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北京西南大约七、八十公里的房山县境内的白带山,因为山上的云居寺藏有历代石刻佛经版,所以当地人也称为石经山.云居寺是国务院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石刻经版,数量之多,内容之珍贵,不只在我国,就是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难怪有人称  相似文献   

2.
北京房山县石经山(初名白带山)云居寺因藏有石刻佛经而闻名于世。石经始刻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历时千余载,鐫刻佛经千余种,计15000余石。这些石经久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是我国古代石刻佛经的瑰宝。但因传世的碑数太少,无法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1956年——1958年期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中国佛教学会对石经进行了发掘、整理和全面传拓,石经的全部内容始呈现于世人面前。《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将石经作为首选参校本。其石经上的说明性文字,如刻经的目的、年代,数  相似文献   

3.
距北京75公里的石经山,沟壑幽深,是佛教名刹云居寺的所在地。依山而筑的寺殿宇虽然早已毁于战火,但其遗址仍清晰可辨。在云居寺东北向的峭壁上,凿有九个山洞,  相似文献   

4.
《北京档案》2012,(7):65
云居寺位于北京房山区,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我国佛教文化特色的一大宝库。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寺院坐西朝东,环山面水,形制宏伟,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其中,"石刻佛教大藏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  相似文献   

5.
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的实践业已修订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定义,即由高科技手段将“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变为“对新近和止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种不争的演进不但改变着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已经并仍将形成鲜活的电视‘”媒介生态”.其中,电视现场直播无疑是一个富有产业魁力和传媒优势的“增长点”.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近期组织、参与的两次大型电视现场直播活动──““房山云居寺辽金石经回藏庆典仪式’”(通过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和“王府井大街开街仪式”(与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合作)──在探索电视现…  相似文献   

6.
游览房山区,经常可看到或高或低,形制各异的古塔,如沧桑壮丽的良乡昊天塔、精美典雅的万佛堂花塔、别具一格的云居寺北塔等,它们点山映水把房山大地点缀得更加灵秀美丽,成就了“房山古塔冠京师”的美誉,房山区也因此被称为北京的“塔乡”。  相似文献   

7.
智化寺大观     
王兰顺 《北京档案》2005,(12):44-45
前不久,笔者去云居寺参观,不禁为那里的石经宝藏所叹服.走进中院东侧殿,听见服务生正用高吭的声音介绍着殿内所陈列的<乾隆版大藏经>,当他讲到,这些雕刻精美的<大藏经>竟来自于智化寺时,我不由得心中一震,看来我对智化寺的了解太少了,我决定再去智化寺,针对那里的藏经情况进行探访.  相似文献   

8.
熹平石经《尚书》以东汉末期官学定本欧阳《尚书》为底本,大小夏侯《尚书》异文附于经文、《书序》之后,是研究汉代今文《尚书》的重要文献。1922年后,汉、魏石经残石出土日多,根据《隶释》所载残石、出土残石与汉人引《书》异文对熹平石经《尚书》进行的复原工作也随之展开,代表成果为张国淦《汉石经碑图》。而这一工作由于20世纪60年代洛阳南郊太学遗址两方残石的出土可以得到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9.
1981年在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出土的佛祖肉身舍利,原珍藏在国家金库后又保存在首都博物馆,曾于2009年6月23日重回云居寺,并开始为期10天的公众观瞻.  相似文献   

10.
谷积梵声     
房山地区宗教源起久远.据元代碑刻记载,早在东汉时期,房山的六聘山就已经创建了天开寺.房山地区的早期佛教发展史开北京地区佛教发展之先河.自隋唐至元明绵延千年的刻经事业成为房山佛教发展的主线,房山地区也由此形成了三个重要的佛教文化区——以云居寺、上方山为代表的西南佛教文化区,以谷积山为代表的东北佛教文化区和以大历禅寺、瑞云寺、显光寺为代表的西北佛教文化区.这三个佛教文化区成鼎足之势,主导着北京西南的佛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北京地区的佛教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汉石经拓本六朝梁已见传世,唐中宗后多有散佚.宋代残石出土后,曾有多种拓本传世,惜均已亡佚.元明以降,汉石经残石及拓本逐渐被人们冷落.清代曾有三种拓本传世,今所及见者仅国家图书馆所藏"小逢莱阁本".民国时期曾有多种石经辑拓本印行,惜多散佚,所幸其中残石大多著录于<汉石经集存>一书.建国后所出残石拓本散见于各类期刊.  相似文献   

12.
《南宋石经》是宋高宗赵构平日练习书法时抄写的儒家经典文字,后来在秦桧主持下刊刻上石的一部儒家太学石经。《南宋石经》是"四书"形成初期的明显标志,在书法上与两宋刻帖极为相似,是儒家经典与书法结合的较好范本。  相似文献   

13.
北宋初,统治者推行右文抑武政策,掀起一股崇儒兴学之风,从而使刊刻石经成为必要.石经的刊刻是由仁宗朝的杨南仲等人完成,共有九经,因用真、篆二体书写,故称二体石经.后王氏新学兴,石经废置不用,今所存者仅有部分残碑断石.北宋石经有着较高的版本和校勘价值,对其刊刻流传  相似文献   

14.
《嘉祜石经》按时间顺序为第五部刊刻上石的经典,竣工后碑石立于太学,其功用是正定经典. 《嘉祐石经》一共刊刻儒家经典9部,《孟子》入经就开始于《嘉祐石经》.在中国文化史、书籍发展史以及图书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嘉祐石经》是儒家七部刊刻上石的经典之一,立于太学,是用来正定经典、为学子树立典范的石质教科书,共刊刻儒家经典九部。《嘉祐石经》首开《孟子》超子入经先例,其对中国文化史、书籍发展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刻石,即是刻写石经,也就是将儒家经典刻写在石头上。自公元2世纪至18世纪,我国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刻石工程有7次。第1次刻石东汉灵帝刘宏接受蔡邕的建议,于熹平四年(175)开始把儒家经典刻写石上,这是儒家经典的第1次刻石,历史上称“熹平石经”。因为石经的字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一种字体书写,  相似文献   

17.
宋廷位 《兰台世界》2011,(12):75-76
《孟蜀石经》是儒家七部刊刻上石经典中经注合刻、字数最多、最早汇集“十三经”的一部经典,在中国文化史、图书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现在仍然有少量残石和拓片留存于世。  相似文献   

18.
《毛诗传笺》是我国诗经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其现存版本丰富,主要有:写本,石经本及宋、元、明、清刻本。文章根据相关资料,主要阐述写本与石刻本的现存版本情况。  相似文献   

19.
《孟蜀石经》是儒家七部刊刻上石经典中经注合刻、字数最多、最早汇集“十三经”的一部经典,在中国文化史、图书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现在仍然有少量残石和拓片留存于世.  相似文献   

20.
《毛诗传笺》是我国诗经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其现存版本丰富,主要有:写本,石经本及宋、元、明、清刻本。文章根据相关资料,主要阐述写本与石刻本的现存版本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