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教育》2004,(12):4-4
第三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近日公布,数据显示,首先国民阅读率5年来持续走低,去年只有51.7%,比1998年下降了8.7%,换言之,有近半数的国民基本不读书。其次是国人为什么不读书?超过半数人的回答是“没时间”。  相似文献   

2.
有学者在认同"地球人"都知道"国人不读书"的原因"无非是转型时期,人心浮躁,人人想当官,个个争发财,无暇读书"的同时,  相似文献   

3.
姚明、刘翔、丁俊晖等体育明星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郎朗、“超女”等艺术人才的成功或成名,使一些人们、包括一些家长产生这样一种想法:某些特殊事业的成功并不一定要怎么念书和学习文化,甚至念书反而有可能妨碍这种成功,像这些成功者成名前就都没有进过大学。前不久“超女”黄  相似文献   

4.
<正>真正的阅读,是忘掉身边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一世界里哭笑、愤慨。它让人独处而不孤寂,让人跟另一个自己,也就是自己的灵魂对话,这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慢"。难道读书不是一种"慢"吗?制造书籍本身就是一种慢的艺术,从构思到创作,再到排版,选纸,印刷,一本一本装订成册。若干天乃至若干年后,书到了读书人的手里,阅读的愉悦也是在缓慢中接近心灵,一行一行,一段一段,一页一页,像琴弦一般达到共鸣,享受美妙。读书讲  相似文献   

5.
<正>(1)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2)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  相似文献   

6.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4&#183;23”是世界读书日,4月22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相对于第四、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第六次调查结果让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感到,“该读书的人不读书、该读书的时间不读书、该读的书不读”现象如今仍然存在,但已经有了缓和,甚至出现转机。郝振省说,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  相似文献   

7.
时光如梭,转眼闻,四个年头已悄然而逝,就在四年前,曾发生了一件荒唐的抓阄事件,且我还是主角,每当想起这件事情。我总是很惭愧。  相似文献   

8.
策划人语本刊2007年调整栏目,将原先的“资讯·新读本”改为“意象·诗生活”,一是缘自我们对当下传媒境况的认识,在这个海量信息飞速流转的时代,读者有足够多的手段与途径获取相关的信息,以我刊的容量与时效实是九牛一毛而不及;二是缘自我们对读书奢侈化的  相似文献   

9.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其中一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现中学课本及一些古文选本,均将魁父注为“小山名”.此注似欠深究.《太平御览·地部》中引《淮南子》“牛蹄之涔,无径尺之鲤;魁父之山,无丈林营宇.”其中的“魁父”二字是形容山很小,与上文“牛蹄”二字形容水很少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0.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个战例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这是无可非议的。教参把“肉食者鄙”看作庄公,我们以为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不动笔墨不读书”郑日金提起读书生活,许多人都知一古谚俗话:“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的“动笔墨”,不知读友您是怎样理解的,我总觉得它是一段步步登高的台阶。回头望,我还只是登上了三级。童年好奇———“不画记号不读书”记得童年受当教师的父亲的影响,读书时...  相似文献   

12.
“老师,你推荐这本艾思奇的书给我看,这艾思奇是哪国人哇?” 我的一位当中学教员的老友说的这件事,委实让人想笑而又笑不出来。 老一点的读书人和学过几天理论的干部,无人不识艾思奇——中国共产党的哲学奇杰,云南腾冲人是也。 艾思奇这样的大哲学家,其著述与思想,不仅仅启蒙了当年万千的青年读书人,甚至对于中共领袖人物如毛泽东等人亦有一定影响。然而,  相似文献   

13.
一、读书的定义 什么叫“读书”,动词还是名词,广义还是狭义,看来,谈论“读书”,还真得先下个定义。  相似文献   

14.
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阅读,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在《大英博物馆日记》的后记中,我引了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访戴安道的故事。真希望“读书”也能到达这个境界:“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考试?何必拿学位?何必非有著述不可?当然,如此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读书”,是一种理想境界,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15.
16.
近来,部分同学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外交的表现,尤其是在对“中美”、“中日”关系的处理上,提出了“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不是越来越‘软’的”,疑问,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请有关专家来做些解释和回答。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作文》2020,(20):48-49
<正>"小孙呀小孙,你这样自由散漫,应付学习,写出来的作业能不差强人意吗?"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是不是能感觉到说话者是对学习不用心的小孙非常严肃的批评教育?可惜,这个人批评小孙的用词错了。"差强人意"这个成语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很差,不能够让人满意",可是,它的意思并不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8.
你是不是一个成天“粘”着宝宝、围着孩子转的妈妈?如果你是个有“过分保护欲望”的妈妈,拥有控制欲的你都会让你们的孩子甚至你自己有点郁闷。你是否也对孩子有这样那样的过分约束呢?来测试一番,找出答案吧!  相似文献   

19.
《五人墓碑记》中有一特殊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此句如何翻译呢?先来看看有关资料的译注。①江夏等编著的《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将此句译为:“在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乱政的时代,做了官却不能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这偌大的世上,能有几个呢?”将“缙绅”讲为“名词做动词”。②原建平编著《文言文全解》(人民日报出版社)将此句译为:“在大宦官魏忠贤的这场祸乱的时候,当官而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又)有几个人呢?”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  相似文献   

20.
对话是一种追求“自否定”的课程文化,而传递是以“他肯定”方式培养人的依赖、自卑与盲从心理。对话是教师职业的精神诉求与实践形态,对话追求师生双重的“自否定”。伪对话是新课改下教学实践的突出问题。走向意义对话,教师构建“自否定”课程文化的行动策略包括:根除答案情结,优化问题设计和提高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