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遂初赋》情感抒发的精神之旅转而变为写实,与此前的征行、远游类辞赋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借以抒情的象征对象具有特殊性,借星宿喻仕途进退,借史抒怀,借景抒情。《遂初赋》所表现出的这些特殊性与西汉末年特殊的学术背景、文学背景有密切关系。本文将依次分析阴阳灾异政治话语的盛行,《左传》等古文经的渐渐受重视,对大赋创作价值进行反思的文学背景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应以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为历史和逻辑的起点;是党总结从八大到十四大历史经验的结晶。邓小平最具备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能力和条件,最能作出理论上的新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时代主题转换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郑义的小说《老井》本以彰显破旧立新的时代气象而示人,但它不经意间却透露出特定年代的历史信息,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偏远乡村的焦虑氛围,这种焦虑不仅仅表征了人物的精神状态,更具象化为叙事线索,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开展,这种乡土的焦虑氛围透露出20世纪80年代文学乡土与现实乡土之间的互涉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发展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需要。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倡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呼唤。  相似文献   

5.
韦小宝是金庸小说典型人物中的典型,本文试图通过小说所提供的人物、情节等表象,深入解析从主人公韦小宝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归属于历史文化范畴的潜含信息,即韦小宝式的历史文化逻辑,旨在探讨金庸小说人物形象的积极意义,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经历了模仿苏联的道路、曲折的探索道路、严重的受挫之路,再到改革开放之路。合理的"教学主题"能够实现教学中知识点的统整,深化课堂教学的思想内涵,增强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课以"主题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试图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以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涵养其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7.
对于建国初期的毛泽东来说,"党的官僚化和知识分子的贵族化"是后革命中国的最大焦虑。在毛泽东无产阶级"继续革命"的理论视野中,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及其所引起的论争,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种后革命时代的政治焦虑。一方面,小说以"反官僚主义"的艺术姿态触动了当时人们敏感的政治神经,与毛泽东建国以来"反官僚主义"的思想脉络形成契合。另一方面,王蒙的小说原意对"小资产阶级狂热"也有着自觉的拒斥。这一"革命"的文本招致"反右"批判的命运,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小说的改写、批评生态及"反右扩大化"等诸多历史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化巨变时代的新式民俗志——《中国民俗文化志》总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民俗文化志》(县、区卷)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具体理解民俗与地方生活的关系,以体现文化巨变时代的文化自觉意识。当代地方民俗志需要以三点重要认识为前提:一、中国民俗的地方性是民族性与地域性交叉的表现;二、民俗志应该着力记述连续性的民俗传承,也要关注深层的民俗传承;三、结合对地方传统生活方式的把握,将比较容易描述地方民俗的特色,呈现民俗文化内在的逻辑关系,反映地方社会与文化的历史特征。民俗文化的地方传承也就是在历史上被一再建构的地方性象征体系,其中若干重要文化事象具有标志性意义。因此“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成为本志书统一采取的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新青年》杂志为研究对象,揭示“五四”现代性建构的复杂的文化危机语境和西方思想资源,其具体表现为批评理论的非中国化、文学译介对西方的移植、语言的欧化、文化思想的西方化。从中可反思其背后隐藏的西方中心论以及东方主义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媚俗化的文学叙事与争吵中的错位婚姻是王海鸽新作《新结婚时代》的最大的卖点,也是她重复与自我模仿的失败之处。笔者就其《新结婚时代》中的“符号化”的题材选择、欲望叙事、影像化叙事与人物性格的类型化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小说文本在消费主义与大众传媒主导下媚俗化倾向以及畸形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11.
论《天问》独特的立体结构与抒情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天问》错简难题的背后,存在着怎样理解其内在结构和抒情方式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已不仅属于艺术范围,它直接影响着对本的正确理解和阐释。笔发现,《天问》并非如以前学所理解为的线性叙事结构,而是二元对立转化的立体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两两对立的双方相互结合、相互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如太极图的黑白转化、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全部架构贯穿着一个精神——对宇宙万物根本规律不懈的追寻探索。《天问》不是叙事诗,它的主旨是抒情,可以说是一篇特殊的抒情诗。渐强、高潮、重复、错位,再加上问题和爆发,这就是《天问》独特的抒情方式与情感逻辑。  相似文献   

12.
大学精神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当今我国大学尤其需要凸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学术;批判和创新精神;探究科学前沿学问的踏实刻苦精神。构建新时代大学精神的思路可以表达为:追求卓越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博大宽容办学;加强人文与科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避免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干扰和破坏,迫切需要人们深刻把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并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抵御:一是在网络空间里,强化高校自媒体管控,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挤压错误社会思潮生存空间,抢占自媒体高地;二是在理论课堂上,站稳高校课堂阵地,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批驳错误社会思潮基本主张,树立正确历史观;三是在社会实践中,重视实践育人,坚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厚植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文化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面临着较突出的文化建设问题,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5.
独白与对话──论明清传奇戏曲的抒情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艺术的代言体有独白与对话两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独白一般表现为三种方式,即人物形象代作家立言、人物内心情感的外泄和人物内心主客体对话。以文词派传奇作品为代表的人物代作家立言的独白方式和以汤显祖传奇作品为代表的人物内心情感外泄的独白方式,奠定了明清传奇戏曲抒情方式的基本特性,展示出明清时期文人曲家复杂的文化心态。在明清传奇戏曲中,既运用曲词进行对话,也采用曲白相生的对话,多种对话方式转换自如,浑无痕迹,形成多声部的抒情场面。与独白相比较,在戏曲作品的对话中,多种声音竞相鸣放,都具有对话的平等性,这就表现出对唯一的话语权威的反抗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民族语文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语言文字平等原则,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从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出发,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积极、慎重、稳妥地开展民族语文工作。新时期民族语文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语文政策;加强民族语文法制建设;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语文理论、政策的宣传;搞好民族语文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促进民族语文的翻译、出版、教育、新闻、广播、影视、古籍整理事业;推进民族语文的学术研究、协作交流和人才培养;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7.
城市新区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初建时期其文化纷杂多元而无主体,有来自域外文明的世界文化,有传承中华的传统文化,有表现本土特色的地方文化,有彰显市场原则的大众文化等,这些文化对新区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如何在纷杂文化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以引领新区建设,既是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的先进性、民族性、时代性,以及新区的人文环境,为城市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了前提条件。应通过媒体和城市其他载体和组织,整合城市新区文化资源,在城市新区人民的参与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民国初年,周瘦鹃以"哀情小说"蜚声文坛,此后二十年间创作了数百篇小说,从男女之情到家庭与社会百态,对于都市现代性不无悲天悯人的情怀。与他大力从事翻译相平行,思想与形式方面多方包容吸收,融会了欧美浪漫主义、维多利亚宗教意识及好莱坞"情节剧"的艺术表现,万花筒般体现了上海"五方杂处"的镜像舞台,创造了作者特有的通俗风格。在语言方面,文言与白话并重,承传了中国抒情传统。文章以1920年代后期周氏在《紫罗兰》杂志上发表的言情小说为中心,系统梳理了其抒情语言在现代境遇中经历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9.
内容策展是针对特定主题的"选择"、"过滤"、"组织"、"呈现"与"发展"。随着云计算、移动学习以及大量的开放教育课程逐渐进入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教育与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变革,学习者需要进行认知负荷的有效管理和资源选择的指导,劳动力市场需要能够综合各领域知识信息并创造性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人才,教育机构也面临角色的转变。内容策展促进了学习者对信息的有效过滤和组织,提高了学习者的创新及问题解决能力等,对教育和学习的变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人的年龄与寿命去关照历史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视角,但长期以来却被人们所忽视。本文以寿龄为切入点,探讨明代内阁大臣的高寿现象,并将明代的阁臣视为一个群体,考察其高寿现象的普遍性及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包括:政治格局、君臣关系、阁臣的性格与品质、阁臣的致仕等。全文力图通过对阁臣寿龄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揭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中,那些尚不被人们重视的方面及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