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扶起摔倒的老人,本是社会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幕.然而,近年来随着“扶老人被讹”事件不断曝光,“扶不扶摔倒的老人”已经成为道德领域与新闻报道的一大热点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滑坡有关,但一些媒体在此类报道中没有站牢客观中立的立场,而是倾向于选择负面角度传递信息,先人为主地刊发了大量倾向性比较明显的报道,也是“扶不扶老人”成为道德困境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2.
老人当街摔倒,扶不扶?尽管因频发的"彭字案"上人们对于这"凉薄"的社会更添了一份失望,但在经历了全民大讨论之后,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抛弃浮躁,认真地审视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3.
江红 《声屏世界》2014,(2):42-42
2013年12月,一则“老外扶摔倒大妈遭讹”图片新闻,不论是在网上还是在传统媒体都引起广泛关注。报道一出舆论哗然,道德口水迅疾聚焦于“大妈碰瓷”。但是,随着事件细节被不断深挖,特别是有关部门介入后一段现场视频公布,让人看到了事实真相。还有此前广东《新快报》发表针对中联重科的报道,网络、媒体一度沸沸扬扬,可仅隔一天涉事记者承认做了失实报道,结果令人哑然。由此可见,失实报道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关老人摔倒的新闻,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老人摔倒,无论扶或不扶,都能成为热点新闻.“道德考问”成为此类新闻的惯用报道角度:或质疑围观者“冷漠无情”,或痛骂“老人变坏”.在这样两极化的报道中,媒体一味以“道德”为角度来煽情,似乎“老人变坏”或“人心冷漠”已成为社会风气.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媒体的报道真实、客观吗?本文以2015年8月30日“开封老人雨中摔倒溺亡”事件为例,分析报道角度对陈述客观事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春晚小品“扶不扶”成为市民们热议的焦点,类似事件近年来屡见不鲜,“看到有人摔倒了,你会扶吗”这一话题引起了大家的热议。由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电视台等单位主办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走上街头.以一个刻意的“摔倒”,抓拍市民面对此突发情况的反应。多台摄像机、相机将在隐蔽的位置进行抓拍。每次抓拍到第一个帮助别人的人.主办方就会现场送出一辆汽车大礼。  相似文献   

6.
郭蓓 《报刊之友》2014,(9):54-55
通过对老人摔倒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文章论述了新闻媒体对摔倒老人的标签化建构,发现新闻媒体在对摔倒老人的报道中戴着有色眼镜,给摔倒老人贴上了“碰瓷”、“讹诈”等标签,从而使公众对这一群体的认识带有偏见。这种潜意识成为了“老外撞倒大妈”事件引起逆转性报道的内在依据。文章解析了新闻报道对摔倒老人标签化建构的过程与影响,提出去标签化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打造媒体公益品牌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许多传统美德逐渐被人淡化甚至遗忘,而新的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道德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于是出现了一些看起来令人困惑的问题,比如,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摔倒在地,扶还是不扶?陌生人问路,热心回答还是置之不理?邻里有难,是帮还是不帮?短期没有回报的公益事业,做还是不做.  相似文献   

8.
曹林 《青年记者》2016,(24):8-11
公众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靠媒体报道所塑造的,媒体报道制造的拟态环境,主导着人们认知世界和了解事实的视角.媒体报道什么,公众就会看到什么.每天大街上会有很多起年轻人扶老人的好事,可媒体不报道,却炒作渲染一两起疑似“老人摔倒了无人扶”的事件,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就往“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上去引,使人误以为我们身边都是这样的缺德现象,这就形成误导. 习近平总书记说,媒体担当着“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舆论引导功能.舆论引导是需要能力的,尊重新闻专业主义,媒体就有引导力,反之就会形成极强的误导.新媒体时代,误导性的报道尤其容易形成病毒性的传播效果,需要防范滋生误导性报道的以下五种病原体.  相似文献   

9.
朱娜 《传媒观察》2014,(6):10-10
正2013年12月2日,很多网站都醒目地挂出"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被讹"的类似稿件,一时间舆论哗然,不少热血青年更是替这位"纯真"的外国人抱打不平。在当前国内环境中,好心搀扶摔倒老人却反被敲诈的事情并不鲜见,因此网友都一边倒地斥责大妈丢了国人的脸。然而第二天,新京报记者的一番调查,还原了事情的真相:原来老外不仅不无辜,还很猖狂,视频中用流利的中文辱骂坐在地上大妈的画面十分刺眼。  相似文献   

10.
当看到"白娘子唱红歌""容嬷嬷成亲记""唐伯虎敲碗求加薪"等这些影视恶稿视频时,你肯定会笑翻了天;可当看到《"撑腰体"群星总动员之"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时,你又会在爆笑之后,同时感到一些温暖。这些搞笑原创视频不仅制作流畅,其配音更是惟妙惟肖,每一个人物的配音都堪比原声。这些原创作品出自一个名叫"淮  相似文献   

11.
彭宇案等一系列事件引发的关于“老年人摔倒扶不扶”的争论,以及后来的“见义勇为者无好报”的讨论,引发了人们广泛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我近读元月5日《经济参考》上刊登的《应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重要政绩——乡村达标述评》一文后,颇佩服记者的采访功夫。在这篇报道中,记者详细地写出了当前农民负担过重的情况,揭示了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鞭挞了当前一些人热衷搞达标活动的形式主义心态。文章有理有据,很受启发,读后,我想起一件事: “文革”期间,著名作家李准下放到河南黄泛区,当地农民只知他姓李,是个文化人,是“犯”了“事”来这里的。一天,村上死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生前做过不少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14,(1):100-101
2013年11月3日上午.一则名为“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的图片报道被多家门户网站采用.引发网友热议。该报道称“一名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并称老外被碰瓷掏了1800元  相似文献   

14.
一、宫慕久与《上海土地章程》 1845年深秋,在上海这座枕江滨海的蕞尔小城中,发生了一件足以撼动后世的大事。然而这件大事在当时人们的心海间,却没有掀起足够的波澜,因为根本就没有太多的人知道这件事,所以也就不会有太多的人来关心和关顾这件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国大妈疑遭讹诈》这一典型虚假报道谈起,从传播链各环节分析了虚假报道的成因,并试图以“心理势阱”这一社会心理层面的心理机制来解释网络时代虚假信息传播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2013年底,一组题为《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的图片出现在网络上,老外扶大妈?大妈讹老外?舆论指责“大妈”之声未落,视频证据已揭示了外国小伙撞到大妈的真相。剧情突然反转。一起事故,两种描述,道德和事实抢道,背后是复杂的公众情绪。最终,外国小伙赔偿大妈1800元,因交通违法被拘留七日,罚款1500元,因非法就业被拘留五日,罚款5000元,并将被遣送出境。  相似文献   

17.
有时,回忆是一件辛苦的事。而对于一位93岁的老人而言,回忆已经不是心灵煎熬,却是体力的一种消耗。“这些有什么好说的吗?”陈志竟淡淡地看着记者。接下来的叙述让人感觉到,他并无倾诉的冲动,或者是没有倾诉的习惯。《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提到对他的“事迹”一笔带过的《蒋经国传》,他还是淡淡地说:“书中好像把我的名字写错了。”  相似文献   

18.
要有所依托     
杂谈文章,不是纯理论文章;而是“寓理于事” 的文章.因此,我们在构思写作时,首先需要考虑在这篇文章当中要摆进去一些什么“事”.这“事”,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多件.如果是多件,最好是以其中的一件为主.当然,在写作之时,并非纯粹是叙述这些“事”;而是以这些“事”作为“依托”,进行发挥,向读者展示其中包含着的“理”.如果这一件(或多件)“事”选得好,那么这篇文章就有了成功的很大希望.1996年7月19日《湖北日报》的“大家谈”专栏登出一篇题为《“减害云”是何物》一文,它就是找到了一个好“依托”,从而做成一篇好文章的典型.该文所“依托”的“事”是:“那天,当孩子说要用‘减害云’来消灭蟑螂时,我竟茫然不知所指,待弄明白他是在说‘灭害灵’时,我差点没有背过气去.事后一想,这过错又确实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的,就连我这个30大好几的成年人对繁体字都半生不熟  相似文献   

19.
记者的名片     
前些日子,听一位省级报刊的记者谈起两件不见得有趣的趣闻。其中一件事是,某家灯具厂的厂长助理手持该报一位记者的名片来编辑部讨账,声称这位记者“买”走价值500元的灯具时并未付款,只留下了这张名片,结果查实这张名片虽然的确是这位记者的,但他并未去过该厂,连厂长助理也说不是这个人拿走灯具的。另一件事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也拿着一张冠有“记者”头衔的名片来该报诉苦,声称这位记者要走12升汽油后,长期不归还,结果是该报编辑部并没有这个人。  相似文献   

20.
有一件事,过后多年想起来都让我感到内疚。那是1986年,我在阿克苏驻站,就住在记者站的小院里。有一天,记者站来7位老人。他叫什么名字,长的什么模样,事隔这么多年我已经完全记不得了。只知道他找我这个“新疆日报记者”,是希望借助党报的力量讨还公道的。从老人的叙述中,我知道他数天前为一桩纠纷,受到当地执法部门某些人十分粗暴的对待。当时我脑子里的念头是:“这种事管不了”,“写了报纸也未必能登”,结果几句话就将老人给打发走了。事实上,就算当时自己当记者的资历尚浅,调查一些复杂问题的功力也欠缺,但至少可以请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