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在中小学普遍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实际上是计算机应用课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把计算机做为一种工具的大前提下,应该首先开设计算机公共应用技术课程,对中小学开设过的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快速、系统的复习,然后再进一步深入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必修公共课程,也是大学生学习计算机、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基础课程。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普及,本来在大学才能开设的课程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上已经开设。如何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需求的难题,成为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研究之课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实例阐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方法。  相似文献   

3.
国家教育部提出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然而对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对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还不明确,况且我国师范院校在计算机教育或信息技术教育等专业中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还没有得到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匮乏,很多计算机教育或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前没有进行教学设计的训练,写不出好的教案。本文对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明确,并着重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4.
国家教育部提出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然而对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对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还不明确,况且我国师范院校在计算机教育或信息技术教育等专业中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还没有得到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匮乏,很多计算机教育或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前没有进行教学设计的训练,写不出好的教案.本文对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明确,并着重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1999年底不完全统计,全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近六万所,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近两万所,拥有计算机总数165万台,拥有计算机教室近十万个,建立校园网的学校近3000所。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教育部规定,从2001年开始用5到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实行计算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按此规划,全国各中小学相继开设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其内容与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有许多重复内容,因此许多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已经具备了许多计算机知识。这就给我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深入,进入大学的新生计算机知识和水平也在逐年提高。目前,他们的计算机水平究竟达到什么程度?在中小学阶段开设过哪些信息技术课程?他们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本文通过调查,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当前农林专科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业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学当中的一门特殊的学科教育,特别是在一些条件优越的学校里,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信息技术这一课程。但是,有很多人会把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搞混淆,其实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区别就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是高师院校计算机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和进行讲课训练,是计算机教育专业学生获取、形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所进行的分析,论证了“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开设的必要性,并提出如何围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教材教法的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大胆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创新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师资。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成了一种现代通用智能工具。在21世纪,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在21世纪的前10年,将分三步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即:2001年前全国所有高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前全国所有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10年前全国所有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说,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以后凡是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有初步的计算机知识和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目前,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为如何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工具帮助其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时候,也要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基础作为信息技术基本应用能力的入门课程,经过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计算机基础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经历了从黑板+粉笔到计算机+大屏幕的变革,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广泛开设,网络化学习平台及计算机教学资源的全面建设已刻不容缓,文章主要讨论教学资源建设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任燕 《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31-13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对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公共计算机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面对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在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我国台湾地区亦是如此。本文概要地介绍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发展状况。一、历史沿革1983年,台湾开始在高中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程,当时主要以教学程序语言为主。1984年,在初中的课程教学中,信息工业主题被纳入到工艺课程和实用数学两科目中,这是初中计算机课程的始端。1997  相似文献   

14.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现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开设多年,而师范院校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计算机能力存在不统一的现象,因此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使之适应师范院校学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但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着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重合.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对分层次教学有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郝仁杰 《考试周刊》2010,(20):169-170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课程也越来越普及,现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小学生处于接受事物、模仿事物很强,分辨事物的能力却很弱的矛盾时期,所以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这篇文章中对当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7.
2000年10月25日,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明确为两个:一是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力争在5年内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二是全面启动"校校通"工程,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1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仅有不足10%的中小学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联网的学校不足0.1%,也就是说,平均每121个学生才拥有1台计算机,计算机教育师生比例为7∶20000。2亿中小学生中,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樊娜 《考试周刊》2009,(19):194-195
一、信息技术课教学难的问题分析信息技术课以前称为计算机课,在我国部分中小学的开设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自从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的要求。教育部在2000年11月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决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逐步渗透到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计算机应用知识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大学生在人才竞争中一条重要的衡量标准。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纷纷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水平。然而,由于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面宽、量多,课时少,使得该课程教学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长期以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讲授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初等概念和操作方法,其中一部分内容学起来十分枯燥,加上专业教学与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