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有一种思念让人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关爱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激情让人浑然忘我,总有一种结合让人守候终身”这段话很熟,依稀记得好象是南方一家著名媒体的广告语,读着挺让人冲动的。但是,最近看到这段文字却是在一套“家庭书架”上,由期刊杂志界的一面旗帜——家庭期刊集团编辑推出的“家庭书架”,包括《婚姻物语》、《恋恋风尘》、《绝对诱惑》、《性趣盎然》等分册。“这里有最感人的故事,这里有最动人的情感”,无疑,“感动”是“家庭书架”的主打词,所以有评论:家庭书架——久违的心灵感动。“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匮…  相似文献   

2.
我们曾经有太多的感动。或感动于艰苦卓绝、浴血奋战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们;或感动于力排众议、克难攻艰使中国人民富裕起来的经天纬地的改革者。然而,当我们逐步走向富裕,衣食无忧时,我们却变得冷漠和麻木了。中央电视台连续四年的一年一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一次又一次让我们热血沸腾,让我们冷漠的心灵和麻木的神经受到震撼。2006年2月9日,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再一次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动甚至感恸了。今年入选的十大感动人物及获得特别奖的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在茫茫人海中,他们是沧海一粟,甚至在与我们擦肩…  相似文献   

3.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格外振奋,总有一种品格让人觉得温暖。从2007年~2010年,漯河市有线电视台的精神品牌节目《感动漯河》已成功举办了4年。4年的时间里,《感动漯河》从无到有,从有到如今的引领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4.
淡化了的典型报道——以“感动中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培 《声屏世界》2007,(4):29-30
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启动“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至2006年,“感动中国”已经评选了四届,一共有41名个人和3个团体获此殊荣。在颁奖晚会上,无论是台上的主持人还是台下的观众,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一次又一次为候选人流下了眼泪。然而,“感动中国”何以让中国感动?是否是典型的力量又一次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爱是唯一的指引,像等待一场天下的共鸣.我们众里寻你,用爱的声音,一呼百应.”伴随着童声清唱《众里寻你》,“中国网事·感动2011”年度网络人物颁奖典礼2012年1月16日在北京卫视大剧院拉开序幕.现场观众泪花闪烁,线上线下涌动着感动暖流.“从头哭到尾,眼泪流了一公斤”,一位普通观众活动结束后表示他的话真不夸张.在北京的隆冬,这个以草根为报道对象的媒介事件何以带来如此的温暖和感动?  相似文献   

6.
岁末年初,回忆和梳理过去的一年,总有一些场景让我们挥之不去,总有一些人物让我们牵挂感动, 如是盘点新闻、评点人物的“年度评选”应运而生,这种“资源再生型”栏目,在节目活动化、活动节目化趋势的大背景下,无疑成为岁末年初的媒体大餐,烹饪出精彩的“年度评选”的盛宴是媒体的一次机遇和挑战。“年度评选”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张培 《青年记者》2007,(1):52-53
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启动"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时值2006年,"感动中国"已经评选了四届,一共有41名个人和3个团体获此殊荣.在颁奖晚会上,无论是台上的主持人还是台下的观众,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一次又一次为候选人留下了眼泪."感动中国"何以让中国感动?是否是典型的力量又一次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不平凡的2009年留下许多不可磨灭的印记!作为见证和记录这段不平凡历史的新闻工作者,也始终在被一些人和事及所呈现的精神感动着,并且经由我们的报道,感动了读者、感动了河北、感动了社会。在这些感动中,媒体很好的向公众传递了一种价值、一种精神;在这些感动中,媒体很好地向社会诠释了一种责任、一种道义。2009年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因为有了感动,增添了不少亮色,留下了更多精彩。  相似文献   

9.
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启动“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此后这种方式被各级电视媒体所“抄袭”,毫不夸张的说:“感动”“骄傲”漫天飞舞。对这些“骄傲”和“感动”作出一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感动就像那冰雪天的阳光,让人温暖;感动犹如那酷暑中的树阴,使人凉爽。感动如诗,感动似画。感动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温馨,感动让我们的周围充满和谐。感动无处不在,感动无时不有,有了感动,我们便能生活得更加舒适。  相似文献   

11.
布贝 《新闻天地》2006,(3):17-20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连续举办三年以来,在观众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观众在肯定这档节目的同时,也对《感动中国》节目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在评选程序上,仍然延续去年的方式,保持《感动中国》不变的标准,把能够打动人们心灵的人物作为评选对象。这些人可能身份各异,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有的可能曾经见诸媒体,有的也许还不为人知,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他们共同的特质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把“感动中国”做成凝聚中国人民族精神、道德力量的品牌,是“感动中国”不变的宗旨。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日前  相似文献   

12.
且慢感动     
我这个人容易动感情。从报刊上看到孔繁森口对口为藏族老阿妈吸出咽喉里的浓痰,看到吴登云36年如一日在环境恶劣的帕米尔高原救死扶伤,看到高建成抛别新婚妻子在抗洪中献出年轻的生命,我的内心都被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震撼着,灵魂得到了洗礼。 但是,近些年来,我也有不少激动被愚弄、被欺骗。比如,泰山脚下的“廉洁书记”李建学,多令我感动——结果呢?他是个巨资;姚晓红,原山西省绛县法院副院长,被誉为“山西十大新闻人物”、“人民的好法官”,其先进事迹也让我心潮澎湃过——后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却披露,他原来是个地地道道的“三盲”院长:文盲、法盲加流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张张平平常常的脸,这是一件件我们共同经历的事。岁末年尾,当我们重新梳理跌宕起伏的2003,再次回首那曾经的风雨和辉煌,太多感动、太多感悟从心田油然而生。我们感动,因为“人”的权利和“民”的利益,越来越受到应有的尊重。当“以人为本”四个大字首次出现在党中央的文件之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国家发展思路的跨越,更是党执政理念的  相似文献   

14.
路红 《新闻前哨》2008,(4):15-15
我是“良心债”报道的参与者之一。今天到场的4位主人公和没有到场的“校正”母子,是他们朴实无华的言行和所表现出的道德力量.深深感动了我和我的同行们,我们才能写出让读者感动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感动是人的本能,但感动却通常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上面。在山东淄博的农村,因为家庭的变故,弟弟黄猛十二岁辍学靠捡垃圾来赚钱为哥哥筹措上学的生活费用,这一捡就是整整五年。在这五年期间,黄猛几乎天天都去垃圾山“淘金”,呼吸夹杂着垃圾腐败味与脚臭味的空气,累了就在泥泞的地上铺张塑料布,躺着歇歇,饿了则在垃圾山旁胡乱吃两口饭。这是种西西弗斯的受难生活,而一切却都让这个十二岁孩子独自扛起。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动流泪,但感动背后笔者却更是感到了一种神经的刺痛。如果哥哥黄亭高考失利没有考上大学,是不是也就意味着黄猛所做的一切都将只…  相似文献   

16.
大川 《传媒》2003,(5):42-42
读了两年多《读者》,加在一起,50多期,数百万字。若问有何感悟、教益?很简单:感动。不光我感动,相信许多读过《读者》的,也会被一篇篇美文,一个个人物、故事感动的。这从她每期选登的读者“心声”便可看得出来,包括正在狱中服刑的罪犯。 有人说,如今有些人,冷漠多于关爱,麻木多于感动。实在地说,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大概正是透过这种现象,《读者》才有了自己明确的定位,而不是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多年来,她一直坚持真善美的阳光主题,“辛勤地采撷中西文化里最芬芳的花蜜”,用来滋润读  相似文献   

17.
人生在世.总是或多或少地会被一些东西感动,有时可能是因为一种精神,有时或许是由于一种力量.有时也许是被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举动所震撼从而产生感动。无论如何,不管怎样,感动于你,于我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不敢想象,一个没有感动的世界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据报载,在与“非典”殊死搏斗的战役中,许许多多的“战地记者”,不怕有被“中毒倒下”的危险,深入医院隔离区,将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报道发出来。第一个走进隔离区病房采访的央视《面对面》主持人王志说:“这种事情,事前想想,会害怕,事后想想,也会害怕,但真正到了那里,就不会害怕了,因为在那里采访感觉最深的两个字是‘感动’”。看了这段文字,笔者不由也为我们的这些“抗非一线记者”深深感动了。无需讳言,“非典”是一个传染性极强的怪病,谁染上它,谁就会有可能伤命。面对凶残的SARS病毒,医生护士不能回避,他们要救死扶伤;相关科研人员不…  相似文献   

19.
赵玉洪 《青年记者》2007,(12):110-111
2007年2月13日,农历2006年腊月26的晚上8点,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广播电视局主办、临沂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承办的2006感动临沂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临沂电视台演播大厅隆重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上,我们走近这些曾经让我们忘记寒冷、忘记悲伤、忘记得失的人,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品味人性中的真善美,整台晚会得到了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相似文献   

20.
感动     
<正>"最美""最难忘""最感人"……我很怕看到这样的标题,也很怕被人问到这样的标题。也许是因为记者的工作本能,我总是先要问一句:"这个‘最’的标准是啥?"我在采访乡村医生时,听说媒体正在搞"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的活动。说实话,那些肯接受我们采访的乡村医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这个只要离开家乡就能找到赚更多钱机会的时候,他们的留守本身就很让人感动。但是身为记者,我知道,我们的工作不只是为了让大众感动,不仅是为了树立一个个道德模范和典型,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