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个体心理品质一直是德育过程中被忽视的一个要素。其实,个体心理品质是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基础。把个体心理品质列为高校德育建构中的要素之一,不但符合人的培养的主体性规律,而且对于提高当前高校德育的效果,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孔维民 《教育科学》2006,22(1):34-36
本文分析了现行德育目标的不完善、不科学和不道德;指出个体幸福作为德育目的的心理学、伦理学根据;通过对个体幸福的积极心理效应以及个体不幸福感受的消极的心理效应的分析说明,把个体幸福作为德育的一个目的,不仅不会降低德育的目标,而且会有效地改善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长期低效,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传统德育过分关注德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德育的个体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强烈,他们的思想态度具有明显的个体利益取向,因此,要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必须立足于学生自身发展与完善的需要,彰显德育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发展、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4.
德育功能简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学校德育动能主要包括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动能三类。社会性功能通过德育的文化功能和个体性功能而得以实现。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能的理解和实现应当成为理解学校德育的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把德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个体道德素质,达到德育目标,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长期忽视的个体德育制约了德育质量的提升,导致了人的生存问题,压抑了人的充分发展。德育工作对个体的深入关注不仅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科学性的需要,也是真正实现人的和谐、充分发展的需要。转变德育观念、改革德育方法、建立德育服务机构、改善德育师资队伍等措施将成为全面落实个体德育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7.
传统德育功能观存在着整体功能定位的窄化或泛化、划分社会性功能和个性功能的错误以及对个体超越性功能的忽视等问题。我国学者鲁洁教授的研究从德育的本体价值、道德的内在超越性以及个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等角度出发来考察德育功能,把德育功能定位为“促进个体的人的社会化进程”,意味着传统德育观的“终结”和新德育功能观的萌芽。  相似文献   

8.
教学就是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实现德育功能。其转化作用就是传授知识,将社会积累转化为个体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将前人的智力转化为个人的学习能力;寓德育于知识传授中。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思想,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求语文教师要寓德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之中,自觉地把德育看作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人本德育是生命在场的德育,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尊重是人本德育的内在要求,它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在德育的目的、道德的尺度、德育的内容、德育的组织过程等方面均凸显人本性.以关注个体生命、追求人生幸福为终极目标的生命化的德育与人本德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生命化的德育是人本德育理论的有效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儿童德育应是对儿童心灵的呼唤,真正有效的德育应是顺应儿童的天性,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去真正地把儿童当作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去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激活儿童的生命力量,使德育彰显更多的灵性与诗性。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把目光投到了德育体制的改革,德育理论的建设,以至具体到教材、篇目的重建与设定,惟独忽略了我们的教育对象本身。当我们研究德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指个体在为实现其愿望、需要的过程以外,在精神上的一种追求、满足和享受。它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通过精神追求与满足来调整自身与外界的关系,促进客观现实的转化;二是通过道德完善和精神追求来平衡物质生活的发展。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完全一致,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3.
学校育人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德育与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性格、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所包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14.
试论德育功能与德育实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卢跃青 《教育探索》2001,(11):78-79
本从德育功能角度分析德育低效的原因,提出了充分发挥德育的正向功能、重视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教育界最主要的话题就是立德树人,"德"是"人"的德,"人"是有"德"的人.生活德育有两个内涵:一是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实施德育,二是让学生在德育当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实现德育,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坚持德育过程向生活开放,三是坚持生活德育过程中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生活与德育联系在一起时,学生的自主认识可以得到尊重.在初中德育中采用生活德育的思路,实际上是将德育进行课程化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生活中实现德育,在德育中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16.
德育的实效性,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的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明和精神明的建没。  相似文献   

17.
个体道德素质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旨在从理论上建立一个德育的环状结构系统,以理清家庭教育,学校德育,社会风气等因素对个体道德素质形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德育环状结构和促进个体良好道德素质形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是一种原初的道德教育影响的选择与组织形式。基于知识论视角,生活德育课程原型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人出发,尊重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生命,尊重个体在“遭遇性生活”为典型的个性生活中的道德领悟,使个体道德知识成为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个体道德叙事日益达成个体对生活的道德觉解,促进个体道德知识的解放,践行一种道德生活的道德教育基本实践形态。从知识论的角度审视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生活德育的理解与实践认知。  相似文献   

19.
反思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改革,德育需要更明晰地探讨"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回归生活"的德育不能笼统地反对知识,应将对知识学习的认识与对知性德育的批判相区分,德育中的知识学习包括道德知识、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助于道德的知识三种类型,并以主体性的道德知识的获得为根本。德育以生活为基础最终要落脚到个体生活经验,个体生活经验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础,德育过程需要关注并引导个体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扩展。由此,道德知识的获得需要个体生活经验的带入,个体生活经验的扩展需要道德价值的引导。德育正是基于"知识"与"生活"的这种关联才可能触碰到个体的内在生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高等德育存在的问题,本着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宗旨,提出了高校德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的观点,同时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就更新教育观念,丰富德育内容,改革传统德育方法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