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年前,笔者在民政部门的一家刊物做编辑。七月流火的一个下午,我所在的办公室门被推开,走进一位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老人,他一边念叨“电梯停了,是爬到6楼来的”一边把硕大的身躯缓缓移进我拉给他的椅子里,还没歇口气,他便匆忙从他带来的公文包里掏出一摞稿件,有《由“移坟建房”想到的》、《要碑林还是要森林》、《莫让死人“吃”森林》等歌颂殡葬改革倡导植树造林的好文章,当这些文章悉数编发后,我也就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名字——吴子斌。  相似文献   

2.
好人高贤均     
刘茵 《传媒》2002,(11):35-37
都说高贤均是好人。好人一生并不平安。他走了,去了另一个世界。 前年,高贤均患了肺癌。他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以日渐孱弱的身躯顽强地忍受一次次化疗的无情折磨,始终保持“既来之则安之”的积极达观的精神状态,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那样,“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就这样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  相似文献   

3.
1966年4月至9月,郑逸梅的长文《"皇二子"袁寒云》连载于香港《大华》半月刊,文中谈及袁寒云最脍炙人口的《分明》诗: 三四十年前周瘦鹃知道我写袁克文往事,便把它载在《紫兰花片》中的《历史中有位置的一首诗》全文见寄,原原本本,这是很珍贵的资料,现在把它录在下面:"《星期》周刊中的健将毕倚虹做得一手好小说.这回他从西子湖边赶来顺便要见见寒云,寒云也很要见见他,便推我做了个介绍人,同着倚虹上寒庐去.  相似文献   

4.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5.
周志强 《中国图书评论》2011,(9):M0001-M0001
好多年前,一次学术会上偶遇早稻田大学某位学者。闲谈之余聊到金庸小说中东方不败,她告诉我,在日本,很多年轻学生认为东方不败是女的。我大吃一惊,为何有这样误读?细究方知,日本很多年轻人没有看过小说原作,却看过诸多电影和漫画,最终,林青霞的美妙演绎养成了东方不败的女儿身。  相似文献   

6.
《篮球》杂志记者马冰封,我称之为老马。老马不老,刚刚告别象牙塔。他身上至少有两点我辈难以企及:还在读大学时每月就有二、三千元的稿费收入,典型的"暴发一族";再就是,他是地地道道的回民,一根火腿肠就能让他四处逃窜,可他却能保持体重70公斤的纪录不败。走近他,发现他的故事还真不少。老马成"饿马" 老马做事从不含糊,他对民族风俗的遵守更是虔诚无比。鉴于此,我们曾断言:老马不适合做记者,记者东奔西跑,四海为家,哪能天下皆清真?此言果然应验,做了记者的他,饱受"吃"  相似文献   

7.
我的记者梦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便对那些肩上挎个大挎包,胸前吊上个照像机的记者很感兴趣,看到他们在人群中穿梭,在重要新闻地点拍照、笔录、采访,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那时我便对他们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崇敬。 以前,父亲说做记者可以到很多地方,见很多世面。我明白他的话中话:做记者可以游山玩水。记得还有一位长辈说记者是很少在家吃饭的。我也明白他的意思:做记者甚至可以享用免费的午餐。然而我并没有抱着任何占便宜的态度和世俗的功利去向往这样的职业。在我看来,它是神圣的,是严肃的。 读过唐师曾的《我钻进了金字塔》和《我从战场…  相似文献   

8.
嵊钧 《新闻三昧》2008,(3):44-45
1只4日,在《东方早报》读到《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先生所撰之题为《“领导不可冒犯”的时代正在过去》的评论,当时便有一种感觉——曹林先生太过乐观!果然,当天便又出了一个比“最牛县长”还要牛百倍的县官:《法制日报》记者朱文娜,采写了一篇题为《辽宁西丰:一场官商较量》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希望做却还没有做的事情,就是很想写一篇回忆录。我说你想写哪一段,他说想写1947年延安撤退,跟着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时候。因为那一段除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以外,文化界跟着走的一个是陆定一,一个是范长江,新闻记者只有他一个。从延安撤退到全国解放是他一生最宝贵、最值得回忆的经历。”这是  相似文献   

10.
羚子 《出版视野》2004,(4):44-44
列宁把校对看成是出版最重要的条件。他说:出版“最重要的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谈不上出版”。毛泽东对新闻出版工作的要求是“不出”错字。毛泽东同志是十分重视校对工作的,他在编辑《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就亲自做读校工作,一一改正校样上的差错。1938年6月,在《论持久战》发表时,他曾不止一次地亲自校对,在退校样时,还亲自写信给有关同志,说:“都校了,第三部分请再送来看一次,第一  相似文献   

11.
郭道庆,一个普通的团级单位政治处主任,在沈阳军区联勤部系统,熟悉他的人都说他:“这人,不写稿难受。” 23年前,他从湖北农村刚入伍时,领导见他聪明、机灵,想安排他当汽车兵,不想面对众新兵梦寐以求的方向盘,他偏偏喜欢舞文弄墨,指导员便让其当起了司机兼文书。 一日,连队到驻地“五保户”王大爷家挑水、劈柴、扫院子。事后没几天,当地报纸便以《子弟兵的深情厚意》为题报道了此事,署名:郭道庆。一时间,他成了闻名全团的“秀才兵”。新训一结束,他就成了团政治处的报道员。当年,他采写的消息、通讯居然爬上了《前进报》…  相似文献   

12.
邓拓身上有太多貌似矛盾的地方:作为常年撰写最高党报社论的“专业户”,晚期却频频在杂文发力,打造出杂文品牌“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作为北京市委宣传部的部长,他的口头禅却是“为政不为官”“不当新闻官”;作为《人民日报》总编辑,本该最讲政治,却在1957年被毛泽东痛批:“过去说是书生办报,现在应该说是死人办报.”1958年的南宁会议上,再次被毛泽东批评:“我说他是教授办报、书生办报,又说过死人办报.”即便在被批“书生办报”后,邓拓却刻了一枚图章:“书生习气不可无”.  相似文献   

13.
谢老主编报刊是在重重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论人手,往往写稿、编稿、校对都是他一人,论环境,他主编的《白话日报》出版当天便被查究。改名《上海报》后,不到两星期,报馆被封。接着又改名《天声》、《晨光》、《沪江日报》。不到一年,6次更改报名,最后不得不转入秘密发行。但发行份数最多时达到8000份。因为他强  相似文献   

14.
“政治家办报”是毛泽东1957—1959年期间在多次谈话中提到的一句话。最早提及,起因于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没能及时宣传毛泽东于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报告和3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于这两次重要会议,《文汇报》《新民报》和《光明日报》都做了重点报道。《人民日报》前总编辑李庄在《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中记载,毛泽东对此很不满意,于这年4月10日召见了《人民日报》全体编委,严厉地批评他们说:“最高国务会议和宣传会议已经开过一个月,共产党的报纸没有声音。你们按兵不动,反而让非党的报纸拿了我们的旗帜整我们。过去说你们是书生办报,不对,应当说是死人办报。  相似文献   

15.
他是一位可爱的老人,一双眼睛,像海水一样碧蓝,一次震撼至今的出海,一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成了他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龙君、熊忠辉报道:11月8日,解放军报高级记者江永红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在南京举行。这次研讨会由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主办,解放军报、军区军兵种报社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高校新闻院系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江永红现任解放军报副总编辑,曾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从一个炊事员到高级记者,江永红奋斗在军事新闻战线,不断创新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新闻采写特色。他或他与同行合作采写的《“蓝军司令”越练越狡猾“红军司令”越练越过硬》、《老山有个孙干事》、《孙铁锤传…  相似文献   

17.
管闲事容易惹事、惹麻烦,往往讨人厌。可我却正是管“闲事”“管”出了我的第一篇。一次,新兵连的战友小袁,因领导安排了他们班一名专业素质不如他的战士进了教导队骨干集训班,便向我诉说了心中的怨苦。作为战友,我再三劝说,可总说不明道不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始终觉得该为他做点什么。这时,我想到了报社的编辑,便写了一封读者来信寄给了《解放军报》,不久,编辑以《当不上骨干怎么办》为题给登在三版《读者之友》专版上。并给了圆满的解答。见报后,既使小表明了了奋斗方向,同时也引起了小袁所在连队领导的高度重视,指导员多…  相似文献   

18.
浙江一向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在1886年,在这片土地上又诞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一生追求新闻事业,追求民主自由,追求大众梦想,他就是邵飘萍。"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 ——邵飘萍邵飘萍,原名镜清,后改名振青。自幼聪颖的他,14岁便考中秀才,19岁考入浙江高等学堂读书。在这期间,邵飘萍第一次接触到了新闻事业,开始给上海《申报》写通讯。1908年毕业后,回到他成长的地方——金华任中学教师。同时继续担任《申报》的特约通讯员。教书育人曾是邵飘萍的理想,但是随着他对新闻事业的了解,他发现从事新闻工作,做一个为大众鼓与呼的记者才是自己最向往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酒中趣》     
对于《酒中趣》的作者青木正儿先生①,我只有一次曾荣幸地得见其风采,当时是在一个谈话会上,他正在谈论《随园食单》(只是那时我对该书全无兴趣,他所说的内容一点儿都不记得了,很遗憾),不妨说我与这位。动仪已久的老师没有什么个别交往,连酒席作陪的机会也不曾有过。然而只要看一看这本书便会了解先生的酒品高雅。例如,其中题为《饮酒之法》的一文说:“喝酒虽不至于会扰乱家庭的平和,但不受家庭欢迎的情形却很多,这样最为不好。作为酒徒,必须留心去做受家庭欢迎的事。”这首先出乎广大酒徒的意外,可能先生自己有过给人添麻烦…  相似文献   

20.
他被人称为“打虎”记者,也是中国惟一一位从中国海军陆战队走出来的政法记者。他以笔为剑,揭开了许多惊人黑幕,为此六次走上法庭,多次遭人追杀,四次死里逃生。他来自湖北大冶的贫困乡村,做过农民、下过矿井、做过砖瓦厂工人、拉过板车,服过四年的兵役,退伍后在南方做过保镖和保安,之后做了11年的政法记者。他曾任《南方都市报》等多家中央、省级报纸的首席记者、采访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等职。他已在国内百多家报刊发表各类文章4000余篇400多万字,作品曾被国内外多家报刊和网站转载,其卧底历险的传奇经历曾被《知音》、《家庭》、《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