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生坛 《班主任》2008,(8):62-63
近日,渎了几则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受益匪浅。以孔子为鉴,反观今天的班主任工作,可以知得失。一、南山之竹仍需修——孔子与子路子路初见孔子时,孔子问他:“你最喜欢什么?”子路轻率地说:“玩剑!”孔子说:“以你的本质,如能再努力学习(文化),那就没有谁能比得上你了。”子路不屑地说:“学习能有什么用呢?”孔子说:“木材要直,必须经过墨线的校正;  相似文献   

2.
冉求、仲由是孔子的两个弟子。 有天,冉求请教孔子:“听到一件应当做的事,要立刻去做吗?”孔子说:“是的,立刻就去做!”仲由也求教孔子:“听到一件该做的事,要马上去做吗?”孔子却说:“有父亲兄长在,应该先商量商量,怎么可以听到了就去做呢?”公西华在旁听了大惑不解,不禁问道:“请问老师,两人问的一样,  相似文献   

3.
闫超 《天中学刊》2002,17(6):117-118
一定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在一定的音乐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远古的音乐美学思想,起源于人们用音乐宣扬道德教化,用音乐吻合事物本源这一社会功利性的认识。如《夏书》曰:“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这里,九歌所颂的“六府”已被明确视为“百物”之本源。到了春秋时期,逐步形成了儒家、道家两大音乐美学思想,到三国两晋时形成了以嵇康为代表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应从孔子谈起,孔子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奠基人之一,孔子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科技文萃》2001,1(7):188
“九”为奇数之最。在我国,“九”字最富于神秘的色彩。帝王时代,凡城门数、宫殿数、 门钉数多以“九”计,如形容紫禁城“宫阙九重”,太和殿采用“九开间”,故宫的门钉取 九九八十一个数目。甚至宫廷器物之名亦贯以“九”字,如九龙杯、九桃壶、九龙柱等。以 “九”表示广大繁杂众多的词也不少,如:九天、九州、九重、九泉由“九”的倍数派 生而来的数字也受到人们的崇尚,如十八罗汉、十八般武艺;孔子贤者七十二,天坛祈年殿 旁建七十二间长廊;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鼓楼击鼓和寺院撞钟要一百零八下… …  相似文献   

5.
孔子仁学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孔子说“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的。在孔子的仁学话语中,“人”是社会的人。孔子认为真正的“人”要“知天命”、“明道”、“行道”。孔子的仁学,以有别于西方世俗化人文主义的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为其思想基础,要求“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求得“己身”与“他者”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兴教办学的老师兼校长,因此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奉为教育之神,古代的学生初进学堂,都要祭拜孔子。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孔子的生平事迹留下的并不多,主要集中于《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中。而《论语》作为一部由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录的有关孔子言行的专著,更是成为永久的经典,历代传诵。在《论语》一书中,有大量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和格言,如“温故知新”、“过犹不及”、“不耻下问”、“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当然也有许  相似文献   

7.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 《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奉”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即“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培其智,修其德,养其勇,习于艺,再加上礼乐之文,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备的人了。孔子还指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强调“成人”主要是德.德是“成人”的起码条件。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古板的“圣人”,还是一位宽厚的长者?《论语》既有孔子“温、良、恭、俭、让”的记载,也有“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评价。“厉”和“威”的具体情况怎么样?不容易说清楚,其中一端是孔子也要骂人的。《论语》中记载孔子“骂人”最经典的有三次。其中的骂人话.也成了千古以来比较雅训的“骂人”名言。我们...  相似文献   

9.
儒家“乐教”思想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先秦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将上古“乐教”思想发扬光大,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礼乐文化的基石。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以“仁”为核心对“礼乐”进行了理论总结,使之追一步人间化、情理化。孔子不仅对音乐与教育、音乐与政治、音乐的审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诸问题进行了精辟阐述,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儒家音乐理论体系,同时提出了把音乐作为教化民隶工具的“乐教”主张。孔子对“乐”最重要的见解即认为音乐教育要引人入善,顺从天道,“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孔子对音乐教化功能的认识可概括为“教成于乐”和“调和人事”。  相似文献   

10.
凡上过讲台的师者,都通晓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它起源于孔子的系列思想,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可以语下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孔子“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有据为“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前,初中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故新的教育方式的到来,势将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1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正名”思想的重要表述。考察孔子原意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要求君要行“君道”,强调的重点在“君”一方。今天所说的“君臣、父子、夫妇”尊卑等级思想并非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是后儒对孔子思想的过度阐释,是对孔子思想的偏离和歪曲。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在进行教化时往往采用隐喻进行表达,并尤爱将水作为喻体,以其自然之义承载人事之理。先秦儒家以水为喻的局面发轫于孔子,孔子洞察水的多种特性,偏爱以水喻“德”和以水喻“学”。孟子和荀子承袭了孔子的以水喻教思想,侧重以水喻“性”和以水喻“政”。持“性善论”的孟子主要抓住水的本性,以其来承载“存养扩充”的人性教化和“仁政”的政治教化主张。持“性恶论”的荀子更加注重教化的力量,借助水来阐述“化性起伪”的学习之法和“王制”的治国之道。孔、孟、荀的水隐喻相互关联,一脉相承,实现了一种隐性且委婉的教化方式,滋养了中国古代以水喻教的话语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3.
慨叹生命的短暂,忧叹岁月的流逝,这是哲人骚客常有的情怀。庄子生死齐一可谓达观,但仍有“人生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的感慨。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孔子,也曾对时光的流逝不返有过深沉的叹惋:“子在川上日:逝如斯夫,不舍昼夜。”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也感叹道:“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流光如水、人生苦短的怅惘是人类生命意识觉醒时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4.
学者对《史记·孔子世家》一文存在不少争议,要之有二:一是体例上,司马迁著孔子之传是挂靠“列传”还是入籍“世家”?二在内容上,太史公述孔子言行是尤多“妄言”还是别有“诗心”?孔子言行是否尤多妄言虚语。对于前者,古代学者有一个误解,即认为“世家体”在司马迁时代已是一种述史定例。司马迁实际上是因孔子“追修经述”以“拨乱反正”白于伟大历史实践才将其列人世家的。对于后者,古代学者只知其一,未明其二。太史公实际上是有意运用不实史料以揭示孔子一生“不用”的悲剧,以表达自己的悲孔惜圣之心。  相似文献   

15.
事物之间总存在差异性 ,学生也是这样。教育工作既要考虑学生的共同特点 ,同时也应重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 ,学生个体间差异是学生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 ,要注意对象的差异 ,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凡是卓有成效的教育家都十分注意教育对象的个体间的差异。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中就十分注意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 :有一次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孔子说 :“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有又问 :“闻斯行诸 ?”孔子说…  相似文献   

16.
《论语》记孔子因“郑声淫”、“乱雅乐”,而“恶郑声”、“放郑声”,自汉以后,似乎已成定论,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故就此试作以辩。 何谓“郑声”,我们认为: 一、孔子时代,诗声一体。孔子时代的诗,都要配上乐曲,有词有曲便于歌唱,这样的歌唱便是诗声了,“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郑樵《通志·乐略》),  相似文献   

17.
几千年前,孔子站在奔流的河边深有感触地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话是哲学也是诗,孔子觉得流水已经演示出了天地宇宙的奥秘,世间万事万物如这流水一样.—一地呈现,又—一地流逝。小时候我的农民父亲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一世事如流水”,碰到不平或吃亏的事,他又把这话改为“世事平如水”。我当时并不理解这话的深义,进人知天命之年,我经常想起小时候的事,也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当然父亲的这几句话可能源于孔子,但常讲此话,有定融入了自己很多的生命体验。而且他深情水的习性,觉得世事就应该象水一样公道持平。随着年岁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刘永恒 《教书育人》2004,(4M):32-32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立的。宋代学者朱熹把孔子这-思想概括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强调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如能力、性格、特长、原有基础等,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法,给予不同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穆涛 《高中生》2015,(7):51
孔子多次在水边给学生上公开课,见到现实的场景,便小题大做,展开他沧桑的心路。典型的有两次,一次是在波涛汹涌的河段见到一位“操之若神”的船夫,一次是见到激流旋涡里淋漓畅快的泳者。孔子用“轻水”和“忘水”点评船夫:“轻水”是了解水,掌握了水的特性才可以做船夫;“忘水”是和水打成一片,像鱼那样融于水。一条船翻了,落水的人可能惊慌失措,但船舱里  相似文献   

20.
“国学热”是当前新文化建设中的一种新思潮。在这一过程中,应坚持“回到孔子”和“发展孔子”的原则:一是要认真地学习,反复地对照,还孔子思想的本来的面目,全面地理解孔子对有关问题的论述;二是要用历史观点来看待孔子这一历史人物;三是要用孔子的深刻思想为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这更是发展孔子所应进行的创造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