全方位、基础性的,其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使教育偏离了培养高尚的人、道德的人、理智的人、智慧的人和发展及创造社会文明的教育方向。因此,尊重教育,敬畏教育,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是教育发展以至民族文化振兴的理性前提。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学主义认识论转向与教育生活的知识化转型,引发教育对哲学的游离,并导致现代教育哲学的深层危机。社会生产对知识和知识人的单向度依赖下,知识取代人成为教育的核心主题,进而形成对教育中道德理性和人性的显性压抑。教育游离哲学的本质是教育与人的分离。知识本身没有改变社会运行的道德基础,人性完善仍是教育活动的首要目的,也是构建知识社会生活秩序的基石。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发展变化,教育与人的关系始终是教育哲学的根本问题。教育哲学的终极命题是思考教育何以为善,教育的善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实现人的善。  相似文献   

14.
艺术的思想教育作用,即艺术帮助人们去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认识生活的本质与规律,树立对于生活的正确观点与态度,亦即德、智、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充满着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影响,教育的目标逐渐偏离了本来应该追求的东西,教育崇善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被重新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教育善的实现作为教育伦理价值体系由应然向实然的现实转化,其不仅取决于教育道德规范本身的合理性和教育者对这一规范的信守状况,而且也要求在设定这种道德规范时,既对广大教育者提出其所应遵守的基本层次的道德要求,也向其昭示所应追求的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只有注意到这种教育道德向度和层次的科学性,教育善的实现才可能成为可以期待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教育税是指国家为了弥补教育资金的严重不足,保证政府有足够的资金完善公共教育系统,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展教育事业而开设的一种独立的税种。由于教育性质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税不同于一般税种和行政性收费,内含了公益性、平衡性、保护性本质,其中公益性本质是教育税课税权的来源,平衡性本质是教育税实现立法意图的手段,保护性本质是教育税追求的目标。本文分析和探讨了教育税与相关概念的本质区别,教育税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教育税基本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有关教育本质的问题,可以说自教育产生之日起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即便是现在,仍有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有的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有的主张教育一部分是上层建筑,一部分是生产力;有的主张教育是不能用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范畴来归类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看待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呢?即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回归人性向善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引领人向善,违背教育本质善的教育思想和行为直接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有必要确立“人性向善”的价值预设,以此作为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础与前提。“人性向善”的教育帮助学生享有充分发展的自由时间,帮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  相似文献   

20.
教育本质探讨四十几年,至今不知“本质”为何物。原因何在,这固然同教育现象复杂、难以界定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把教育的本质问题变成了“教育应当是什么”这样主观的东西。这样定义教育的本质,与其说是在探讨教育的本质,不如说是在逐渐背离教育的本质。研究教育本质的诸学说自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悖论,首先它违背了唯物辩证法本质是客观的原理其次以教育的非本质属性代替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再次以对教育的定义性陈述代替了对教育本质的定义。因此,有必要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思路进行“拨乱反正”,反思我们目前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方法,找准教育本质的探讨方向,使教育本质的研究回到“教育是什么”的探讨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