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饶文靖 《新闻记者》2002,(12):31-33
不 知从什么时候起 ,新闻界突然出现了一种新现象 ,那就是媒体以各种利益相诱惑 ,买断他们认为能吸引“眼球”的新闻信源或者新闻线索。最早曝光的此类事件是2001年3月的雷峰塔地下迷宫开启。当时浙江影视文化频道买断现场直播权 ,很多新闻记者包括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记者都没有采集到任何新闻。新闻从业者认为 ,即使媒体有直播权 ,新闻采访权也不可能被买断。时间推移到2002年足球世界杯 ,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先是新浪网与搜狐网进行的中国足协世界杯指定网站之争 ,接着出现一些实力雄厚的体育类媒体买断一些球员的信息来源 ,占有…  相似文献   

2.
“盖 帽”是篮球比赛中的术语 ,意思指一方准备投球时 ,被另外一方将球打掉。在新闻界也有类似现象发生 ,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收入 ,不得罪广告商 ,将富有新闻价值的有关客户的负面报道扣下不报 ,我在这里姑且称之为“广告盖了新闻的帽”。都称“盖帽” ,但是两者却有很大的不同 ,篮球被“盖帽”后 ,裁判会判重新发球 ;但是在媒体界 ,没有裁判 ,没人会说媒体犯规 ,这一粒“球”从此便成“游魂”。毋庸讳言 ,“广告盖了新闻的帽”在目前各地媒体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非常普遍 ,有的媒体明目张胆地宣扬 ,“一切为了广告” ,“新闻要给广告让路”…  相似文献   

3.
媒体独家买断重要的考古新闻发布权,是近年来国内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在重要的考古发掘中,非买断媒体还有没有作为?如何作为?本文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和经验。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几次备受社会关注的“考古热点”中,买断新闻报道权已经不止一次出现。较早的此类事件是2001年3月的雷峰塔地下迷宫开启,当时浙江影视文化频道买断现场直播权。前不久湖北发掘枣阳九连墩古墓,有关方面将独家报道权卖给了湖北电视台。其实买断新闻报道权在我国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在体育报道中早就有先例。报道权买断现象显现媒体竞  相似文献   

5.
对德国世界杯报道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德国世界杯,中国媒体作了全面密集的报道,不少媒体表现出应有的理性。但是,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如假新闻泛滥、采访中的冲突与违规、主持人激情有余、专业不足等等。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的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欠缺及竞争的无序性。实战强大的记者阵容按照国际足联和世界杯组委会对外公布的数字,韩日世界杯的正式记者为3600人,本届世界杯记者人数却已经上升到5000人之众。德国世界杯32强共有736名球员,平均下来每位球员将被6.8名新闻记者“包围”,新闻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在上届韩日世界杯中,由于中国队首次打进了世界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新闻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一种带有新含义的“有偿新闻”频频出现——一些媒体通过花钱获取独家新闻采访垄断权,这种竞争手段在体育新闻采访中显得尤其突出。事实上,随着体育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在国际上付费采访已经相当普遍。尤其是世界杯之类的体育新闻采访,买断某某“明星”球员的采访权是经常有的事情。我国话  相似文献   

7.
对于当下的媒体,新闻界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我国绝对是媒体大国,但绝对不是媒体强国。毋庸置疑,这些年我国传媒业迅猛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传媒社会”的新时代;但我们也不难发现,随着新闻竞争的不断加剧,新闻职业道德水准有所下降,新闻行业管理呈现“滞后”状态,由此带来诸多问题:虚假新闻屡禁不止,新闻误读屡屡发生,新闻表述不准确更是比比皆是,以致新闻的可信度急剧滑坡,媒体的公信力频频遭到公众的质疑。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独家买断播映权是2005年电视媒体业界里有影响的事件,不仅引发卫视台跃跃欲试,而且在计划单列市台、省会城市台和地市电视台中也引起不小的振动。因为电视剧对媒体经营的影响举足轻重,所以“买断”引人关注就在情理之中。“买断”如何发展还有待实践的考察,但是,这里不妨对其潜在的影响做一点探讨。电视剧独家买断播映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电视节目市场出现的一种商业现象,是媒体为了保持收视优势, 强化自身地位而采取的一种竞争策略。买方拥有独家播映权,可以避免同一剧目在若干频道同时播出带来的受众和广告资源分流问题,有利于创造频道锁定效应和知识产权保护,从而产生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卖方而言, 一次性卖出作品的终身播映权,可以加重谈判砝码,获取不薄的利润,大大缩短投资回收期,并促进整个节目市场利好,鼓励精品的创作和生产。当然,这是在“买断”尚未被广泛采用时出现的理想状况。对媒体而言,“买断”是一种较大的风险投资,超越了一般的电视剧引进和编播理念,是带有战役色彩的媒体经  相似文献   

9.
“公共新闻”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它被认为是美国媒体为改变当时民众普遍对政治丧失兴趣,对媒体不信任、不关注,媒体与大众疏离的情况而做的努力。此后十几年内,美国在“公共新闻”领域做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文有仁 《新闻三昧》2004,(11):24-25
“新闻报料人”,又称“新闻线人”,是近些年在我国新闻界出现的新现象。如何认识其作用并对待这样一支队伍,在我国新闻界有不同意见。早期,曾有不少同志对此持完全否定态度近期,又有一些同志过于相信他们的“报料”,来稿只要“吸引眼球”就必用,导致假新闻泛滥。最近,一些报刊就“新闻报料人”问题展开讨论,人们的观点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新闻官司”增多,新闻界对报道中的法律问题已开始关注。因为许多新闻报道,特别是社会新闻,都会涉及“法”的问题。人们常常抱怨执法机关或领导干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其实,新闻界一些同志本身“法”的意识也很淡漠,翻开报纸、杂志;打开收音机、电视机,各种各样的“不依法”、“不合法”,甚至“违了法”的现象并不少见。只是当前人们一般不去探究直接涉及个人利害之外的新闻报道中的“法”的问题,加之这类问题又多半属于常识性的原因造成,因而也就很少引起“官司”。但是,这样的报道对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是不利的。而且影响到新闻界本身的声誉。对这问题作些探讨,以期及早引起更多的注意,可能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2.
《新闻战线》第五期,曾刊出笔者写的《认真对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价值取向》一文,但笔者本人觉得言扰未尽,还想从新闻“权”与新闻“源”的角度,联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价值取向问题,再谈谈个人一些不成熟看法。目前,新闻界、经济界乃至整个社会议论纷纷的问题之一是,新闻与“钱”的关系:“企业出钱发稿子,要版面,买刊号”,“报纸花钱买稿子,抢独家,搞垄断”等等。在“钱”的作用下,新闻“权”与新闻“源”出现异化,少数新闻单位开始出现部分地转移新闻“权”,有些本属于新闻“源”的单位,企图掌握新闻“权”,说白了,某些社会  相似文献   

13.
从2006年3月某报一篇题为《不见刘德华今生不嫁人》的报道始,“疯狂粉丝”杨丽娟和她的家庭跃人大众的视野。2007年3月26日,杨父在香港跳海自杀,留下遗书要求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这一事件再度把这个家庭推到媒体的聚光镜前,引起万众瞩目。从3月26日到4月5日,杨丽娟成了各级、各种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各种内幕不断爆出,一些明显的借题炒作者也纷纷亮相,相关新闻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充斥着报刊版面、电视屏幕和网页。一干媒体硬是把杨丽娟当做“新闻富矿”穷追不舍,某网站更以每日400元的价格买断了相关新闻的独家报道权。  相似文献   

14.
重建新闻客观性原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西方哲学史上,“客观(体)性(objechvity)问题”是与“主观(体)(subjectivity)问题”紧密相连的经典性问题。这一问题“移居”到新闻学领域后,就转变成了长期困惑人们的“新闻的客观性问题”:表面上,客观性原则在西方新闻界保持着“新闻专业理念”的地位,但把这个理念落实到新闻的写作与呈现时,却成了一种迷思──有人队为新闻报道“不客观”,有人认为新闻报道“不可能客观”,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新闻报道“不必客观”①。1959年,在美国《新闻学季刊》春季号上,一位名叫肯·麦克罗里(KenMacrone)的美国学者发表了一篇探…  相似文献   

15.
李侠  李刚 《新闻传播》2007,(3):72-72
近年,由一些南方广电媒体率先引发的民生,新闻现象引起全国新闻界的关注,并被视为广播电视界冲出的一匹“黑马”。至2004年6月,全国已有20多家省市广播电视机构开设了此类节目,其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成为地方省市广播电视媒体市场突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文艺界、学术界抄袭风波不断,经常诉诸舆论、对簿公堂,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仅如此,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报道的新闻界,也屡有“抄袭事件”发生。一些记者把“复制加扒网”作为自己的为文之道,甚至一些媒体也把这种“拿来主义”视为一种“潜规则”。笔者把“抄级记者”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抄文件。一些记者脚懒手懒,热衷于“跑会”或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拿现成的新闻通稿或把会议文件稍微改动一下,署上本报记者的名字便发表,而不去挖掘里面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当然,这还主要属于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二是抄同行。都知道…  相似文献   

17.
编辑,是一门学问,这一点已逐渐被人们认识。但是,一些研究编辑工作的刊物,似乎仅限于出版界,而新闻业务刊物上虽也有涉及编辑的,份量却很轻;最近出版的《编辑家列传》一书,也只是记载了各出版社的主编、知名编辑。总之,新闻战线上那个“编辑”被冷落在一旁。我认为,这种现象不尽合理。也许有人要说,新闻学已把新闻界的“编辑”包括进去了。这是事实,因为新闻学不是“记者学”。但是,这不足以说明:研究编辑学应排除新闻界的“编辑”。很多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各科之间有很多交叉点,新闻学就是如此。新闻学不仅要研究新闻规律,新闻史、新闻实践等方面的内容,还牵涉到语言  相似文献   

18.
足协规定严禁媒体买断国奥球员采访权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去年世界杯期间,某些体育专业媒体重金买断国家队球员和教练采访权的行为,曾经引来社会上不少的争论。随着中国国奥队出征2004年奥运会预选赛日期的日益临近,中国足协日前召开新闻委员会常委会议,并在会上正式宣布《中国足球队新闻纪律规定》,要求中国队内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同任何媒体就新闻采访活动达成协议。部分常委认为,去年世界杯期间的那种不正常局面是中国足球的耻辱,希望在本届国奥队中不要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中国记协将推进“新闻维权”据新华社报道,新一届中国记协“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委员会”主任徐心华日前在本届维权委的第一次会议上表示,中国记协维权委将竭尽全力,为维护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单位的合法权益办实事。成立于1998年的中国记协维权委,确定的主要职责是了解掌握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权益保障情况;接受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来信来访并商请督促有关部门进行处理;为新闻单位和个人提供法律及职业道德规范的咨询;并对严重侵权案件公开发表意见等。5年间,维权委共受理各地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要求维护合法权益的投诉、来访等350多件次。其中不少事件在维权委的支持、声援和积极努力下...  相似文献   

19.
眼下,新闻界出现一股浮躁之风,新闻粗制滥造现象比比皆是,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媒体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还会出现一些张冠李戴、捕风捉影,甚至是子虚乌有的新闻,引起公众哗然。这些粗糙新闻、不实新闻缘何能通过层层把关,现身媒体?编辑该如何把好第一道关,维护好新闻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笔者认为:作为媒体第一道把关者的新闻编辑必须具备《西游记》中二郎神那样能辨别真伪、洞悉表里的神眼——“第三只眼”。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界,新闻策划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如何做好新闻策划,尤其是战役性报道的策划,一直是新闻界谈论最多并积极探索的问题。同样的新闻事件,如果精心策划,既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又能辅之以一些背景资料或者相关性链接.则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达到有效报道的目的。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同一新闻源,众多媒体会集中优势兵力在第一时间“抢”新闻。“抢”来的新闻怎样才能以最优的形式与读者见面呢?这就需要在策划上下功夫。有了好的策划。好的新闻资源才不会被“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