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冯云英 《文教资料》2012,(5):190-191
思政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程,如何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是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认为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高低影响到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进而影响到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分析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与其专业发展的关系,并从媒介和媒介信息层面对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内容进行梳理,可以为建构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内容体系,以及提高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依据多阶段分层方法抽取全国31所高校的6634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归分析发现,教学内容趣味性、有用性以及对教学内容重复性的厌烦,教学方式丰富性,教师素养,学生学习主体性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形成了方向不一、力度不同的影响。教学内容有机重复、生动有趣且有用是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生成的认识论基础,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是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生成保障,教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生成关键,大学生主体性学习激发是思政课获得感生成前提。  相似文献   

4.
吴淼 《河南教育》2022,(6):31-33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思政课受到大学生真心喜爱的关键,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切实提高教学能力提供了目标和导向。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八个统一”是助推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行稳致远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是思政课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孜孜以求的职业向度。在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国际国内矛盾极为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高薪养师",促进思政课教师回归本位,"保证出路",促进大学生回归本位,"净化环境",还大学生一个健康的"磁力场",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学习方式是影响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因。对五省十多所高校2019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思政课学习方式多样,深层学习方式和浅层学习方式兼而有之;学生思政课深层学习方式多于浅层学习方式,但其学习方式有较大改进空间;不同学生群体思政课学习方式有差异,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年级差异。尽管学生的课程观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都显著影响思政课学习方式,但深层学习方式更多受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影响,浅层学习方式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课程观。实证研究结果为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政课深层学习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是建设高质量思政课的重要内容。要规范建设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建立实践教学协同机制,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方式;在大学生实习实训中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将实践教学融入大学生假期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理想信念坚定、教学科研水平精湛、师德师风高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对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政课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实际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思政课“坐后排”现象逐渐成为大学生逃避、反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表达方式,严重制约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创新,成为影响思政课实效性提高的主要因素。深刻剖析后,可发现其核心原因在于高校对思政课缺乏重视,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不够,大学生参与思政课的主体性不强以及多元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冲击。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以教学实效性为抓手来重塑高校思政课堂。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队伍迅速扩大,培养心理健康、和谐的高素质大学生成为了高等教育面临的崭新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和谐心理的一个重要渠道,文章从转变思政课教学理念、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健全思政课教学体制、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等方面,探索培育大学生积极和谐心理的途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给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受益终生的课程,必须通过加强对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新媒体培训,加强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现实困境从根本上表现为作为供给方的教师和作为需求方的学生之间难以同频共振。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对分课堂的实践,通过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内化吸收,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达成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和拓展,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相似文献   

13.
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为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指明了新方向,是评价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效的又一新标准。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要坚持理念先行,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坚持内容为王,优化教学内容;坚持集成融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抓住关键环节,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14.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引入"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教学法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从思政课教学现状、课程自身特点以及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来看,"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具有现实必要性;同时,以大学生的个性特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教师的角色扮演为视角进行审视,"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具有操作的可能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教学法应该抓好演讲前准备、演讲中管理和演讲后点评三个环节。同时,也要解决好如何充分调动学生演讲积极性和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两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的知行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恩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必须反思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知”与“行”问题。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知”与“行”有机统一后,能更好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既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内在意蕴,也是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政课兼具知识传授和政治情感培育双重功能,具有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独特优势。为更好地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依托社会实践等方式,探索更加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特质的国家认同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7.
崔晓星 《辽宁教育》2014,(10):32-34
高职院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往往仅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而学校构建的大学生党建工作制度中,并没有把思政课教师明确纳入到其中。这是对思政课教师资源优势的浪费。如果充分利用思政课教师的资源优势,使之积极参与到高职学生党建工作中,学生党建工作的力量将得到进一步的壮大。重新界定思政课教师在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角色内涵,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改进和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既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党支部这个特殊的基层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战斗力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在前进道路上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新时代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文化自信程度影响着民族未来发展。高校思政课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并拥有文化自信;本文首先阐述了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解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在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中存在的问题,从增强学生文化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三方面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人格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从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特质分析入手,进一步阐述和论证其对大学生人格的社会化、和谐心理的构建、公民精神的培育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不断地提升人格精神,塑造理想人格,社会和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积极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出现了与现实"脱节"、认识"断层"的现象,思政课往往被学生忽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传播者的思政课教师自然受到一定的"冷落"。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否让学生喜爱思政课取决于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喜爱。所以,要让学生热爱思政课,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由"尊重教师——喜爱教师——喜爱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