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个讲究“有图有真相”的时代.人们在网上发帖反映情况、表达观点,如果仅仅是以文字发布,读者或许将信将疑,响应者寥寥;但如果配上相关图片,说服力立马倍增. 可事实一再证明,“有图有真相”的惯性认识,也常常让读者上当,让有关当事人无辜受伤,这误伤率甚至还不算低. 距今不算太久的天津港爆炸事件,便出现了这么一个小插曲.2015年8月中旬,有人在微博上传了一张天津港爆炸事故发布会现场照片,目标对准一名在发布会上打瞌睡的男子.很快,照片上这名男子的行为在网上引起“公愤”,广受网民指责.  相似文献   

2.
“真相和国家利益哪一个更重要?”这成为了整部电影中最重要的、贯穿始终的追问。最终,他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真相就是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3.
班志斌 《东南传播》2014,(9):162-164
新闻图片是佐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材料,但是有图并不一定有真相,很多图片反而掩饰了真相。这种情况由来已久,但随着自传媒时代的到来,有图无真相的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本文重点分析了自媒体时代下,有图无真相出现的原因、表现形式,并找出通过新闻伦理对普通的网民的传播行为进行约束,减少有图无真相发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生概念的"后真相",其实在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与其内涵相似的概念,即一二战期间的西方的宣传概念。两者都强调先入为主的非理性认知习惯,强调情感和感觉处于意见形成过程中的首位。战时西方的宣传概念在战后丧失了话语合法性,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后真相"是否也会如此?本研究认为两个概念所处的时代不同,造成了两者传播主体的差异,战时宣传主体是媒体,能够经过反思最终回归了新闻客观性,而现阶段的传播主体极大的多元化,难以形成一致的认知,后真相的克服最终更可能需要的是全体民众对于非理性话语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有图不一定有真相——由微博图片造假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友揭假 2011年6月23日下午,一场 大暴雨将北京城变成泽国,许多人本着有图有真相的原则拍摄并上传现场图片.有博友将这些照 片总结为"新燕京七景",但这些承载着人们情绪的照片都是真实的吗?一位网名"点子正"的网友 转播这些大水围城的微博后,觉得其中照片似曾相识,于是开始逐一查证.果然,他很快发现其中四幅有"假"!这位网友随即在自己的博客中逐一揭"假".  相似文献   

6.
李琛  王之璞 《今传媒》2013,(11):54-55
随着当代社会科技的发展,许多旧年的“假”新闻大白于天下,但“有图无真相”的诚信缺失现象仍然屡见不鲜。针对这些现象,本文以国外及国内近几十年的经典新闻造假图片案例,探讨当今大众传媒视域下有图无真相现象。  相似文献   

7.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适应新的社会语境,在话语实践中展现出深层次的逻辑变化。本文立足后真相语境中的网络舆论话语实践,对舆论话语的生产逻辑、叙事逻辑、政治逻辑和意识形态逻辑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由此发现舆论话语逻辑运作的结构性矛盾并加以阐释,最后揭示了舆论话语逻辑转换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真相是新闻业的“上帝之词”,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被质疑中。本文取径元新闻话语理论,以美国著名新闻主播谢泼德·史密斯的职业变动为窗口,透视美国当代新闻业的真相观念和自我呈现,并结合受众话语批判性地审视这种观念和自我呈现。研究发现,新闻业的真相观念有所变化且存在矛盾,但仍然将其建构为最高理想,并仍然以真相仲裁者的身份自居;但是,美国新闻业的过度商业化取向和结构性痼疾及全社会的认识论危机带来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也使有良知的媒体精英处境尴尬。本文的目的有两个:为理解美国当代新闻业的真相观念及其与真相的关系提供最新的观察;为理解当代公共传播现状提供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9.
杨成文 《传媒》2018,(9):91-93
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一个关键概念,也是新闻工作者需要遵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之一.当今正处于信息膨胀的时期,人们比以前更易于获得信息,但同时也更加困惑.人们似乎更容易看见"真相",但核实真相很难.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这样便进入了一个"后真相"的场域.在"后真相"时代,传统意义下的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着冲击与挑战,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邵巧宏 《新闻实践》2013,(10):68-69
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媒体,纸媒依旧有自己的优势。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如何抓住纸媒的优势使其“屹立不倒”?这里就拿我所供职的《钱江晚报·宁波城事》真相版说一说.  相似文献   

11.
纪楠  韩茂蕾 《青年记者》2017,(29):16-17
“后真相”经常被视为一个政治学范畴的概念,然而,传统政治机制在数字化时代的失灵和失效,也是媒体格局巨变的产物.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机制、传播渠道以及受众偏好等,都已经发生颠覆性变化.①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真相有时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公众的情感和观点,一系列事件在公众的情感诉求中形成舆论共同体,然后,又在新的事实出现后突然转向.“后真相”一词已逐步渗透到新闻传播领域,其对新闻客观真实性及大众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的影响开始逐渐引起业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曾经饱受地方政府追棒的“红色外商”杨斌,一下子变成了“黑色”的诈骗嫌犯,媒体也从先前的共同吹捧演变成召集的集体攻伐。但,杨斌的真相真如多数媒体所描述的那样吗?  相似文献   

13.
从"后真相"的现实特征出发,可以发现当前传播环境中真相供给和真相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亟须一种新的叙事模式进行调适,而非虚构叙事在叙事主体、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事主题等方面的诸多特质恰好与后真相传播语境形成了多维度的贴合,这种贴合使得非虚构叙事逐渐成为当下发展强劲的话语模式。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非虚构叙事仍须在防范主观化倾向、借力新媒体提高竞争力和开发更深远的社会意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有亲和力、可读性的新闻需要讲故事,但不是编故事,更不是戏说事实,需要采编人员有一种专业主义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出现在新闻稿件中的要素,力戒因模糊要素的运用而虚化真相、假化真相,最后导致失真、失准、失实新闻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闫静 《浙江档案》2023,(2):30-33
“后真相”中的“竞争性真相”内涵包含了真实与虚构两个面向。在后真相时代,“档案真实”为“竞争性真相”提供了最为可靠、可信的记录信息;“档案虚构”则衍生了“超越”真相的更丰富的叙述表达。基于“档案真实”建构的身份认同更多是制度导向下的产物,而基于“档案虚构”建构的身份认同则更多是情感导向下的结果。二者蕴含着身份认同的差异逻辑。  相似文献   

16.
2016年,全球各类政治强震不断,岁末终于以美国大选为压轴而落幕.眼前不安分年景的动荡超越了人类正常的理解力,“后真相时代”的概念因为其对荒诞现实的解释力而一举突围,成为牛津年度词汇.“后真相”意指对民意的形成,客观事实的影响远比不上个人情感和信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徐雅琪 《视听》2023,(5):29-32
哲学领域的真相观经历了漫长的流变过程,康德提出的“合理性”颠覆了基础主义时代秉持的真理符合论,真相观就此进入相对主义时代。现代哲学家与新闻学者注意到语境、建构性对于真相观的影响,客观性作为人们争取还原本质之真的一种策略性仪式逐渐确立。新闻业界对于“后真相”的警惕本质上是情感转向挑战真相观传统的焦虑型反应,媒介技术迭代、新闻生产进一步液化等确实催化了种种乱象,但“后真相”并未颠覆新闻业根基,其本质在于无共识以及信任走向异化。由此来说,中国新闻业面对的挑战是结构性的,事实核查无法解决经由时代棱镜折射而放大的体制机制缺陷。  相似文献   

18.
张静 《新闻实践》2013,(3):12-13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和渠道多元的年代:报纸电视上各种声音云集,新闻评论动辄以数千上万条计,而全国三四亿网民更是能随手发布140字微博信息。但就在我们被各种信源的消息包围时,却发现“真相沦陷”。为了帮公众剥开包裹住真相的层层外衣,调查性报道成为媒体近年来颇为热衷的报道形式。所谓调查性报道,即通过记者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对某一社会事件或某类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度报道。一个成功的调查性报道,除了向公众陈述事实外,更重要的是找出单个、零碎表象的内在联系,并进行立体解构,从而使公众看到隐藏在背后的真相。2012年底,今日早报刊发了一组有关温州楼市真相的调查报道,记者通过多天的走访调查,对当时甚嚣尘上的“楼市崩盘说”进行了深入求证。以该组报道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调查性报道采编链条上的四个关键节点,即主题认知、外围搜索、核心调查和样本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本来有真相,“戏精”多了,就没有真相了——这是后真相时代人们对嘈杂舆论场的无奈感慨.“戏精”是自媒体时代公共事件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他们把舆论场当成了自我表演操纵大众情绪的剧场,深谙吃瓜群众的弱点和劣根性,知道“看热闹不嫌事大”是媒体天性,无视事实和真相,站在自己的立场在事实之外编戏、演戏、加戏,控制和带动舆论的节奏.他们知道,通过自媒体获得话语权的草根大众对于昔日掌握话语权的传统精英有一种强烈的逆反情绪,反抗自己被代表、被表达、被形塑.“戏精”们便利用这种心理,把自己塑造成新的舆论主角.  相似文献   

20.
作为意识形态的真相与批评 法治社会的进程中,言论自由与诽谤之间的纠结关系往往最先映入人们视野。理想中的言论自由国度,媒体界往往泥沙俱下,各种靠耸人听闻挖掘名人隐私的小报畅行无阻,默契地满足大家的窥私欲。只要不太越界,如若有本分人质疑:“难道不怕名人告你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