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演讲”这一形式真是“够威够力”.竟然使脑满肠肥的韩复榘跃跃欲试。这位原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虽然才学不高.却总要摇唇鼓舌.试图以一次演讲来改变自己杀人成性的狰狞面目.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成为人们共同“欣赏”的“奇文”了。  相似文献   

2.
鹿荣 《语文学习》2010,(3):49-49
在《欢乐中国行》、《同一首歌》之类的文艺演出中.主持人或演员问候观众时.有的喜欢说“大家好”.有的则习惯说“你们好”。“大家”与“你们”都是人称代词.可以指称不止一人的对方.但给人的感觉却并不完全相同.“你们”是典型的第二人称代词.是“你们”当然就不是“我们”。“你”、“我”完全不同.一个“你”就把说话人跟听话人划分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阵营.  相似文献   

3.
“瘟”的本义是“瘟疫”“瘟病”.指人或动物所患的急性流行性传染病。人或动物得了瘟病,自然会精神委靡,缺乏生气。因此.“瘟”又有“神情呆滞.毫无生气”的意思,“不瘟”即是对这种消极状态的否定,所以在传统戏曲评论中.常用“不瘟不火”来赞扬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对角色的把握恰如其分。一段时间以来,“不瘟不火”的字形发生了变化.并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相似文献   

4.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一线老师们十分关注并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既然“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课堂教学就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生成”的过程。既如此,如何应对“生成”,教学是否还需要“预设”.如何“预设”,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可使课堂教学最有效.就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期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讨,希望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垂”“唾”不分时有所见。有幅摄影作品.画面上小狗凝神盯着不远处的食盘.画题是“唾涎三尺”。这个标题颇能传神.可惜“唾”字是个别字.“唾涎三尺”应改作“垂涎三尺”。  相似文献   

6.
“南”“北”合配使用.构成“南A北B”格式,大体有三种情况:一,实指。“南”“北”实指其方向.如“南箕北斗”、“南橘北枳”。二,对指。“南A”和“北B”的意思相对。如“南阮北阮”(晋朝时姓阮的家族住北者富而南北者贫.指居住一地而贫富悬殊的同族人家).  相似文献   

7.
不少人在“踟蹰”与“踯躅”间划等号.其实二词有很大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对“踟蹰”的解释为:“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踟蹰不前。亦作踟躇。”对“踯躅”的解释为:“徘徊①。”“徘徊①”的解释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相似文献   

8.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教学“言意兼得才有语文味.才能留住语文的根”.“言”是指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意”指的是言语传达的思想、情感、文化。那么,语文课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呢?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从语言形式入手.在“比”中品味语言形式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理解、提升情感的得“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睑”和“面”是一组单音节同义词.它们似乎都很常见,都可指头的前部。而根据《现代汉语字频统计表》(本表统计了1977—1982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面材料138000000字。统计字数11873029个),“面”和“脸”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频度分别为0.2854、0.0194;其中,社会科学汉字频度“面”为0.2152,“脸”为0.0276(文学艺术汉字频度,“面”为0.2268,“脸”只有0.0734),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具体反映到古诗文课,就是“文”“言”共生。在这里,“文”是指情意、人文、文化,“言”是指语言文字。“文”“言”共生,即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思想教育的同构共生,和谐统一。这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对其中的“火”“火伴”,一般选本均不注。人教版初中《语文》2002年秋季本第一册第27课注:“【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火,这里是‘伙’的意思。”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007年春季本下册的注释。同它差不多.只是删去了后面对“火”的具体注释。对“行”.课本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未注,  相似文献   

12.
1.运用感官感知“1”和“许多”。 2.锻炼幼儿手指灵活性,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相似文献   

13.
北京邮电大学博士赵玉平先生在主讲《向诸葛亮借智慧之五·信任的诀窍》系列讲座(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百家讲坛”2011.6.12.播出)时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诚惶诚恐,立即“泣涕”表示忠心。接着,赵先生解释说,“泣,是哭泣;涕,是流鼻涕。”“泣涕”的“涕”真的是流鼻涕吗?  相似文献   

14.
“我”和“自己”都是代词,一般是称代自己。可是在一些时候,“自己”并不等于“我”。主要区别有以下两方面: 一、“自己”多复指前面已出现的人或物。如: 1.瓶子不会自己倒下来,准是有人碰了它。 2.责任由他自己承担。 二、“自己”可以泛指句中未出现的某个主体。如: 1.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2.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当主语不是第一人称,而后面要用一人称“我”时,必须写“我”,不能用“自己”代替,否则就会指代不明确。如: 1.今天上课时,老师表扬了自己。 2.他帮了自己那么多忙,连水也没喝一口。 这两句中,“…  相似文献   

15.
朱连清 《辅导员》2011,(23):8-9
“朱老师.王磊和学习委员打起来了!”刚下课.班长就气喘吁吁地跑来办公室汇报“紧急军情”.我连忙站起身来和班长一起“紧急出警”。在去“案发现场”的路上,班长陆陆续续地向我汇报了一下“案情”……  相似文献   

16.
“衣”偏旁真棒!它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你看,它可以字的多个部位来构字。1.顶天的“衣”。指“衣”在上下结构字的上部。如“裔”等字。2.立地的“衣”。指“衣”在上下结构字的下部。如“袋、裂、装、裘、袈、袅、裳、裴、袭”等字。3.居左的“衣”。指“衣字...  相似文献   

17.
“不等”与“相等”是一对矛盾,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的.“不等”是普遍的、绝对的,而“相等”则是局部的、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它们既对立统一,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把“不等”关系转化成“相等”,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而寻找到“相等”关系中的“不等”,则可以破解难点、化解疑点.  相似文献   

18.
“休戚”是一对反义词.“休”是“吉庆、欢乐、福禄”.“戚”是“悲伤、忧愁、祸患”。“休戚相关”指喜忧、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语出《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是说晋厉公当权的时候.他怕王族公子争权作乱.  相似文献   

19.
成语“北门锁钥”比喻北方边境守御的重任。也指肩负守御北方边境重任的人。这时的“北”保留着方位义.在“北门南衙”.这是唐代禁卫军值班守卫的地方.因以指称羽林诸将、文武重臣。通过借代之后.方位义已没有了。“北里”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外人”共出现三次: 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下称“外人①”)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下称“外人②”)(下称“外人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