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学发展到宋代,出现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两汉经学的反动。二者的不同表现在治经目的、治经态度和治经方法上:一为治世,一为治心;一讲究师法、家法,一偏向疑经、辨伪;一重训诂,一重义理。同是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又有分歧:朱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理”,穷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陆学认为“心即理”,只要“格心”便可知理,不必读经,更不必费心于经注和考据。“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话,不仅极具宋学特征,而且典型地反映了陆九渊心学思想指导下的治经态度和方法。弄懂这句话的涵义,不仅有助于了解宋学特征,而且更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内涵,从而对其做出恰当评价。  相似文献   

2.
90年代的学术史风景与“80年代的教训”紧密相关。80年代把“哲学史”的研究分为“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旨在抑“经”的历史客体性,扬“我”的现实主体性。“六经注我”是“后红卫兵现象”,必须对其在学术上造成的后果进行清算。这一阶段学术史成为问题一方面取决于学术的重负、学科的分细、趋向于宏观与微观两端,另一方面取决于从封闭到开放,面对着全球“现代—后现代性”文化语境,长期承受高压的“主体性”一下子膨胀起来。90年代学术史面对着“整理国故”、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读“经”救国、尊孔济世等新历史语境。这里有两个关系误区:一是学科对象(“本文”)与“学术史”的关系,两者都成为“史”,但后者对前者是历史中的“我”与“经”的关系;二是当前的“我”与前二者的关系即学术史的客体性与主体性的关系。学术史研究存在着“研究之研究”与“研究本身”的不可颠倒的“本”、“末”关系,对海德格尔的文献研究是为了本文的解读,而本文解读仍不是取终目的  相似文献   

3.
陆九渊倡导的"六经注我"不是学界所普遍认为的那样属于一种文本诠释方法,而是一种为学的路径.陆九渊对"读书"、"格物"、"穷理"、"道德本心"诸问题的分析,透显了他力图使"尊德性"与"道问学"相统一的学术理路,而"六经注我"、"虽出古书,不敢尽信"、"发明本心"等命题以及"减担法"的提出,则表明了陆九渊心学诠释学的德性优先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4.
李泽厚同志在他的思想史论中对中国共产党、中同马克思主义提出一些错误看法,此文与之商榷:一、非李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人不懂马列,而是深入研究和发展了马列,并与中国革命相结合,领导革命走向胜利;二、不同意李说中国共产党只接受马克思的战略策略理论,而没有接受他的经济理论,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策略理论也是高度科学的;三、党的三大作风是在建党学说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李针对此将中国共产党说成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封建道德主义,作者用事实和理论与之论辩;四、文中提出李的重新审查马列,反映他用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来否定马列。  相似文献   

5.
李泽厚同志在他的思想史论中对中国共产党、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出一些错误看法,此文与之商榷:一、非李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人不懂马列,而是深入研究和发展了马列,并与中国革命相结合,领导革命走向胜利;二、不同意李说中国共产党只接受马克思的战略策略理论,而没有接受他的经济理论,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策略理论也是高度科学的;三、党的三大作风是在建党学说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李针对此将中国共产党说成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封建道德主义,作者用事实和理论与之论辩;四、文中提出李的重新审查马列,反映他用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来否定马列。  相似文献   

6.
朱熹花费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学习与诠释《论语》,后与他诠释的《大学》《中庸》《孟子》汇为一编,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名刊行。四种书中,朱熹对《论语》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共撰成有关《论语》著作四种,今传世者三种,以《论语集注》影响最大。朱熹在《论语集注》中,采取了明显的“六经注我”的诠释方法。本文通过对《论语集注》的举例分析,说明朱熹“六经注我”的特点,并指出这种诠释方法对当下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陆九渊集》的分析讨论,可从学理层面上厘清陆九渊"易简"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结合对发明本心、优游读书与六经注我诸命题的阐释,可揭示"易简"教学法的涵义:强调随机启悟,教导受教育者自己向内心去体认"本心",以端正做人的动机,从而认知外在的道德规范而有所得;要求教育者主动宣讲教化,论事析理,以情动人,鞭策鼓励受教育者明辨义利,立定志向。在读书理论上,陆九渊主张平淡简易、优游厌饫;在治学立场上陆九渊则主张学者应善于利用儒家经书里的思想智慧,以张扬自己当下的生命意义。"易简"教学法是陆九渊心学教育区别于朱熹理学教育的一大标识,对中国教育史上宋明心学教育学派的产生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宋著名的思想家陆九渊开创了宋明理学的"心学"流派,经过明代的王阳明发挥和补充逐渐成为很有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作为"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首先是一个以"心"为出发点的心论者,其次在其关于宇宙和"心"的基本关系的导引下,着重强调"六经注我"的治学观和道德践履观。由于解释学已经越来越成为哲学研究最受关注的领域,因此回避"六经注我"的解释学意蕴已经不可能。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陆九渊的论断不是一个纯解释学出发的论断,因此必须在其"心学"的基本立场上来体会其解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六经皆史”说是章学诚站在学术史的立场通过对传统史传文体的批判而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史学命题,它不限于对史传文体做客观的分析,而是重在探究撰史的作意,强调专家之学。他所提出的记注和撰述传史理念,是对刘知几言事分立、相兼观点的深化;而“《书》亡而后《春秋》作”的命题具体勾勒了先秦两汉史传丈体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鄢军 《幼儿教育》2008,(9):14-14
<正>小区里有一个干涸的水池,中间有条20厘米宽、35厘米高的石埂,我经常牵着女儿从这座"独木桥"上走过。周六下午,我们又来到石埂旁边玩。没过多久,一对母女来到旁边,小女孩看起来不过3岁,却自己在石埂上爬上爬下,偶尔还能站在上面走一段,每当摔倒时,她就抬头看看坐在不远处的妈妈,而妈妈从不紧张,只是点点头,用微笑予以鼓励。"爸爸,快点,牵我!"女儿催促着。她站在石埂上,正左右摇晃。"走呀!"我只是站在一旁,动口并不动手。"我怕!"女儿娇怯道。我回头看了看那个小女孩,又瞧了瞧女儿,决定让她独自走完"独木桥"。所以当女儿一伸出小手要求帮助时,我就迅速跨  相似文献   

11.
针对历来对历史题材文艺创作众说不一的现象,从文艺功能观角度出发,将历史题材文艺创作分成"我注历史"、"历史注我"、"游戏历史"三模式,阐释了它们的内涵、文化根由、理论依据、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2.
"天天想你天天问自己,到什么时候才能告诉你,天天想你天天守住一颗心……"纯洁清亮的童声在学校的上空久久回荡。作为班主任的我泪水夺眶而出,拿着相机的手不停地颤抖,竟然忘了按快门。在这次学校的集体晨会上,许多师生都泪流满面,忘情地跟着优美的音乐一起打拍子。此时此刻,站在台上放声歌唱的是小艺父子。只见小艺手插口袋,正在倾情演唱《天天想你》,他帅气的爸爸边弹电吉他,边和声。  相似文献   

13.
余迺永先生对《广韵》的校注本将《广韵》中的又音加以互注,查检方便,目前使用者较多。然而其中亦有不当之处。本文对余校本互注又音进行校补,并将致误情况分为五类。  相似文献   

14.
正我家宝贝今年五岁半,上大班。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她经常哭闹,还不喜欢跟别人交流,不愿意跟小朋友一起游戏。经过两年的幼儿园生活,她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变。生活与卫生挑食记从小挑食的宝宝一直都不喜欢吃绿色蔬菜,总是因为让她吃蔬菜而哭哭啼啼。上幼儿园不久,发现她吃饭时不再那样闹腾了,上中班后改变更大,她常常会说:"妈妈,这个是阳光菜(绿色蔬菜),我要吃,吃阳光菜能长高。"  相似文献   

15.
“格物致知”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自朱子挟出阐发后便为历代儒学家们所关注。“格物致知”的重要性不仅表现为其在认识论上开启了一条向外求知的路径,还表现为其在工夫论上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格物致知”这一命题提出过程的回顾,阐明朱子以“格物致知”为基,占’,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重新解释来架构其新的《大学》理论模式,以此开启了注疏训诂与义理阐发相结合的解释路向。  相似文献   

16.
从“实事求是”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治学态度,到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以及党的三代领导人对这一思想路线的认识和发展,再到对制约“实事求是”因素的认识,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实是求是”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17.
儒学群经是由儒学经典汇集成的文献群体,也是儒学思想的主要载体。儒学群经的最初汇集始于孔子整理古籍、编定"六经",中间经过"五经""七经""九经",到《十三经注疏》的汇集,经历了约2000年的时间。儒学群经的每一次汇集、变迁与称谓的变化,都不是单纯的学术现象,而是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  相似文献   

18.
《司马法》是中国古代重要兵书,虽残缺不全,但微言大义,特别是其独有的轻重战略思想,有着深刻的内涵。在《司马法》中,"轻"有轻装上阵、行动迅速、注重攻击三个层面的意思,"重"有装备辎重、步步为营、注重防御三个层面的意义。从这些层面理解轻重的概念,可以管窥《司马法》博大精深的轻重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9.
经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它不是单一门类的学科。为了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它先后把哲学、文学、史学、神学等等拉进一个大的联盟之中,并对记载这些学科的先秦典籍进行了形态上和功能上的改造。这种脱胎换骨的改造过程,就是“六经”的经典化过程,它是中国经学史和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最有意味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国际远程教育学科论争鸣与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上个世纪80年代国外远程教育学术界出现的学科论争鸣作了系统的描述 和梳理。总结并提出了这次争鸣对目前我国远程教育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