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讨论数字出版有很长时间了,但数字出版究竟应当是什么模样,可能还是心中无数。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转企改制已经走向第一战役的终点,权威机构宣布数字出版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传统的纸质出版,许多技术提供商似乎都站在了制高点上……一言以蔽之,留给传统出版人的时间和机会不多了。现在我们必须回答自己:我们的数字出版究竟该长个啥模样?  相似文献   

2.
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数字出版从技术上的发端到市场的发展,都已经有了十余年的历程,但到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市场才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成为出版产业的新生力量. 数字出版作为一个新生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业者看来,或许有很大的区别,而关于数字出版的未来模样,也是众说纷纭.数字出版,究竟是传统出版的一种衍生一种补充,还是将取代传统出版的革命性力量;是技术发展产生的数字化运作方式,还是应当看作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理念?这些问题未必有明确的是或否的答案,很多理想也还需要交给时间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3.
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数字出版从技术上的发端到市场的发展,都已经有了十余年的历程,但到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市场才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成为出版产业的新生力量。数字出版作为一个新生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业者看来,或许有很大的区别,而关于数字出版的未来模样,也是众说纷纭。数字出版,究竟是传统出版的一种衍生一种补充,还是将取代传统出版的革命性力量;是技术发展产生的数字化运作方式,还是应当看作  相似文献   

4.
本刊记者:数字出版标准的确立,对于一个传统出版机构而言,意味着未来参与数字出版的成本将可能降低,内容的数据交换、互通和共享将更便捷;对于整个出版行业来说,为实现我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转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但这个业内翘首以盼的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究竟是怎么样的?离我们到底远不远?您认为它应该是一个什么模样?或您所了解的它的进展和现状是一个怎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微言大义     
《出版广角》2015,(4):126
中国图书出版网官方微博当我们讨论数字出版商有关移动的策略时,我们说的移动究竟代表着什么?有一个很快也很容易想到的答案。移动涉及定期在Facebook、Instagram、Pinteret以及类似的平台上发布消息,这样有移动手机的人才能紧密地跟随你的宣传脚步。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微博独立作者经常能在数字出版领域取得成功,但他们实际上究竟卖出了多少本电子书呢?不同于传统出版业,自出版的作品都没有ISBN码,而  相似文献   

6.
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传统出版社扮演着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处于被动地位.产业链分成不合理造成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积极性不高.不过,近年来,在数字出版高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支持下,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已经有了很大突破,但仍需要持续创新和发展,才能迎来数字出版的春天.  相似文献   

7.
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人类出版活动已经走过数千年的历史,而数字出版出现还不到一百年,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数字出版以其迅猛之势对传统出版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在过去的纸质出版活动中,出版人基本上处于一种强势地位,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可以体现出版者意志.  相似文献   

8.
论数字时代的内容出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数字技术在传统出版流程中广泛应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界线已经消失,用技术属性定义的数字出版概念难以准确表述用数字技术处理信息的新型出版业态.本文深入探讨数字出版与数字内容出版的区别,分析数字时代内容出版的本质和数字内容产品的主要形态,诠释数字内容出版的全新概念.  相似文献   

9.
易武 《出版参考》2010,(19):16-17
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出版业迅速向数字时代的跨越,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我国出版业也已进入了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期.  相似文献   

10.
数字史料是指将传统的史料实现数字化出版.在信息时代,数字出版得以快速发展,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趋势.将传统的史料进行数字出版,不仅实现了史料的保存,还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持,是信息时代史料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学术界、出版界应当依托研究机构建立数字史料数据库,加大数字史料出版力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版概念不断泛化和延伸,数字出版已经突破了出版的传统思想范畴.数字出版的实质就是文化知识内容在新技术创造的不同载体上的复制和传播.没有合适的内容,数字出版就无法发展,数字出版要求资源相对丰富,内容资源成为数字出版的最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是传统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已成为业内共识.总署2010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明显优势"的发展指标,进一步明确了转型的任务.然而转型的口号已提出多年,究竟进展程度如何,成效又如何呢?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十余家出版集团及旗下出版传媒公司代表出席了"出版集团数字传媒公司发展圆桌会议",共商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大计.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技术在各个行业的不断渗透,数字出版产业面临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数字化出版浪潮的影响下,传统的出版业态、出版者角色、出版内容、出版技术、出版物营销方式和传播渠道以及产业资源、阅读市场、赢利模式等,也在不断适应着现实要求.我们已经看到,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数字化已成为目前出版业的趋势和走向.大力发展新兴数字出版产业,带动传统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当前国际出版业的共识.笔者认为,我国发展数字出版产业有以下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数字进行时     
数字出版被公认为21世纪出版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出版界已经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数字出版.这一方面是由于数字出版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则来自国家对数字出版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数字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孕育了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在传统出版时代是答案难以定归于一的问题.但是数字出版时代直接面向终端的B2C,C2C商业模式已经彻底颠覆了出版行业传统意义的"渠道".因此,至少在理论上,数字出版时代使出版业步入了"内容为王"的时代.传统出版从业者对这一点似乎是自信满满,因为我们手上有的是内容.但是,一组来自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市场一直被手机增值,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占据,并连续三年保持了90%以上的占有率.而同时期与传统出版相关的互联网期刊与电子图书的收入只占了3%不到.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教辅出版在我国出版领域中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以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在校人数近2亿、中小学校近40万所计,保守估计每年的市场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着全国绝大多数出版社和图书机构纷纷抢占教辅出版市场. 数字出版则是非常“高大上”的,尽管许多试水数字出版的出版社还未真正见到效益,但是,当许多人习惯了拿着汉王的电子书或者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读书而不再或者很少购买图书的时候,当一个学生放弃购买英语单词教辅转而拿着手机熟练操作《百词斩》的时候,无论承认与否,数字出版已经实实在在地来了,数字出版已经深深地影响我们的传统出版,影响我们的教辅出版!  相似文献   

17.
遆薇 《出版参考》2016,(6):13-1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出版业正视挑战,积极应对新形势,实现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技术的融合,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不同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产业形态的丰富和多元,除了要求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具有传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和文字基础之外,更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等知识.  相似文献   

18.
数字出版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出版行业、技术商、IT企业都在说数字出版。每个企业都有对数字出版的理解和认识。目前,对于数字出版是否完全能替代传统出版的疑问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出版多久能替代传统出版。在当前的一个时间段里,数字出版还存在投入大、见效小(见效慢)或者说没有见效的问题。如果要让数字出版完全取代传统出版,那么数字  相似文献   

19.
数字出版全新商业模式的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出版和发行方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出版已经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不可否认,单纯就技术而言,数字出版相比传统纸质出版更为先进。但是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投资者和经营者更关心的还包括风险控制、投入产出比以及赢利能力。目前虽然数字出版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赢利能力,传统出版社也纷纷涉足数字出版,但是真正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且从中赢利者并不多,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甚至尚不明朗,这是数字出版发展的最大瓶颈。探寻适合中国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是推动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数字出版总产值已经突破千亿大关。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与国外出版巨头相比,我们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国内数字出版这个大木桶,就会发现存在四块比较明显的短板:标准、内容、版权和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