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文化是一种个体实现整全自我和孕育生命气象的文化观。高等学校“成人”使命的践履有赖于公民文化的浸润,进而引领个体走向人性的卓越。以他者意识为前提、以公共理性精神为中心、以程序正义为条件以及以言说和行动为路径孕育了公民文化的基本要义。而践行言行联合方式、开设公民教育课程、研读经典佳作以及营造良好的公共生活氛围履行着高等学校的“成人”使命。  相似文献   

2.
提倡“成功教育”旨在“育人成才”江苏省建湖县委党校黄加仁,李德太“成功教育”旨在激发学生内部的原动力,形成稳定的、健康的心理品质,能动地获取成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面对我校数百名“不能与普通在校生同日而语”的成人中专生,我们应更新教育观念,创造良好教...  相似文献   

3.
陶跃宏 《教育艺术》2005,(10):14-15
“两课”是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它以促进青年学生成人、成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常的人格,具备正常的公民素质为基本任务,是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相似文献   

4.
中西文化都有着深厚的人本传统,核心是“使人成为人”。教育中的“人本”模式是与工具主义模式相对应的,它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以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生活方式为培育目标,核心是让大学生在“成人”的基础上“成才”。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困境源于“成人”与“成才”的悖谬,其化解之途在于树立“人本”教育理念,贯彻“人本”教育原则,运用“人本”教育方法,实施“人本”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5.
孙林涛 《中国德育》2004,(1):24-24,56
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依据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成人成才”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育人理念。“成人成才”教育既包括人的共性的发展,也包括人的个性的发展。它要通过确立“成人成才”教育目标,构建“成人成才”教育的课程教材体系,完善“成人成才”教育方法,建立  相似文献   

6.
胡延华 《职教论坛》2002,(24):15-17
一、改革“两课”考核方式的动因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以促进青年学生成人、成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常的人格,具备正常的公民素质为基本任务,是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长期以来,“两课”一直被列为我国各类高校学生必修的主课程。我们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两课”老师就如何提高“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进行了深入探索。特区政府重视教育,教育经费充裕,技术设备先进,加之毗邻香港,火热的经济建…  相似文献   

7.
如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培育、输送更多的人才资源一直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通过对大学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精神状况和大学生“精神成人”等相关命题进行理性探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辩证关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新的思维视角。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指大学生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认识、社会权利和义务的了解、社会责任的认可,以及对实现自身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所采取的手段的理解。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造就社会合格公民,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通过“两课”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使大学生成为合格…  相似文献   

9.
成人教育不仅要教人成才,更要担负起教人"成人"的使命,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能够自由表达、批判怀疑且创造意义的主体。意义教育、学术素质教育和公民教育是落实成人教育"成人"理念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0.
高职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高职教育追求的目标。高职生“四成”教育体系出于对当前高职生成长现状出现的问题,以“成长”、“成人”、“成才”、“成功”四个基本范畴为主体,分析了高职生全面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为该体系自身的构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李菲 《成才之路》2014,(27):I0001-I0001
正关于教育中"成人"与"成才"的关系问题,有多种观点,有"先后论",主要指先成才、后成人,有时在成才遇挫时又表现为先成人、后成才;有"轻重论",主要指重成才、轻成人,有时在成才遇挫时又表现为重成人、轻成才等观点。这些观点有失偏颇,有悖于教育的本质属性。其实,教育追求的应该是"双成",既要让学生"成人",又要让学生"成才",两者同等重要,不能有先后和轻重之分。先成才、后成人的"先后论"违背了教育"德育为先、身体为本"的基本原则,过度强调学生在知识层面的"成才",不重视甚至忽略了其道德养成和身体成长的需求。"先后论"暴露了明显的功利化倾向,把"成才"放在第一位,把"成人"放在第二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兴趣,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成人是基础,成才是提高,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这样的论断:“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校的班级建设是为了对高职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培养,而我们这里用“四成”教育体系——即成长、成人、成才、成功为教育目标影响班级建设,发挥班级建设的积极作用和正面影响,本文探讨“四成”教育体系的内涵和内在联系,阐述“四成”教育体系对班级建设发挥作用时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将“四成”教育体系对班级建设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促使学习者公民性的成长与成熟是学校公民教育的职责与使命.公民观的历史形态有德性至上论、民众身份论与自我建构论,三者对公民性的基本理解迥异.公民性是潜藏在人的“公民”称谓背后的一般元素与根本特性,德性、群性与智性是它的基本构成.“三维”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人性塑造、群性养成与共同体生活智慧培养,做人教育、规则教育与做事教育构成了这一公民教育形态的三个立足点.  相似文献   

15.
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活动、交往的基本“社区”,一个和谐、有序、友爱的班集体,是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班集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五五”工作法,对构建和谐班集体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大学生的“精神成人”论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及其矫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精神成人是近百年来的世界性公共话题,其实质是使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通过大学生的自由吸纳、日常践行,而最终内化为他们的血肉人格即德性。对高等教育而言,“精神成人”直接影响着“专业成才”。为了使大学生快成才、早成才、成大才,必须以极大的努力,矫正人文教育缺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人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成才必先成人,不成人必成不了才,成人是成才的先决条件。若成不了才,德才不兼备,那样的人才不仅不能回报社会,恐怕最终也只能是祸害社会、祸害家庭。因此青少年的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中之重,而青少年的遵纪守法又是青少年成为一名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最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8.
“因材施教”是教学原则之一。其中“因”是根据的意思,“材”指的是人,“施”是实施、根据,“教”是教育、教诲。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形成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使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条件和方式中成长成才,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因材施教”在中小学教育中很难得到真正体现,我们常常看见成千上万人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内容,在同一时间考同一课程?不管他们擅长什么,厌恶什么,都只能这样教,这样学,因为在50多个人的课堂…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政府治国理政和人民不懈追寻的美好愿景。公民素质,尤其是当前社会建设者和实践者——成人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我国教育“公益性”和“非产业化”的定论,无疑为成人教育反思、重新定位提供新的背景。基于此认识,笔者提出了“和谐社会视域下成人教育的公民教育使命”这一命题,通过对成人公民教育与前成人公民教育的区分界定,成人公民教育原则以及推进成人公民教育策略的探究,以期对和谐社会视域下成人公民教育实践开展与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中等职业教育应把“育人”放在重要地位,即“成人”重于“成才”,“成人”才能“成才”。中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高考指挥棒”的束缚,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和范围内因材施教、探索和尝试。适合于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方法和育人模式,结合教学实践和教材内容,尽可能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突出人性陶冶,在教学中渗透做人道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优势,把“育人”寓于语文教学之中,为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性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