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社会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是单一、孤立地存在着,而是在与周围人及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它一切人的发展.儿童也正是在与周围人,特别是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在与人交际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对方的姓氏读音。属于多音字的姓氏,很容易读错。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些姓氏读音,以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出现尴尬。  相似文献   

3.
《快乐阅读》2021,(7):75-75
人与人的交往,第一印象很重要,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别人对你的评判,然后被贴上标签,这个标签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那么,想知道你最容易被别人贴上哪种标签吗?来测一测吧!  相似文献   

4.
青春期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情窦初开,风华正茂,然而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学生对异性朦胧的好感,使他们骚动起来.但这一阶段,由于年龄、知识和社会经验等原因,异性交往容易产生偏差,给精神造成很大压力,甚至极个别会造成终生遗憾.鉴于此,让学生培养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就具有很现实的意义.本文试着用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浅析指导青春期学生与异性正常交往的交往方法.  相似文献   

5.
与人交往:孩子出自本能的需求 与人交往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一种本能.孩子一生下来就有了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需求,因此,他喜欢看人的脸,喜欢听妈妈的声音.到宝宝几个月之后,他还会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抓、拽他身边的人的衣服,嘴里发出各种声音,试图引起人的注意.当有人跟他交流的时候,他往往很兴奋.如果看到一个在他面前的人保持沉默,他甚至会主动地用他特别的方式,比如用眼睛很认真地看着对方以叫唤、挥舞胳膊来吸引对方的注意等来与人交流.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主动与外界发生联系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交往与人格的建构是一个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过程,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交往是大学生人格建构的逻辑起点.交往方式的变迁是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现实基础,随着以全球化为基础的世界性普遍交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依托的人的片面性交往以及以互联网为中介的人的虚拟性交往这些新特征的出现,大学生人格建构以交往为立足点,就要强化共生意识;强化主体间意识;强化自我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7.
梁辰 《考试周刊》2011,(53):202-204
六年级小学生青春期发育阶段与异性交往的状况不容忽视。调查结果发现:六年级的小学生建立人际关系时,性别取向明显;与异性交往时,认识上不太成熟,容易产生焦虑;"爱"的概念模糊不清;遇到问题时,大部分人缺乏求助意识。小学生心智不成熟,老师、家长要特别关注他们与异性交往的行为,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8.
王宝琪 《下一代》2012,(10):26-27
在人生旅途中,与人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交往是搭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为人,少年朋友也一样,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容易交往的,你必须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交际策略。  相似文献   

9.
交往就是合作,就是实践本身;交往不只是物质层面上的变换,也不只是精神层面上的变换,还包括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相互间的变换;交往的成因不是中介客体的一致性,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相同一的实践过程本身,在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塑造、自我确证,也就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应该以"主体-主体"结构代替"主体-客体-主体"的三极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交往理论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交往活动,凸显了交往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交往是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在广泛意义上使用了“交往”一词,把交往看做是人与人或人与人群共同体之间因为一定的目的,通过中介物进行的相互往来和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各种活动及其所结成的广泛的社会联系.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既是一种交往关系又是一种交往活动.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大学生日常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师和学生就学生的日常管理进行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是基于师生交往基础上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班级,教师和学生个体、教师和学生非正式群体、教师和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和学生、学生干部和学生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交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实践运用,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因此,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当中,提升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主体意识,以观念促行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质量,进行有效交往;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方式和方法体系,促进交往的信息化、现代化;创造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生态环境,提倡和谐生态化交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内容,其内涵表明它是客观现实性与主体能动性、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当代中国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建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中国与世界交往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交往是人们普遍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教育作为一种促进人的发展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更典型地体现了人类活动的这种特点。因而教育不仅是要学生学会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知识技能,更需要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在教育视野中,不仅要注意“交往”的工具性价值,同样应看到它的目的性价值,即把交往当作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3.
"与人合作"是人生存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新任队干部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带领队员们更好地开展各项队活动,学会与同学合作交往,学会尊重、关爱及帮助他人.  相似文献   

14.
教学关系总是以人为核心,通过人与人、与文化(知识)、与自我的交往关系实现人之“整体性”发展。“身体”作为人之存在的显现与展露,是通往教学世界的媒介:主体交往依赖身体进行互动,知识交往通过身体参与学习,自我交往更需借由身体获得反思。但对“身体”的误解和偏见却导致教学关系陷入“无身”之局面,主体交往成为教师对学生身体的规训和操练,知识交往通过压抑身体实现理性增长,自我交往沦陷为对身体的放逐,“整体人”的培养陷入窘境。因此,重审教学关系中的身体,成为培养“整体人”和“身体人”的关键。首先,应正视人与身体、理性与身体的关系,允许感性、体验等身体经验的参与,让人“显身”,实现身心一体的教学关系之建构;其次,正视教学关系中的身体表演,借由身体表演实现人的自我表达和呈现;最后,在对身体的观照和重审中解放身体,引导身体走向自由,并在身体秩序的规训下实现自由完满的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对异性的兴趣、与异性交往的需求是随着个体身心的发育和成熟自然产生的,而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又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最容易被误解又最容易出"乱子"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相关的辅导与教育对策,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念;帮助青少年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培养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技巧;协助青少年克服异性交往的障碍等。  相似文献   

16.
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大人的喜爱,而且也容易适魔新的环境。然而,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缺少同龄伙伴,接触面较窄而产生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同时,教给孩子交往的技巧,这样孩子才会爱交往、会交往。  相似文献   

17.
刚刚从中学走出来.自己在中学度过的日子记忆犹新.至于学习.从我个人感觉来说.最重要的是心境.一个人的心境会极大地影响学习的效率,对这方面我的感受是很深的.我们在生活、学习和与人交往时难免发生一些影响心情的事,它们容易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在我们学习时打扰我们。  相似文献   

18.
交往是交往德育的基本媒介,交往在交往德育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建基于生活世界之开放而自由的主体间意义关系情境中的交往德育,也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渗透、潜积、蕴涵、牵涉于其中,超不出其畛域."生活世界"是交往德育的基地,是德育交往以致于人的觉解和品德生成之所.  相似文献   

19.
教学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而非人对物的改造与加工。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为我国的课堂教学交往带来了崭新的变革和深切的人文关切。然而,在理念更新背后,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阻梗,本文从课堂教学交往的五大特征入手,对各种阻梗进行了简要地分析与出路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间性概念意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目的在于超越工具理性、实现人的主体性.师徒制模式固化了新教师,可通过使各教育主体在精神层面生成主体间性理念,并在实践中相互交往对其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