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课本上的作品,特别要求语言规范化。高中语文第三册孙荪同志的散文《云赋》,其中有一个句子我认为是不规范的,愿意提出来商议。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开头写道。“后来,我常想写一篇云赋,却一直是想想而已。直接触发我拿起笔来是在一次旅途上、飞机中。”  相似文献   

2.
《庐山的云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讲读课文。本文共4个自然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写。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3.
“赋”,一种文体。“云赋”选自孙荪的《星云月三赋》。(《北京文艺》1980年第一期)的“云”。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自然段是第一段,写“找”童年时代对云的景慕和由之引起的遐想。 作者以极其简洁的笔触,倾诉了儿时对云的特殊感情。在“我”的眼里,二八月的云是那样秀美,以至于不仅把观云当做一件赏心悦目的快事,而且由美好的云还引起了那么多美好的遐想:天上的棉山粮垛落入人间仓库,牛羊马群赶入乡村的牛栏,无际的瓦块铺上百姓的屋顶,这是多么天真烂漫,富于幻想色彩啊!但是这种似乎不着边际的幻想,却渗透着对人民的热爱和对于大自然的挚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才会有下一段对云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绘。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的《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虽是《论人民民主专政》的节选,但充分体现出议论文逻辑严密、分析深刻的特点。论述时比喻、比拟等辞格的成功运用又使文章县有引人一读的形象色彩。文章的逻辑表现在一严谨的结构方式文章6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典型地体现出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提出文章要论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得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武器;第二部分(2—5自然段)全面回顾中国人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语文课本里的几篇优秀写景散文中,新编入的《云赋》,是别具一格、很有特色的。首先,它的取材和立意,就不落窠臼、颇为新鲜。它不象《天山景物记》那样浓墨重彩地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也不象《海市》那样绘声绘色地写虚衬实,歌颂今天的生活。《云赋》虽然仅仅是写半空中虚无缥缈、千姿百态和无穷变幻的云,但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想象与联想告诉读者: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在此基础上,唤起人们热爱祖国万里长空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徐岩 《小学语文》2008,(11):24-26
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以优美明快的语言,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劝学》位居《荀子》三十二篇之首,足见荀子将学习问题提到了立身处世的重要高度。《劝学》第一自然段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从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使用三个比喻论证来证明这一论点。其中一二两个喻证过程及喻意较明显,请看下面的图示及说明:  相似文献   

8.
说课部分:<<《庐山的云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讲读课文。本文共4个自然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写。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之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不单是课堂的“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我当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法、导练,导向,把学生引入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我运用“读、画、读”环节,引导学生感悟庐山云雾的变化之…  相似文献   

9.
读罢《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期上喻修峰老师的文章《自然段的结尾可不可以是冒号》,笔者想就文中提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要回答“自然段的结尾可不可以是冒号”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自然段”“和冒号”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首先来看什么是“自然段”。“自然段”是作者为了使文章眉目清楚、条理分明,行文时自然形成的基本单位。在文章中,每个段落开头空两个字的位置,这是其形式标志。一般的自然段应只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和内容。其次来看什么是“冒号”“。冒号”是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可以用在…  相似文献   

10.
《广玉兰》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课文分为三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写晚上作者散步时被广玉兰的幽香所吸引;第二至五自然段为第二段,写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形态以及叶片的独特;第六自然段为第三段,总结全文,点明作者喜爱广玉兰的原因。课文的第二段为教学的重点,也是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新编六年制语文第五册《雨》这篇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的是雨中之景。在这段文章中,作者连用五个比喻构成比较特殊的比喻句,有的本体意思含而不露,有的喻体形象又耐人觅踪,教师分析教材时,透彻地了解这些比喻句的生动内涵,对于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是大有益处的。1、“我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象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如果单从  相似文献   

12.
【案例】苏教版六年级《大自然的文字》师自读第6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生动形象地把花岗石介绍给我们的。(生读后交流)生1说冰块"爬"过来,把冰块当作人来写,是拟人的方法。(师板书拟人)生2作者一连问了三个问题,后面又进行了回答,这是自问自答。师这种自问自答,叫——生2设问。(师板书设问)生3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花岗石上披着青苔比成"披着毛皮一般"。师在说明类的文章中,这种说明方法叫"打比方"。(师板书打比方)师再浏览其他自然段,看  相似文献   

13.
《云赋》是孙荪同志发表在《北京文学》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的一篇抒情散文《星云月三赋》中的第二节,被选作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标题是选编者加上的.《星云月三赋》,通过对星、云、月这三种自然景物及其变幻莫测的各种情态的真切、生动的描摩和作者对这些美好的自然景象内在情韵的追求、体验和把握,抒发了作者对风云变幻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丰富的观察和感受,凝聚了作者对宇宙、人生哲理性的思索,寄托了作者对无限美好的未来的憧憬、理想和愿望.“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唐·皎然:《诗评》),作者落笔虽在美的自然,立意却在人类的生活现实.因而整篇文章读来令人感到情思邈远,意境开阔.  相似文献   

14.
马文 《小学生》2012,(9):7-7
【教材分析】《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全文以"总——分一总"的结构顺序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自然段写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第3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文章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  相似文献   

15.
《听潮》(初中四册) 一、教学提示: 1、《听潮》的作者鲁彦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听潮》一文记述作者和妻子1929年到浙江普陀山避暑时的一段经历,主要是描述海潮涨落的情景,是一篇游记散文。 2、文章1—4自然段概述作者的行止,他和妻子落脚的海湾楼房及其周围的简况。第5自然段开始,写潮落、潮初涨,潮涨高峰时的三种不同情态。文词简练,笔力集中。不要把人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的散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分析小学语文义务教材第六册第 1 2课《我爱故乡的杨梅》。通过对故乡的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的可爱的描写 ,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 ,但层次清晰 ,语言优美感人。课文可分三部分理解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 ,作者开门见山 ,直抒胸臆 ,点明了我对故乡杨梅的热爱之情 ,统领全篇 ;第二部分即第二自然段 ,讲了春雨中杨梅树的美好可爱。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雨中 :杨梅树尽情地吸吮着 ,欢笑着 ,饱含着自己的赞美之情 ;第三部分即第三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作者通过眼看、手摸和口尝具体写出了杨梅果的形状颜…  相似文献   

17.
[整体感知] 作者在《爬天都峰》这篇课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说明了人们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理清层次]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开头,作者简单地交代了"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这件事;接着,作者围绕着爬天都峰,按事情发展顺序讲了三层意思;最后,作者讲了爬上天都峰之后的情况. [刨根问底] 本文的题目是《爬天都峰》,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只有第6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是写怎样爬山的,而且写得比较简单,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贾祖璋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引经据典,形象、准确而全面地介绍了荔枝,被选入高中课文。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了自居易的《荔枝图序》语句:“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自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第二自然段却这样评说: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第八单元安排了三篇说明文,这三篇说明文各具特色……其中《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的说明方法耐人寻味。一、比喻说明,具体形象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句,其作用不尽相同。第一个比喻句主要是扣住了“美丽壮观”这一特点;第二、三个比喻句  相似文献   

20.
《丰碑》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本文的教学,我安排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讲读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第二课时讲读第二、三部分(3~14自然段);第三课时总结全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课后练习4的要求),完成有关书面作业。其中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情况是这样。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丰碑》。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复习1~2自然段。略) 师:“丰碑”即高大的石碑,常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上一堂课中同学们提出过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