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课程是学校乃至全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作为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品德课程的实施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加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顺应教育发  相似文献   

2.
林言刚 《考试周刊》2009,(33):166-166
本文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4.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尽管社会综合课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但在国外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当前这门课的主要课题包括: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定位的研究,有关构建综合内容的研究,有关开发示范性教材的研究,有关开放教学活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增的课程。该课程对改变我国德育现状,解决原有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复,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笔者使用教科版《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教学经验阐述该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课程是本次新课改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也就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也是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是一门综合课程。因此,要切实实施《品德与社会》的课标。完成好它的教学任务.从本人的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对中小学德育课程进行了改革,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的《思想政治》4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并陆续开始进行实验。在新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新问题。面对新德育课程赋予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和方式,及时做好角色转型定位,以保证新德育课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8.
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简化社会生活、净化社会生活和平衡社会生活的功能,这种经过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了的社会生活”。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链接.要求教育活动既要关注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课改后 ,原来的思想品德课已改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 ,新课标规定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核心 ,教育教学活动贴近儿童的生活 ,强调教学中儿童的参与、感悟、体验 ,这门课程将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儿童的面前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的引新、明理、激情、导行模式已不适应该课程 ,因而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既然为活动型课程 ,就应体现活动的特点 ,笔者认为活动型课至少要体现如下特点 :一是要有教育…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观点及其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教育》2002,(12):1-7,1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新课程。本文从品德与生活发展的背景、课程的几个基本观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评价、课程的实施和推进等几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本课程的目标是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与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设,对于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一、活动课程切合德育的本质 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门综合课程的形式出现.让德育回归生活是两门课进行设计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品德教学是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人生之路上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品德教育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以他们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真正做到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的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材的设计不应以学科知识条块或生活区域条块统整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而应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设置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主题,体现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在主题构建上,一是体现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如:在设计学生的民主生活主题时,在三年级上册可以在“幸福家庭伴我成长”主题中设计“民主  相似文献   

17.
在农村小学中,品德与生活教学已成了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近几年,社会生活中各种丑陋现象不断出现,严重冲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得青少年行为出现偏差,心理问题增多。因此,农村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十分必要。一、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童年是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生命阶段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低年级学生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同自己的小伙伴及成人的交往中,会认识和了解与自己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养成相应的道  相似文献   

18.
综观小学品德教育,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虚话多实话少;道理多情感少;知识多行动少。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品德与生活》教学活起来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将《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校本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活动内容必须源于儿童的实际生活在《品德与生活》课  相似文献   

19.
雷军 《青海教育》2011,(9):54-5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等常识内容,开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现代生活对小学生的要求,培养他们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为今后成为一名好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谢平  包彦芳 《山东教育》2007,(12):49-5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分科课程进行了改革。在小学开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等综合课程。减少课程门类,整合学习内容,避免重复交叉,使分科课程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