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鹤 《世界教育信息》2010,(9):31-33,83
在英国首相行动计划第二期的支持下,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与英国利兹城市大学作为首批受该项目支持的中英伙伴高校.围绕创业和就业的主题开展了为期3年的国际合作。在此过程中,该项目的中方负责人程惠芳博士嘞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吸引企业参与合作项目,还将项目与浙江省的企业转型和人才培养工作融合在一起,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道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力求将国际合作中的创新性经验推向更高的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在访谈中.程惠芳博士向记者介绍了两校开展的合作,以及这项工作如何与浙江省的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带薪实习是一种由政府、高校、社会和学生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教育模式,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和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建构行之有效的带薪实习项目,就是要建立"政府引导、学校主导、社会协同、学生参与"的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机制,并对项目的计划、执行、培训、考核、总结等环节进行系统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纵观全球,“国际化”作为教育应对“全球化”的政策选择,已经列入各国的国家发展战略。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英国于2006年4月18日发布了“首相行动计划第二期(Prime Minister Initiative2,PMI2)”。英国结合中英两国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资助中英高校在就业和创业领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多元化的合作。英国文化协会作为英国PM12在中国运行的主要负责机构.其项目负责人向本刊记者介绍了该项目的具体实施战略和总体情况:记者还对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7所参与PM12的中国高校的项目负责人进行了专访。各位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各校与英国合作伙伴院校举行的合作项目。并对该项目做出了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校企合作模式改变了以往的企业和高校独立发展的单一模式,将政府、社会、企业、高职院校、大学院校等相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高校学生就业困难、找工作时专业不对口等问题,降低了社会失业率,也减轻了政府对企业和高校的扶持负担。将校企业合作模式与国际社会的市场模式接轨,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了企业和学校双赢。  相似文献   

5.
在探讨湖北省属高校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这些项目存在发展不均衡、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从发挥学校主动性和提高政府统筹协调力度角度,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内涵建设等六项推进湖北省属高校本科层次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向纵深拓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立意抽样,对2007年至2012年参与过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大理学院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并对参与学生的英语认知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参与过该项目的学生在英语重要性、英语交际能力及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持有不同态度及见解,学生在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中的英语能力总体表现并不乐观。需不断加强和改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完善性,改变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成人教育》2007,(5):F0004-F0004
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所理、工、文、管、经、法、农、教育学相结合的全日制多科性大学,是教育部确定中国西部重点建设的14所高校之一,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学生2.5万余人。学校2000年利用国际合作项目建立了10个远程教育示范站,2001年开始参与教育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2002年成为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  相似文献   

8.
侯锦琴 《文教资料》2011,(34):189-190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和就业能力。结合项目管I里思想和方法提出的基于项目管理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式真正做到了将学校资源特色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将学生就业能力和学生基本素质相结合.将教师科研和教学课程体系相结合,形成了整合各种资源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人才培养平台,实现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教师、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共赢。作者结合所在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介绍为基于项目管理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式应用提供了具体的实践范例.验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联邦及各省政府非常重视青年学生的就业问题,其制定的"学校—就业过渡"是一个针对从高中到大学生(15~25岁)的教育政策,涉及多个自主创业项目和合作办学、实习、学徒等社会合作项目。加拿大"学校—就业过渡"政策的成功经验及其问题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方法之一。文章阐述了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途径以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即政府要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高校要积极想办法,找准学校和企业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形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投入到高校的教学工作中,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德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保障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市场就业模式,注重政府,企业及高校的全方位合作,学生毕业即进入市场,尊重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体现市场机制的价值判断,使培养过程与就业需要相结合,形成了由政府依据法规进行宏观管理,学校提供服务及培训,企业等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  相似文献   

12.
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通过企业全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该模式的提出和实施,丰富了人才培养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就业模式日益盛行,该模式的发展使得高校在培养学生及促进其就业方面有了企业的身影,企业也通过参与这一模式,实现了自身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高校与企业通过日益深入的合作,积极探索新型的就业模式,并致力于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主要涵盖前就业、准就业及完全就业等层面的就业机制。我们期望能够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最终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从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学校、政府、企业和协会四个方面,分析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存在学校自身条件不成熟、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意愿不强烈、政府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明确四方主体的职责,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其他各主体间相互渗透、相互介入的深入持久的校企合作模式。同时,政府应从宏观层面出发制定校企合作制度,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从微观层面制定并完善执行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在对"四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产业背景、岗位现状、人才需求和合作企业的参与意识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以机电类专业为例,探讨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的诉求点,提出了高校机电类专业校企双方合作教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实施"四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后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6.
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核心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实现院校培养大学工科生满足企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目标,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源动力的挖掘,学生能力发展是否符合当代企业发展需要,学生能力培养是否有针对性。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文章提出以实际项目驱动学生参与教师校企合作项目的新型培养模式,旨在以西南交大机械学院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系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点为个案,探索西南交通大学拔尖创新创业人才新型培养模式,构建毕业时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对学校其他系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外推认同到内生认同的视角出发,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西藏情境中被建构的过程为主线,重点梳理政府、援藏政策自上而下的外推式的模式和社会、学校、大学生自下而上的内生式模式,以及不同的群体之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利益、价值上的认同,旨在阐明这两种模式双向建构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多个利益群体参与的集体活动,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提供一个有效的分析方法或框架。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高校、学生、用人单位。通过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尝试从四个方面解决问题: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学生就业的导向性;高校创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的迟效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促进与用人单位的适切性;用人单位参与学生培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政府、高校、企业、中介机构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借鉴国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构建政府引导下高校—中介—企业三位一体的会计人方培养模式,政府作为管理者组织会计人才供需各方,协调供需矛盾,保障各方利益,促进会计人才就业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0.
在人才济济、科技发展的时代,就业问题带给新青年更多的是重重压力,就业岗位的竞争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很多的在校生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思考。在校生虽然现在处于学校的温室中,但是迟早是要面临就业这个客观问题的,新形势的浪潮席卷而来,为广大学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选择和新的挑战。从三个方面分析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企业与院校带来的优势,并站在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学生四个角度分析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