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易灿  郭琨 《文学教育(上)》2014,(17):138-141
儒家伦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具有独特的生态观。本文重点挖掘和梳理了儒家中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之有度、参赞化育”等生态伦理智慧,对于进一步增强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提高人们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性,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生态意识和理论支撑,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老子之“道”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自然的规律。人虽为万物之灵,有“参赞天地之化育”之能,但仍在自然之中。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法则。要求得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活动就必须因循自然本性,以“无”违自然规律之“为”,去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在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危及人类生存的今天,老子这一从自然中获得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生态思想,便愈发凸显出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庸》“参赞化育”说主张人类合理地征服和占有自然,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范围内,建立人类和自然界自然的协调关系,达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自然优化平衡的状态。它不仅明确了人在与自然万物关系中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而且又不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切断,要求人们尊重、顺应自然,肯定了自然存在物独立的内在价值,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厚传统哲学底蕴。今天我们确立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深入探讨和充分汲取儒家发展观中的有益成分,承认并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自然和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实现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4.
张载所谓“天无心”,只是说天没有“意必固我”之私心杂念和故意造作。在“天地以生物为心”的意义上,张载承认“天有心”。圣人“为天地立心”,不是说天没有心,圣人来为天确立一个“心”。只是说圣人效法天地生物时的“天秩天序”,为人间确立长幼尊卑的社会秩序和仁孝等伦理法则。因此,圣人“参赞天地之化育”,也有一定的宗教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先秦思想家主体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先秦“天人合一”思想的演进为主要脉络 ,集中论述了先秦思想家主体意识觉醒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黄河流域以儒家为代表的齐鲁文化 ,主体意识首先从自觉履行家族伦理和主动献身国家政治双重维度觉醒 ,以实现主体“参赞化育”的道德目的 ;长江流域以道家为代表的荆楚文化 ,主体意识率先从自觉遵循自然法则与主动回归原始和谐等维度觉醒 ,以达到主体“心与物游”的审美境界。不同的觉醒维度体现的却是中华民族对主体客观制约性、自觉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共同追求。由此可以说 ,先秦“天人合一”思想的初步形成 ,标志着中国哲学主体意识的真正觉醒  相似文献   

6.
朱熹《中庸章句》对《中庸》所谓“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强调人对于自然只能起着辅助的作用,认为应当通过与自然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达到“与天地参”,实现人与天地的和谐;同时还认为,要辅助自然,必须“至诚”、“尽性”而达到“无人欲之私”,应当客观、全面地把握自然之理,并据此合理地对待自然,使之各得其宜。显然,这不仅是为了人,而且也是为了自然,应当是一种与当今备受质疑的人类中心论不同的、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之于当代中国美学建构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结构提示当代美学应当是从内圣与外王两个维度展开的行动、切己的关学。对于当代生态美学建构而言,儒家的生态伦理以及由“天人合一”、“参赞天地化育”显示出的透彻智慧,特别是从道德的形上学来规范和引领审美观照的思路极富启示;对于国家关学建构而言,值得汲取的智慧是在“天下”这种新的世界政治制度架构里进行思想布局和美学规划。  相似文献   

8.
“德”是人类社会产生之后,作为万物化育法则的“道”失去之后,对人类内心的准则诉求。人与人组成社会,虽说准则、制度是不可缺失的,但没有了内化为人格的“德”之要约,制度必将会只留下一张表皮。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悲哀。  相似文献   

9.
“共生”是自然界的存有实情,也是生物界演化不歇的基本道理。用中国古典哲学的概念来说,“共生”乃“天理”运行与彰显之所在。人作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在世存有者”,参赞天地生生之化育,承担万物共生之道义,本是分内事。无奈“人之道”经常异化为“损不足以奉有余”,背离“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造成“人道”支离“天道”。人“自是/自见/自明/自伐/自有功”之私我欲望,无以节制而一味刚强、无限扩张,让共生的双赢场域(win-win situation),堕化为赢者全拿的生杀战场(winner takes all)。这种“刚强斗刚强”的剧目,在人类历史不断上演出各种意识形态之争,乃至规模不一的杀伤性战争。眼下时局,在在呈现人类刚强手段下的失控景观:生物灭绝,温室效应,环境荒芜,种族冲突,地区冲突,大国对抗……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严峻挑战。凡此种种,让我们对人类未来充满忧患而不能不急迫呼吁“共生”。《老子》有言“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当今时局如何可能从“柔弱”思维中,思考人类的“共生”之道?笔者将拣择《老子》若干章句,从释“非常道”、释“象帝之先”、释“得一”、释“...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心理场是各民族成员在长期历史实践过程中自觉生成的特殊心理场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下,民族文化心理场指向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生活空间,隐含中华民族共认价值尺度,渗透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精神。民族文化心理场的化育功能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包括在情感方式化育层面以场量作用培育中华民族归属感,在价值观念化育层面以共享文化模式促成“民族—国家”认同,在文化精神化育层面以主体间交往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通过民族文化心理场形塑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路向在于,融通自然与人文生态,构建和谐共生环境系统;建设中华文化“符号域”,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促动多民族主体互动,框定共同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不论是中国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天人相分”,都没有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天人合一”一味强调人类必须顺从自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事事,缺乏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而“天人相分”则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征服自然,虽然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吸取两者之精华而摒弃其糟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3.
试论"异化劳动"理论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理论,其主要内涵: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的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只有积极扬弃异化,才能实现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异化劳动”理论在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扬弃“异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决定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本质联系,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种曾被淡漠、肢解了的关系又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以至在学科领域内出现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跨越的交叉学科、中间学科和边缘学科,这就宣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分野并立的时代已经结束,二者有机结合的理论学科大科学学必将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先秦道家“有”“无”之论。既肯定了“有之利”、“无之用”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状态。又肯定了两者作为价值存在的依待关系。并主张把适用于人类的价值规范推扩到非人的世界中去。这一思想及其理论基础即先秦道家“天人合一”之论,它强调的是天人之间的融合性和协调性,追求的是一种物我同体肯定、天人浑融不分的超越境界,对克服西方近代以来仅仅从人与人关系视角考虑问题的伦理学缺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先人创立五行理论,俗称金、木、水、火、土,按相生关系来说是木、火、土、金、水,按相克关系来说是木、土、水、火、金。五行理论运用于自然界、人体、人类社会,其解释并非科学,但却有正确性。五行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一种自然的人性论.他认为人和自然一样,本性自然,故人之道应效法天之道,这种道就是自然而然.而对统治者来说,只要任其自然,清净无为,社会就会和谐发展.老子的这种思想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把一般人不愿看也看不懂的史书《三国志》通俗化为易懂的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让读者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让人认识了人性。这里通过几位典型人物形象分析了《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性恶、人性善以及善恶的交战,总结论证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天人关系为线索,阐述了国人自古以来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以及与这一过程相对应的对自然的态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所走的和谐、矛盾、再和谐和持续发展的艰难道路,论证了"天人舍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