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作为现代汉语语音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声及上声变调的教学一直是现代汉语和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语流音变的规律,在教学中应重点把握三种形式的变调:一是两个音节中的前一个上声音节的变调,二是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三是四个及多个上声音节相连的变调。  相似文献   

2.
自主音段音系学认为,声调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汉语上声连读变调中,一方面,声调独立于音段层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语流根据其语义句法结构、韵律节奏和语义突显产生停顿,音段中音节的组合结构会对多音节上声连读变调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孔瑛 《文学教育(上)》2008,(24):144-145
普通话上声音节的调值为[214],由于其降升的曲折调型,加之音长较长,导致其在语流过程中不可能把调型发得很完整,便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变调。正因为如此。上声及上声变调的已成为了普通话语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现有各教材的基本观点,关于上声变调的问题,似乎已成定论。根据语流音变的基本规律,本人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谈在上声变调的学习中应重点把握的三个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4.
普通话上声音节的调值为〔214〕,由于其降升的曲折调型,加之音长较长,导致其在语流过程中不可能把调型发得很完整,便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变调。正因为如此,上声及上声变调的已成为了普通话语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现有各教材的基本观点,关于上声变调的问题,似乎已成定论。根据语流音变的基本规律,本人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谈在上声变调的学习中应重点把握的三个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课程中,外国留学生对“不”、“一”的变调比较容易掌握,而对于上声的变调难以准确把握。尤其是对于多个上声连续的情况往往不知该如何变调,常常出现洋腔洋调的变调现象。本文通过对上声变调系统地研究,以简便直观的方式归纳总结了上声变调的规律,给出了N个上声连续变调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陈渊泉(2000)提出的关于普通话上声连读变调的制约条件发表了不同看法,认为上声连读变调应该放到节奏范围里讨论。变调域的划分应该充分考虑音节间的松紧度而不是只考虑句法结构,而且各变调域应该独立执行音系规则。基于这种假设,笔者对四上述宾结构的变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套制约条件能准确地预测出其变调结果。  相似文献   

7.
(一)上声相连,前变阳平普通话的上声是一种降升调,调值由半低降到最低再升到半高,拐弯大,连读难.因此,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上声音节连读时,前面的上声就变读成阳平,即由降升调变为升调.1.两个上声音节相连,前一个变读阳平.如:勇敢 领导 广场 举手 很好2.三个上声音节相连,前两个变读阳平.如:展览馆 管理组 手写体 纸老虎(二)叠字形容词后半读阴平在普通话里,叠字形容词的后一字或后两字如果不是阴平字则往往变读阴平调.1.后一字不是阴平字变读阴平调:  相似文献   

8.
一、一种值得注意的音变现象音变,是现代汉语一种重要的语音现象。某些音节在单独念的时候,读出来的是它的本音,而我们在进行具体的言语活动时,就不能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断开去念了,而是把一个个音节组合成一连串的语流,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音变现象。在一连串的自然语流中,音素与音素之间,音节与音节之间,声调与声调之间会相互影响。以致产生语音变化,这似乎是一种人们不屑一顾的司空见惯的语音现象。在诸多有关现代汉语的书籍中,几种重要的音变现象,诸如变调(含轻声、“一、七、八、不”变调、上声变调、重叠的动词和形容词有关音节的变调、去声的变调等)、儿化和“啊”的变读等都阐述得较为全面而具体。然而  相似文献   

9.
陕西凤翔方言既有自成音节的词缀“子”,41个韵母中又有39个可以生成子变韵,自成音节的词缀“子”和子变韵可以自由交替使用。凤翔方言的子变韵是长音型,与山西临猗、夏县和山东博山相同。凤翔方言阳平字的子变韵只是拖长音节,不变调;阴平、上声和去声的子变韵在拖长音节的同时还变调,变调调值与后字为轻声的两字组中的前字相同。凤翔方言中虚词“着、的、得”和实词“上”可省略,用前字的D变韵母表示。“的”“着”“得”“上”等字和D变韵可以自由交替使用。D变韵方式和子变韵相同,即音节拖长,阳平字不变调,阴平、上声和去声字同时还变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汉语语音中特有的声调系统入手,对变调的内涵以及变调的基本类型进行阐述,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比较难掌握的上声变调现象进行具体研究。说明上声变调现象的普遍性,解释它基本的,常见的三种变调类型。此外,还对留学生容易出现的语调问题进行探究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调变化,只不过不同的语言,实现语调变化的方式和方法都不尽相同。最后,联系对外汉语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关于上声变调问题和语调问题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色调     
色调在冷暖方面分为暖色调与冷色调.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调(图3),象征着太阳、火焰;蓝色为冷色调,象征着森林、大海、蓝天(图4);黑色、紫色、绿色、白色为中间色调(图5).暖色调的亮度越高,其整体感觉越偏暖,冷色调的亮度越高,其整体感觉越偏冷.冷暖色调也只是相对而言,譬如说,红色系当中,大红与玫瑰红在一起的时候,大红就是暖色,玫瑰红就被看作是冷色,而当玫瑰红与紫罗蓝同时出现时,玫瑰红就是暖色.  相似文献   

12.
辛集方言两字组的重音模式有中重、重中、轻声三种,中重式只有前字变调,后字不变调;重中式前字变调同中重式,同时还有后字变调,后字变调不受前字影响,表现为调形的不完整;轻声式后字为轻声,失去了原调,调值由前字决定,同时前字也发生不同于重中式的变调。重中式双音词后字有轻声化的趋势,但是根据连读变调规律的不同,可以区分轻声的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13.
在二语习得领域,对方音的研究,从语音习得层面的考察重点都集中在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音段层面的影响上。本研究试图通过声学手段,从迁移的角度考察超音段层面——连续变调与方言语音经验的关系,以揭示普通话口语中"方音"的本质。实验结果表明,迁移效应确实存在于连续变调层面,莆田方言的连续变调体系会干扰普通话连续变调的产出,导致双语者说话伴有口音。同时随着普通话经验的增加,莆田方言的变调体系发生变异,从而证明了超音段层面反向迁移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生理音在语言学上属于副语言的范畴,是日常交际中很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的发声,它指的是人的非语言发声,例如人们表达情感情绪的笑声、哭声、叹气声、尖叫声等,还有纯粹因生理需要发出的声音如打嗝声、打喷嚏声、打哈欠声、咳嗽声、咀嚼声等等,本文基于中西方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生理音现象的反应及生理音的控制在文化层面上与传统概念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之间的矛盾揭示以生理音的控制为变量的中西差别与传统概念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之间存在的矛盾及该矛盾的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对《汉语平调的声调感知研究》一文的评论,不同意原文否定上声是低平调的结论。通过对原文的实验结果的再分析,确认普通话上声的本质是低平调。文章论述了高平调和低平调的不对称现象,认为半上和全上是平等的变体,上声214的2是发音生理的调头,4是边界现象的调尾。文章认为语音实验应考虑语言的因素,语音学不能离开语言学。  相似文献   

16.
词调读札     
词调依曲定体,是符合某一曲调的歌词形式。从写作与艺术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如梦令》、《钗头凤》、《浣溪沙》、《行香子》的叠语、章法、排句诸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对韩汉语教学语音教学中声调教学是难点。通过对韩国留学生声调偏误产生原因的分析,综合使用教学方法,试图解决声调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轻声是一种复杂的音变现象,它在交流思想,表达思想,准确表义,增强汉语的音乐性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普通话表达中若无轻声,言语将生硬而缺乏灵动,阳刚有余而阴柔不足,甚至失去汉语口语的文化灵性和独特的韵味,因此,必须熟练地把握与运用,我们的普通话方能标准,韵味纯正,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20.
《词林韵释》是一部是关于近代汉语语音的重要著作,其声调系统变化情况与《中原音韵》大体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目前,学术界尚未有人对其声调系统变化情况作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对其声调系统变化情况作系统的研究,看其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