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英华 《作文》2024,(15):57-58
<正>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2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3,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  相似文献   

2.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有这么一段文字: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收之,曰:“诺”对这段文字中的两次答问“客无好也”“客无能也”,陈钟梁、张振华两位老师在《语文教学通讯》第10期上发表的《(冯谖客孟尝君)导读》一文中认为是冯谖自述。对于此说,笔者不敢苟同,特在此与陈钟梁、张振华两位老师商榷. 其一,冯谖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寄食孟尝君门下,我以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引述的  相似文献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谖迎之。未列,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谖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谖曰:“非为谢客也,为君之言失失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  相似文献   

4.
【原文】孟尝君舍人①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或以问②孟尝君曰:“为君舍人而内与夫人相爱,亦甚不义矣,君其③杀之。”君曰:“睹貌而相悦者,人之情也,其错④之,勿言也。”居期年,君召爱夫人者而谓之曰:“子与文⑤游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弗欲。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⑥,愿君以此从卫君游。”于卫甚重。齐、卫之交恶,卫君甚欲约天下之兵以攻齐。是人谓卫君曰:“孟尝君不知臣不肖⑦,以臣欺君。  相似文献   

5.
孟尝君     
王海洋 《学语文》2005,(9):32-33
[甲文](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所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夜半至函谷关。  相似文献   

6.
《冯谖客孟尝君》是先秦优秀的散文名篇之一,一个血肉丰满的冯谖形象早已从《战国策》走进千百读者心中。但其幽默诙谐的特色一直没有为人们所高度重视,这是很遗憾的事。本文就对这一特色进行分析,呈给读者诸君。 一、奇异的言谈与庄重的场面形成反差,产生幽默效果。 作品善于把奇异的言谈寓于庄重的场面,作者叙述越是不露声色,场面越具有喜剧性。作品开头写冯谖贫穷到“不能自存”,托别人去请求孟尝君,希望寄食门下。作者这样叙述冯谖初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冯谖初见孟尝君,场面是庄重的,但冯谖的答话却如此奇特,搞得养士三  相似文献   

7.
《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齐策》 ,文章写了冯谖帮助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局势中保住地位的事。虽按时序写来 ,却波澜层出 ,引人入胜 ,充分表现了冯谖非凡出奇的远见与才能 ,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的奇特风采 ,真可谓一篇传写奇人的妙文。文章起笔写冯谖请托于孟尝君门下 ,因曰“无好”、“无能” ,孟尝君“笑而受之”。孟尝君是战国著名四公子之一 ,三千门客中 ,如此“无好”、“无能”者还属少见。冯谖曰“无好”于收留自然有利 ,而“无能”的话来日在众门客中又何以立足呢 ?曰“无好”、“无能”是真是假 ,还是别有他谋 ?首段…  相似文献   

8.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2年版)有冯驩客孟尝君一段文字:初,冯驩闻孟尝君好客,蹑蹻而见之.孟尝君曰:"先生远辱,何以教文也?"冯驩曰:"闻君好士,以贫身归于君."孟尝君置传舍十日,孟尝君问传舍长曰:"客何所为?"答曰:"冯先生甚贫,犹有一剑耳,又蒯缑.  相似文献   

9.
【原文】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 )不若鱼鳌;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 )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夫居垄亩之中,则不若农夫。( )物舍其所长,之( )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 )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  相似文献   

10.
《礼记·檀弓》有“既得合葬章”文如下: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①  相似文献   

11.
比较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然后答题.[甲]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猕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驳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合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相似文献   

12.
古苑漫步     
曾子易箦①《礼记》曾子寝疾病②,乐正子春于床下③,曾元、曾申坐于足④,童子隅坐而执烛⑤。童子曰:“华而睆⑥,大夫之箦与⑦?”子春曰:“止⑧。”曾子闻之,瞿然曰:“呼⑨!”曰⑩:“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11,斯季孙之赐也12,我未之能易也13,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14,不可以变15。幸而至于旦16,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17。君子之爱人也以德18,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19。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20焉,斯已矣。”举扶21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22。注释:①曾子:姓曾名参(s hēn),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省…  相似文献   

13.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①羊,既率其党~②,又请杨子之竖~③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追者之众"一作:追之者众)?"邻人日:"多歧路。"既反~④,问:"获羊乎?"日:"亡之矣。"曰:"奚~⑤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其所之~⑥,所以反也。"(选自《列子》)【注释】①亡:丢失。②党:亲族,朋辈,这里指家人。③竖:童仆。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下文及其注释 ,按要求逐一答题。晏子之晋 ,至中牟① ,睹敝冠反裘负刍② ,息于途侧者 ,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 ,曰 :“子何为者也 ?”对曰 :“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 :“何为至此 ?”曰 :“吾为人臣③ ,仆于中牟 ,见使将归。”晏子曰 :“何为为仆 ?”对曰 :“不免冰饿之切吾身 ,是以为仆也。”晏子曰 :“为仆几何 ?”对曰 :“三年矣。”晏子曰 :“可得赎乎 ?”对曰 :“可。”遂解左骖以赎之 ,因载而与之俱归。至舍 ,不辞而入 ,越石父怒而请绝 ,晏子使人应之曰 :“吾未尝得交夫子也 ,子为仆三年 ,吾乃今日睹而赎之 ,吾于子尚未可乎 ?子何…  相似文献   

15.
讥人弄乖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①?”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②,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③?”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④,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选自明·冯梦龙《笑府》)【难点注解】①踞(j&)傲:骄傲自大。②生诞:这里指诞辰。③与: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④恶薄:恶劣浅薄,指社会风气。【短章新解】有人嘲笑蝙蝠“不禽不兽”的同时也为他惋惜:既能和凤凰结亲,又能和麒麟为友,多么好的机会呀,偏偏浪费掉了。…  相似文献   

16.
《史记·项羽本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项王亦身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其中的“面”字,颜师古注为“背”(马童背对项王),即所谓“反训”。后来的注释者,或宗颜而反训,或非颜而正训。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读了史记的《孟尝君列传》后,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读孟尝君传》全篇仅九十字。原文如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曾作过北宋宰相,在文学造诣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千百年来,由于人们对古人盲目迷信,盲目崇拜。束缚了思想,都认为这篇文章说得有道理,甚至有人著论吹捧说:“此文短小精焊,论辩性极强,跌宕多姿有力地驳斥了世俗人称道孟尝君能得士的观点”。我认为大谬不然,王安石此文徒表现  相似文献   

18.
【原文】甲与乙相善,甲延①乙理家政,及官抚军②,并使佐官政,惟其言是从。久而资财皆为所干没,始悟其奸,稍稍谯③责之。乙挟甲阴事④,遽⑤反噬⑥。甲不胜愤,乃投牒⑦诉城隍⑧。夜梦城隍语之曰:“乙险恶如是,公何以信任不疑?”甲曰:“为其事事如我意也。”神喟然⑨曰:“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公不畏之,而反喜之,不公之绐⑩而绐谁耶?渠(11)恶贯将盈,终必食报;若公则自贻伊戚(12),可无庸诉也。” (清·纪昀《阅徽草堂笔记》)  相似文献   

19.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四册教科书选了王安石两篇短文———《读孟尝君传》和《伤仲永》,因文章所谈都是人才问题,故可从中初步探析王安石的人才观,这对我们深入理解课文,搞好课文教学乃至培养高素质人才都是十分有益的。王安石人才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人才悲剧究可哀 对“上之人”不能慧眼识英才的悲剧和人才夭折的悲剧抒发了深沉的慨叹和无限的惋惜,对其原因尤表痛心!《读孟尝君传》用感情色彩极为浓厚的“嗟乎”发出不可遏止的强烈感叹:既对世人囿于传统之见,人云亦云地一味盲目赞颂孟尝君“能得士”表示遗憾,又对孟尝君名不副实,无…  相似文献   

20.
谈“阿所”     
一《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曰:‘客何所为?’”“何所为”在这里询问事物,意思是“能干什么”。这“何所为”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示询问的习惯句式。这种习惯句式通常用“何所……”来表示。过去的语法书一般认为“何所……”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