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首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本来看.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不必说百草园中美奇趣,也不必说三味书屋里的读书游戏.单是从百草园中到三味书屋的烦恼令人回味无穷。百草园虽快乐.但毕竟孤独.虽有无数个为什么但无法求解.无人解答;而三味书屋虽然陌生.多有束缚。  相似文献   

2.
郁霞 《贵州教育》2014,(5):18-20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动地描述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三味书屋是禁锢孩子的牢笼,而百草园是孩子的乐园,道出了孩子对大自然的向往以及大自然给予孩子的快乐。陈鹤琴先生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3.
三味书屋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一定很想了解“三味书屋”的情况,下面我们录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所写《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中关于“三味书屋”的描写,供大家阅读。  相似文献   

4.
最近重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联想到时下某些学校双休日难双休的实情,颇有一些感想。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确是儿童的乐园,在那里,儿童的那种天性、天真和欢乐令人向往,与“三味书屋”对儿童的压抑、残害、扼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声“阿DE,我的蟋蟀们!”深切表达了孩子们的无可奈何和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实行双休日,为现代应试教育下的儿童找回自己的“百草园”创造了条件,为学校特别是小学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5.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少时求学的地方,从他以后的作品中多次提及“三味书屋”,足可见鲁迅先生对于“三味书屋”的怀念,足可见鲁迅先生受“三味书屋”影响之深。我读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觉得“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很有人文的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2009,(3):64-64
《语文学习》2008年第11期发表了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的《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章最后指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构成了鲁迅先生童年生命成长的两个空间。鲁迅先生虽没有完全否定学校教育,但显然对“百草园”这个“大自然空间和民间文化空间”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7.
“对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许多评析者都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加以比较、对照,从而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我的苦地”的结论。对“百草园”是“乐园”这一说法,大家已无可非议;但对“三味书屋”是“苦地”这一说法,我们觉得欠妥。首先,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来看,“三味书屋”不应是“苦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对此文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可见,鲁迅借回忆旧时美好的事物,来排…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阅读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体会全文结构的精妙。2.了解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的学习情况和成长经历,感受童真童趣。3.感受作者对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的向往与怀念,准确把握作品主题。二、教学流程师:上节课,我们随着鲁迅先生回到了他小时候玩耍的园子——百草园,同学们想想这座园子有哪些好玩、可玩的呀?  相似文献   

9.
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人,都知道鲁迅笔下有一个童年乐园——百草园,神奇而富有诗意。但现在,鲁迅故乡绍兴的那个百草园,往往令慕名而去的人感到失望,觉得那只是一个极普通的园子。这篇作品中的苇塘,其实也很平常,但在作者的童心里,却是一个充满奥秘、魅力无穷的世界,和鲁迅笔下的童年乐园一样迷人。  相似文献   

10.
王刚同学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插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何意义?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情趣地回忆了儿时的乐园——百草园的美景。文章由相传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出了关于“美女蛇”的故事的插叙。作者之所以精心描述这个故事,意义有三:  相似文献   

1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 1 92 6年 9月写的一篇优美散文 ,描写的是自己童年的生活。百草园 ,作者开头就有交代 ,是家后面一个很大的园子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很好理解。但“三味书屋”是作者念私塾的地方 ,文中作者只用白描的手法对“三味书屋”作了简单的勾勒交代 ,并未对书塾何以命名“三味书屋”作解释。查资料方知 ,“三味书屋”名字的由来还包含着一些小故事呢。“三味书屋”原称“三余书屋”。三国魏人董遇一生著述甚丰 ,他常教学生利用“三余”的时间读书。有人问“三余”之意 ,他回答说 :“冬者岁之余 ,夜者…  相似文献   

12.
大师也有和我们一样的童年新课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首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本来看 ,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 ,不必说百草园中美奇趣 ,也不必说三味书屋里的读书游戏 ,单是从百草园中到三味书屋的烦恼令人回味无穷。百草园虽快乐 ,但毕竟孤独 ,虽有无数个为什么但无法求解 ,无人解答 ;而三味书屋虽然陌生 ,多有束缚 ,等到熟悉适应以后 ,却是朋辈相乐、疑义相与析的快乐 ,原来恐惧的学堂竟是快乐的天堂一般。文中童年的鲁迅好奇心强 ,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的特点跃然纸上 ,就连被老师喜爱时那种得意和骄傲的神气…  相似文献   

13.
最近,重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联想到时下某些学校双休日难双休的实情,颇有一些感想.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确是儿童的乐园.在那里,儿童的那种天性、天真和欢乐令人神往.与“三味书屋”对儿童的压抑、残害、扼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声“阿DE,我的蟋蟀们!”深切表达了孩子们的无可奈何和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实行双休日,为应试教育下的儿童找回自  相似文献   

14.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首先,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来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对此文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是“一…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和《孔乙己》结尾分别这样写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  相似文献   

16.
鲁迅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云棠同志也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写的是当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云棠同志写的是今天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七十多年来它们究竟有什么变化?鲁迅当年那样写究竟想表现什么?云棠同志是怎样揣摩鲁迅当年的心思的?试将两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一个比照,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一篇章有多种解读方法。鲁迅先生是一个思想型的作家,而且在写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已年满46岁,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思想型作家,因此,他的作品必然带着成熟的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这样,从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出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思想解读”,应该是一个新的解读角度。  相似文献   

18.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一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足“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王斌  庞丽 《教师博览》2005,(12):44-4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是初中语教材的传统篇目。中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上私塾读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本里有那么多人物,而我对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印象尤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多么有诗意的题目!一拿到新课本,我就把它读了好几遍,而且挺喜欢里面的寿镜吾老先生的,他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