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话那头的娟娟(化名)言语中除了气愤还有一些恐慌——她在网上看见了自己的照片,有一些甚至突出了她的隐私部位,娟娟是个打扮时尚,前卫的女孩。她可以肯定,网上的照片是前些日子她在商场里俯身选购东西时被偷拍的。虽然娟娟已经跟那些网站交涉过,要求他们删除照片,可还是有很多熟人看见过,说她是个“不检点”的人。娟娟十分懊恼,不知道自己是否已被侵犯了肖像权,她曾经想找出那些偷拍她照片并在网上发布的人,  相似文献   

2.
已退休的美国陆军上将威廉(William C。Westmoreland)最近在佛罗里达对一张曾在1973年获普利策奖的新闻照片中的事实提出疑意,《华盛顿邮报》今年1月19日对此作了报道。这是一张反映越战的照片,照片上有几个越南小孩在烟雾弥漫的炮火中逃命,其中一位姑娘全身赤裸,尖叫着。拍摄这照片的美国新闻协会(Associated Press)的尼克说,他是1972年6月8日在越南境内靠近Trang Bang的地方拍的,当时有一颗凝固汽油弹在那里爆炸,他整整拍了一卷照片,这是其中一张,是真实可信的。但威廉上将说,他不相信那姑娘是被凝固汽油弹烧的,“天啊,真要是凝固汽油弹,她早就活不成了”。威廉担任过参加越战的美军地面部队指挥官。他说,记得有人告诉过他,照片上赤裸的姑娘实际上是被日本式火盆烧伤的。之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姑娘是  相似文献   

3.
15岁的英国少年乔纳森偶然看到天空中一颗橘红色的“火球”向远方飞去,眼疾手快的他立刻用随身携带的相机将这一瞬间捕捉了下来。事后该少年通过电邮将照片传给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而这张照片则被专家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棒的流星照片。”  相似文献   

4.
2003年4月,一则《美记者伪造战争照片被炒》消息报道了美国《洛杉矾时报》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因电脑伪造战争照片而被炒鱿鱼。一位当过25年摄影记者的人被解雇了,尽管布莱恩沃斯基曾经获得过不少引人注目的奖项,但所有光环都没能成为原谅他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世相的枯井     
徐斌 《新闻实践》2013,(9):F0003-F0003
评述牛光的照片很难下笔。他的一组拍自芦山地震的照片摆在我面前,让我感觉面对的是一个神秘、睿智、深遂的学者,精神交锋的快意中带着些许忐忑。安静、简单、灵动,有细节、有深意……且让我用这些词来形容牛光的这组照片。在他这组12张照片中,找我最喜欢的,挑四张,说两句。图一中的主角是一具盖着白布的担架。没有一个活人,没有一丝生机.那逝去的生命被安放在黑色的危墙之下。因按高光的白布曝光,而让背景陷入了深深的黑暗。黑色中的一具白色,显得突兀刺目,紧紧攥住你的视线。而黑墙与黑色的杂乱背景融为一体,将那具白色往下沉、往下沉,一直沉到黑色的地下,与地上的世界已经永远地隔离。  相似文献   

6.
金秋十月,在全国人民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漫步天安门,仰望金碧辉煌的城楼,使我不由得想起了50年前那幅撼人心魄的照片《开国大典》。这幅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性历史照片(见本期封二),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照片《开国大典》的作者陈正青(曾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已故),湖南长沙人,是一位在战火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摄影家。他19岁就离家投奔中国工农红军,20岁入党,开国之年32岁。北平和平解放后,他作  相似文献   

7.
对名人的偷拍和对名人照片的修改,一直以来就是传媒界爱谈论的话题,尤其偷拍到的是裸体或半裸,被修改的是总统或政要的照片,那这个话题就会立即成为国际媒体热门话题而被广泛说起。有趣的是,这两件事情发生在了同一个人的身上,他就是上任还不到一百天的法国总统萨尔科齐,这使得本来就十分引人注意的新总统在世界媒体上着实火爆了一回。  相似文献   

8.
历史学家,用自己的笔书写历史,而钱嗣杰先生,则是用相机真实地记录下历史。翻开新中国摄影史,你会轻易找到钱嗣杰这个名字:朝鲜停战谈判、志愿军战俘被遣返、万隆会议周总理的发言、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毛泽东畅游长江、邓小平在联合国发言……他所拍摄的每一张照片中,都凝固着珍贵的历史瞬间,凝固着新中国伟人的英姿。  相似文献   

9.
按说,像来新明这样一个身手不凡、屡屡记录下领导人伟大瞬间的摄影家,总该有些不同常人的特征。可是,当他从那间林林总总摆满照片的暗室里抬起头时,他那双炯炯如炬的眼睛和军舰般挺拔的鼻子都因为一夜的劳顿而黯然失色。顺着反差强烈的光线看去是他双手捧着刚刚出水的一摞照片。那一刻,这位37岁的摄影家像一位辛苦耕耘的农民,在秋天的阳光里独自享受着丰收的喜悦。我们的话题,就由那些琳琅满目的照片引起。这张8寸的特写照片,生动地记录下一代军事家运筹帷幄的神态:在万马奔腾的演兵场上,军委主席江泽民嵬然挺立在观礼台上。他极…  相似文献   

10.
刘为强想靠一张照片出名的愿望实现了,而且比他想象的更出名,但这是他未曾想象的恶名.他的新闻摄影照片<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获得央视年度新闻图片奖以后,被网民发现是合成造假之作.  相似文献   

11.
上海一家人     
这张全家福,录下的是普普通通的上海一家人。 中间端坐着的,是我的奶奶和爷爷的妹妹二姑奶奶。奶奶是一身浅色,而二姑奶奶的面料,看上去是传说中的香云衫。她们身后站立着的七个年轻人,是父亲和他的兄弟姐妹,还有他的大嫂。照片里没老四,那时已故。父亲兄弟姐妹七个,他最小,排老七。  相似文献   

12.
退离大学     
ROMA坐在北京交通大学旁边的一家咖啡馆里,短发有些凌乱,和网上留着长发的照片相比显得微微发胖。他一边喝着矿泉水一边和记者寒暄。周围笑闹着的大学生们谁也不会知道,这个年轻人办着一个叫做“中国退学网”的网站。几年前,他也和身边的大学生一样,享受着大学的悠闲时光。不同的是,他最终用退学的方式选择离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引言:由一个摄影家的故事想到的 1960年,民尔森·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被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这一年,一位叫凯文·卡特的英国移民的后代,出生在南非,后来他成为著名摄影家。 让凯文·卡特声名斐然的是他自己拍摄的一幅新闻照片一“饥饿的女孩”。这幅照片上那个赤身裸体、奄奄一息的小女孩,正哭泣着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女孩身后不远处,一只兀鹰却虎视眈眈地盯着她骨瘦如柴的身体。 照片的新闻背景是:1993年,非洲苏丹发生大饥荒,凯文·卡特抢拍到了这张照片。当时的卡特拍完照片后,迅速赶走了那只大鹰。他看着由于大饥荒造成的此情此景,不由地独自坐在树下放声大哭。 “饥饿的女孩”写就了又一个触目惊心的“非洲故事”。 1994年5月份,这幅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两个月后,凯文·卡特  相似文献   

14.
1996年9月20日,第二届全军军事摄影理论研讨会上,一名黑乎乎、胖乎乎、憨乎乎的海军上校侃侃而谈。听众完全被他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思路和新奇故事吸引住了,时而屏息静听,时而会心微笑,时而报以掌声。我向来不爱多鼓掌,那次也把手拍红了。龙运河,对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10年以前就常见之于报刊_当时我揣测他是一名后起之秀,因为在高一鸣、邓韵照、章汉亭时期.他还名不见经传。近年来,龙运河拍摄的照片在报刊L露面更多了。特别是1996年东南沿海军事演习,海军的照片基本由他包揽了,有不少还是“绝版”O后来我又推想,他肯定年…  相似文献   

15.
陈华明 《新闻界》2004,(3):58-59,57
2003年8/9月号的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JR)跨第2-3页的大照片题为《结束了》(THE END),仍然是关于布莱尔案。照片上,雷恩斯在《纽约时报》编辑部里神色凝重而悲哀地宣布辞去执行主编的职务,他的身后是舒兹贝格,右边是交叉双手的博伊德。编辑部里其他人员都站着,脸上的表情非常复杂,或悲哀,或茫  相似文献   

16.
巴晓芳 《新闻前哨》2009,(12):42-43
一、这是一张开始泛黄的黑白照片。身穿风衣的郭超人坐在一间农村的堂屋里.周围簇拥着他的亲属和乡邻。 “照片是1986年4月29日拍的.右侧是他的二婶.后面是他的堂弟……”郭超人的表侄吴建新拿出了他精心保存的照片,向记者讲述着他引以为自豪的杰出表叔。  相似文献   

17.
照片档案的作用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照片本身鲜活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是在报纸、还是在杂志,一张高质量的照片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会使整个版面、网页虎虎有生气。给你一张报纸你可能先看照片,从而被照片牵扯着读它的说明以及照片周围的章。它能使读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到最多的信息,读图时代就这样悄声来到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18.
三张全家照     
我曾在甘肃省档案馆看到过两张民国时期甘肃饥民的照片,是在冬天,地上残留着积雪,乞食的灾民们挤在一起取暖,最触目惊心的是两张照片上都有几个人如沙蚀了一般,只留下了几个似乎被风吹走后残存的一点影子,更增加了照片的悲凉,似乎饥饿连他们留在照片上的样子都夺去了。我面前的这张全家照也是一副饥民图。讲究宗族制的中国历来喜欢拍全家福,以显示祖孙几代几世同堂繁衍生息子嗣不断,穷人富人都如此。而这一张不是全家福,照片上除过苦难还是苦难,甚至连“全家”都谈不上,因为女主人已死去。照片摄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这一年,…  相似文献   

19.
是他拍下了鲁迅的最后一张留影,拍下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聂荣臻将军和日本小姑娘等一大批著名历史照片。他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颇负盛名的摄影家,但38岁时被军事法庭处死,他的名字曾一度在历史中被抹去——  相似文献   

20.
朱伟 《图书馆》1999,(6):76
我被傅敏先生让进他的书房,书房的门楣上悬挂着傅雷先生和夫人朱梅馥的照片. 问起<傅雷家书>的出版,在沙发上坐定的傅敏淡淡地说:"没有什么故事可讲."其实,我们应该谢谢他,是他最早认识到这些信的价值,也是他最早将这些信加以编辑整理,这才有了今天已行销100多万册的<傅雷家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