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化教育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 ,落到实处的是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应依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原则 ,把课堂教改关注的目光移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来 ,而不是热衷于“表演”的优质课、比赛课之类本末倒置的课改。  相似文献   

2.
张凌燕 《考试周刊》2009,(42):22-23
教师要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就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课上教师机械讲解,课下学生模仿做题”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课堂到课外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在不完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讲解知识的模式,转型为学生的导学者、助学者和促学者。  相似文献   

3.
王岱 《现代语文》2001,(2):38-41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英国的一所学校的教学时说“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教育学生,学校变成了屠场。”这里的“屠场”我想大概指的就是扼杀学生个性的屠场吧。联合国教科组织的报告说:学校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也可以成为扼杀学生个性的场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从学科教育意义上说,语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教育一定要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但当前的语教育却不能令人满意。其实语教育的问题并非一日形成,纵观我国当代语教育,可以说积弊已久。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改革五十年来一成不变的机械的课分析这一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在语教育的整个领域已经根深蒂固了。机械的课分析,费时费力,非但起不到启迪思维培养语修养的作用,反而禁锢学生思想,扼杀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正>声乐课,在高师音乐学习中,是主干课程。声乐课的改革,要致力于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对一”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另辟途径,采取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有利于解决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也要注意共同解决的问题,诸如歌唱的基础知识,歌唱的生理机能,心理素质,音乐修养,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少年变声期的训练知识……将这些浓缩成一个系列教学进程,在集体课、讲座中完成,从而缓解学制短、学生起点低、小课压力重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好课实惠教育对象的“发展”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发展”说到底就是“变化”,但应该是积极的变化。因而,“上你的课之前与上你的课之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就成了衡量你的课是否称得上“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应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怡情广识,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6.
在音乐课堂中,我听了无数次关于新课标解读的报告,也观摩了无数堂新理念下的音乐课,教师和学生的表现一律可用“完满”两个字来概括。激动之余,再走进我们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想到一个问题:每位音乐教师每周有十二至二十节不等的音乐课,每堂课里都有不同的学生,还能做到堂堂课都那么“完满”?如果仅仅只体现在“公开课”、“展示课”、“亮相课”、“评估课”上,  相似文献   

7.
一节高效课,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尽管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但他毕竟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只能上出低效课来.希望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多多从各个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打造高效课堂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是我们无法预见的。因此,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我们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教案设计不妨“简单”一些,“删繁就简”,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最基本的理念。然而,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现以生为本,确是一个令人费思的问题。前不久,本人有幸又当了一回“小学生”,参与了课堂学习。课毕,思绪难以平静,感想颇多。身临其境地再次作为学生,使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数学课堂究竟怎样体现“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0.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沉默”成了课堂教学中必须打破的状态,于是,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许多老师精心设计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而很少思考让学生“静”下来的策略。在课堂上,许多老师经常发出的教学指令是请同学们“踊跃回答”、“积极讨论”,而很少要求学生在回答和讨论之前静静地“沉思”,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回答、这样讨论。在课后反思时,经常听到老师自责地说“这节课气氛还不够活跃,学生的讨论还不够热烈”,而很少听到老师说这节课留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如果再充裕些就更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