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两国文化同源,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史可稽自中国汉代开始,中国典籍及文字传入了文明阶段尚处原始社会的日本,日本文明引入汉文化,并以汉字记录书写日本民族历史及文学作品。在日本文明演变进程中,同汉文化的不断交流促进了日本语言、文学、文化全方位的发展。语言、文学与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镜子,与社会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政治高速发展,给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日本文化现象中含有的中国元素入手,探析中国元素给日本文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把文化自信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引导学生学习日本文化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文化自信建设,使其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日语专业课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翚婷 《职业圈》2012,(29):6-6,8
一、和谐文化是基础工程,要推进和谐文化全方位发展企业文化是理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形态文化与物质形态文化的有机复合体。在企业一切现实关系中,劳动关系作为企业的基本关系层面,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全面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12,(5):116-116
李卓在《东北亚学刊》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古代中国文化把日本从蒙昧引向文明,这是历史的事实。肯定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必要的,而正视以中央集权制为代表的中华制度文明在日本的落败也是必要的,唯如此,我们才能客观看待别  相似文献   

5.
"伪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间点,是中国人民的屈辱经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妄图通过实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侵略,最终实现其吞噬中华民族的罪恶野心。本文立足历史文化的研究视角,考记伪满时期日占区城市规划、建筑设施等的历史流源,解析这一特殊阶段城市规划、建筑艺术的风格特征与时代风貌,进而揭示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期间对中国思想、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侵略罪行。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日本独具特色的家文化为考察对象,着重研究了日本家文化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以期从日本家族企业的发展路径里得到对中国家族企业的启示,提出对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部分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及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进一步从全方位财务控制及模式的角度,分析了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中的控制模式选择、步骤,最后从财务控制与战略控制、会计控制相结合的两个要点,补充说明了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能够增强企业集团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企业文化建设 第一,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发展具有导向、凝聚、激励、规范、协调、辐射等各种功能和作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的是为了将企业尽快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现代企业建立制度要在理清产权关系、劳动关系的同时,还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现代管理体系和建设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员工队伍。这是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贾焱 《职业圈》2008,(17):69-71
文章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对安徽省劳动力市场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供需矛盾的现状,从体制、制度、措施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扩容的具体方案,以实现安徽省充分就业下的全方位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勇峰 《职业圈》2014,(30):5-8
本文从企业文化的定义说起,分析了企业文化的构成,并阐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要建立具有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要建立具有企业精神的企业文化,要建立具有以人为本、敬畏制度的企业文化,要建立富有学习和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这样企业才能不断与时俱进,时刻保持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1.
窦随权 《职业圈》2007,(9X):6-7
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部分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及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进一步从全方位财务控制及模式的角度,分析了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中的控制模式选择、步骤,最后从财务控制与战略控制、会计控制相结合的两个要点,补充说明了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能够增强企业集团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日本近代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解题 从德川幕府末期、明治维新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约起于1853年,止于1945年),为日本历史上的近代时期。 从五四文学革命至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约起于1917年,止于1949年),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现代文学时期。 在中日文化交流的漫长过程中,主要是日本的列岛文化摄取以中国文化为主的大陆文化的滋养(从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至政治官僚制度、宗教伦理观念),日本接触西方文化的时间也晚于中国。洋枪、洋炮、天主教、天文、地理、数学、航海等西洋文化,最初都是经过中国传入日本。日本由于“旧物很少,执着也就不深”(鲁迅《出了象牙之塔·后记》),所以明治维新之后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近代文明国家,以三十年的时间奇迹般地走完了欧洲百年的历程。自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流向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中国流向日本变成日本向中国倒流。中国现代文学的肇始与发展,也受到了包括日本近代文化在内的域外文化的有力影响。 根据比较文学的理论,“影响”既不同于单纯接受,也不止于机械模仿,而是一种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渗透,是一个启发、选择、消化、变形的复杂过程。中西文化越来越频繁的接触与越来越  相似文献   

13.
齐爽 《职业圈》2014,(34):28-31
企业在创建初期,会有老板的影子,这个阶段可以说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如果老板仅仅是为了做生意,而不是把企业当事业来经营,老板文化就很难进一步上升,但企业文化最终不是老板文化。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知识也有局限性,长远的企业发展需要超出老板个人色彩。随着公司发展壮大之后,慢慢形成一套制度化的体系文件。制度,是建立企业文化的基础,也是借此隐忍老板的个性,同时也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改变,形成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激发了晚清中国人从变革和人才培养层面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必须变革、旧式科举取士制度必当废除、新式学校教育必当兴起,日本明治维新后的迅速崛起引起当时中国人的注意,人们从成效、地缘、文化、教育宗旨、学习成本等方面考量中国师法日本实行变革、取法日本学校制度的益处,经过长期的观察、鉴别,最终制定并颁行了仿效日本的学制系统"癸卯学制",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实际施行的学制系统,尽管有缺陷,但它以制度的形式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旧式教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为以后中国学制的演变打下了基础,推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对安徽省劳动力市场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供需矛盾的现状,从体制、制度、措施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扩容的具体方案,以实现安徽省充分就业下的全方位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依托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我国职业经理人培养与使用的现实情况,分别从建立职业经理人和资本方的互信机制、加强建设职业经理人市场制度文化、建立企业内部经理人培养机制、消除狭隘的地域文化偏见、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培养职业经理人的儒商文化人格等六大方面,较为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经理人的培养及其相关问题,并进一步给出了意见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苏荣贵 《职业圈》2012,(33):124-124,126
一、如何理解企业文化 文化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同样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相关的制度以及组织机构。对于每个社会都有着相应的文化现象,同时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的。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包括相关的文化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相应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企业制度、历史传统、文化环境以及企业产品等。  相似文献   

18.
日本有着较为悠久的文化传统与教育传统,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日本教育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其促使日本教育开始了改革创新发展。时至今日,日本教育已经实现了现代化,成功踏入了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的三次教育改革及主要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日本教育现代化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启示,以促进中国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刘琦 《职业圈》2014,(32):78-78
受计划经济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用人模式对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缺少竞争力,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依照《劳动法》进一步深化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建立企业新型的劳动用工制度。下面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建立多元化的用工制度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多元化用工制度顺利推行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对日本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状况进行分析,将对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需要加强知识产权文化理念建设,注重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中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完善知识产权文化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