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姥姥是曹雪芹笔下的一个成功的喜剧形象。本文首先粗略描述了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喜剧表现。其次,对这一形象的多重喜剧意味作了简要论析:第一,刘姥姥形象内涵着作者对“人生无价值的东西”的嘲笑和否定;第二,刘姥姥形象折射出一幅“深沉而又浩大的忧郁的背景”;第三,刘姥姥形象集多种喜剧特点于一身。“老树著花无丑技”,是刘姥姥形象的美学概括。  相似文献   

2.
关四平同志《刘姥姥三题》一文(载《北方论丛》1990年1第期,以下简称“关文”)细心地描绘了刘姥姥性格发展的轨迹;独具只眼地指出:“程乙本和雪芹原著中的刘姥姥,前八十回是形神俱同、性格无异的一个刘姥姥,后四十回里则一分为二,变成了面目酷似而神韵有别的两个刘姥姥”,进而探讨了“原作者与续改者思想倾向、艺术水平、美学情趣的不同”;见解独到地分析了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这个小人物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美学价值,其论不乏新人耳目之处。尽管如此,依笔者愚见,关文有些论述似  相似文献   

3.
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味道不一样啊?”可悲,种了大半辈子蔬菜,吃了几十年茄子的刘姥姥竞吃不出茄子的味道来了;可叹,贾府中的茄子又是烘又是炸,又是蒸又是炒,又放辣酱叉放香料,经过这数十道程序的折腾,这茄子的味道还能保留几分呢?你让刘姥姥如何从这数十种味道中辨别出属于茄子的味道来。  相似文献   

4.
缘由聚焦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  相似文献   

5.
朱凯怡 《云南教育》2007,(10Z):40-41
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贾母盛情款待,席间一道菜,名为“茄鲞”,刘姥姥死也不肯相信如斯美味的东西居然是茄子制成,还说“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来,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待王熙凤道出炮制秘方,刘姥姥细品果有茄香,方才叹服。  相似文献   

6.
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贾母盛情款待,席问一道菜,名为“茄鲞”,刘姥姥死也不肯相信如斯美味的东西居然是茄子制成,还说,“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来,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待王熙凤道出泡制秘方,刘姥姥细品果有茄香,方才叹服。  相似文献   

7.
读过《红楼梦》的人,想必还记得刘姥姥在大观园吃茄鲞(xiǎng)的情景。凤姐向刘姥姥介绍了茄鲞的制作过程,刘姥姥吃了半天还是不知道是用什么做的。经凤姐挑明,又“细嚼了半日”才说:“虽有一点茄子味,只是还不像是茄子。”联想到近几年听的一些语文课,犹如加进了太多的配料又经过复杂的烹制的“茄鲞”一样,少了许多语文味,让人颇有刘姥姥吃茄鲞之感——姑且称之为“茄鲞现象”。本文拟对阅读教学中的“茄鲞现象”作一粗略的剖析。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而有生命力的人物,而刘姥姥是仅次于宝黛钗凤的经典形象之一。历来读者将之视为一个喜剧性的角色,实际上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承载着多重严肃的文学价值。文章从刘姥姥在作品布局谋篇中发挥的独特作用、陌生化视角的运用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映衬等角度论述其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同,贾母赏了一道茄子让乡下人刘姥姥尝尝。可是,种了一辈子茄子的庄稼人刘姥姥居然吃不出是茄子,岂不怪哉?  相似文献   

10.
刘姥姥简论     
《红楼梦》这部描写了四百多个人物的长篇巨制,不但主要人物早已进入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即使象刘姥姥这样的次要人物也是家喻户晓,为人们所常常引用。刘姥姥这个人物在全书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曹雪芹出于结构上的需要,在《红楼梦)}前五回总纲确立之后,没有直接着墨于荣、宁二府豪贵、奢侈的生活,而是宕开一笔,如金圣叹所言;“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从远远发来。达逦写到将至时便且住。”作者“要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把这位刘姥姥技进大观园大大地出一回风头。继一进荣国府三十多回后作者用了近三回的篇幅让刘姥姥在…  相似文献   

11.
林红玉是荣国府里大管家林之孝的女儿,她身份低微,受人歧视,是怡红院中的一个小丫头,但她敢于追求真挚爱情,形成了大观园中"痴女儿"的形象;她不甘心于自己卑微的命运,敢于和命运抗争,形成了所谓"眼空心大"的形象;她外貌精神与众不同,让大观园怡红院的主人为之惋叹;她时刻做好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准备,因此一但机缘到来就会"因际逢缘攀高枝"。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得让人极易忽略的小丫头,作者却给予她不平凡的使命,在《红楼梦》这部辉煌巨著中造就了大观园中群芳竞艳的一点"红"。  相似文献   

12.
因为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中有"以其姨母为妓于余"句,既往的研究都把马雷五之姨当成了柳宗元永州所纳之妾,兹从八方面予以否定。细读《戏题阶前芍药》、《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表现了柳宗元对家庭、婚姻的相思、恋爱与焦灼,提醒了他的同僚与朋友,引出当年冬建房、乔迁、纳妾的一气呵成。  相似文献   

13.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既是主题及环境意义的彰显,在叙事单元中更是前后情节得以结撰的枢纽。以刘姥姥之来为契机,以贾母两宴大观园为叙事焦点,作者旨在构建三种人物关系:一是围绕钗黛和解事件,展示新一轮钗黛关系的形成;二是围绕凤姐生日事件,铺演凤姐与贾琏的夫妻关系;三是围绕鸳鸯抗婚事件,暗写贾赦与贾母的母子关系、与贾政的兄弟关系。这种顺笔便墨、间三带四的叙事笔法,使得《红楼梦》这部人情小说呈现出真实、自然、生动、巧妙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4.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既是主题及环境意义的彰显,在叙事单元中更是前后情节得以结撰的枢纽。以刘姥姥之来为契机,以贾母两宴大观园为叙事焦点,作者旨在构建三种人物关系:一是围绕钗黛和解事件,展示新一轮钗黛关系的形成;二是围绕凤姐生日事件,铺演凤姐与贾琏的夫妻关系;三是围绕鸳鸯抗婚事件,暗写贾赦与贾母的母子关系、与贾政的兄弟关系。这种顺笔便墨、间三带四的叙事笔法,使得《红楼梦》这部人情小说呈现出真实、自然、生动、巧妙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贯具有对政治中心的永恒向往和拯济天下的志向,这一特点在文学尚未独立的先秦两汉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这一时代的士人几乎所有的著述都围绕着“政治”这一主题。刘向编撰《说苑》,是把其当作“谏书”使用的,始终抱着一种“昧死以进谏”的心态。深刻的社会背景,具有知识分子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以及深受屈原精神的影响等,当是刘向产生如此心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致力于理论指导实践的适用语言学理论,它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刘姥姥浓墨重彩,大书特书。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刘姥姥进大观园"人际意义构建所做的分析与"刘姥姥进大观园"语篇语境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分析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比较分析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和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两个片段中的细节描写,解析两个片段中的"笑"与林黛玉悲剧命运形成的潜在因素,力图诠释这两片段中小说所显现出来的不同张力效果以及林黛玉和刘姥姥的一些行为在协调或不协调之间的微妙韵味,解释其中的涵义,以小见大,了解小说悲剧中的喜剧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部著名的小说。  相似文献   

18.
艾孜来提郊游是具有很强的群众性、综合性和丰富内容的地方性传统节日,它不是单纯以宗教为基础的麻扎朝拜,而是带有游园、说书、民间曲艺表演、商品交易会等特色的综合性郊游活动。本文主要研究19和20世纪以喀什为中心的新疆南部地区维吾尔民间广为流行的“艾孜来提郊游”活动的历史来源、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在推动和加强各地人民群众之间的邻里关系和同乡交往中的作用、外国旅行家们的看法和记载、此活动中形成的独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买卖、娱乐、民间艺术、说书等民俗现象。  相似文献   

19.
《心雕龙》不及陶渊明,及其论以东亚末年为封域使然,而时代风气及作好恶等外部因素无关。学术界至今仍多有不明此而从“外部”找原因,其或认为在这一点上刘勰之识力不及钟嵘与萧统。细究之,问题恐怕亦与是书本身有关,即《时序》篇“略举大较”而提及“王、袁联宗”、“颜、谢重叶”等,影响了人们这样之追问:《心雕龙》论不及陶渊明,是否与其体例有关?  相似文献   

20.
柳永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词人。他的词集《乐章集》中"香"字共出现的次数高达81次,其中不乏清雅之作,可以看出柳永世俗之乐的审美情怀。但是,"香"大量集中在绮罗纤艳闺阁园亭俗词之中,这不仅与柳永本人浪漫率真的性情有关,更是和作者的人生境遇有密切的联系。柳永的这些词擅于和自己的悲苦生涯融合,彰显作者的独特审美视角,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北宋大众审美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