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章法是建立在二元(阴柔、阳刚)对待之基础上的,所讲求的是篇章“多、二、一(0)”和逻辑结构,因此其风格之形成,便与这种由二元(阴柔、阳刚)对待所组织而成之“多”、“二”、“一(0)”结构与其“移位”、“转位”、“调和”、“对比”,息息相关。以东坡的几首清峻词为依据,对整体结构之阳刚与阴柔消长的情形,加以探讨,试予量化。发现东坡的清峻词,就其风格中之刚柔成分而言,大都是属于“偏柔”之作,而就其内容主旨来看,则兼身世之感(峻)与物外之思(清)而有之,如此可看出东坡清峻词之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2.
儒家中和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记·中庸》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儒家的这种中和观 ,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思想影响甚为深远。要“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要“怨诽而不乱” ,要“发乎情 ,止乎礼义” ,要“温柔敦厚”。中国的戏剧、小说 ,有一个大团圆的固定模式。要“文质彬彬” ,追求“尽善尽美”。在风格上要刚柔相济、奇正相依、浓淡适宜……这样才合乎中和美。  相似文献   

3.
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项脊轩志》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可以说是作者家  相似文献   

4.
洛可可艺术风格产生于18世纪的法国,是一种极度奢华的宫廷装饰风格.它的风格特点呈现出世俗、真诚和欢乐的“小风格”艺术精神,具有叛逆而张扬的精神.本文试图对其进行更加学理性地探讨,探索“小风格”背后真正的精神和文化之美,还原一个真实的洛可可精神之美.  相似文献   

5.
实力派女作家王安忆从80年代中期开期,发表了以“三恋”(即《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为代表的一系列爱情小说,体现出和她前期“雯雯”系列小说风格的明显分流:虽然作者仍在执着地“表现自我”①,但她已从一味地对“雯雯”们“小我”情绪的抒发,转而从性的角度,更深入地探讨了人的生命本相,体现出作家对爱情、人性的独特思考。这些爱情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缠绵曲折的恋爱过程的描写,作者故意在作品中虚化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而代之以精心的心理描摹,展示了主人公对爱的渴望、困惑及灵与肉的强烈冲突。因此,…  相似文献   

6.
《伤心咖啡馆之歌》以其独特的民谣风格在美国南方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浓郁的孤独感和沉闷感是其文本的一大特色,而以往的评论大多集中在其“精神隔绝“方面,很少关注到文本本身的民谣风格和沉闷的话语叙述。本文作者对“精神隔绝“提出质疑,并对文本的民谣体结构及其文化意义提出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清新”是郭诗歌风格的主要特色。郭诗从词语、比喻选择,章句和全篇的组织,都表现出作者著意和用力的所在,全在于刻画歌咏对象的狂而醇。郭诗亦不乏幽秀生峭、悱恻缠绵之作。郭诗的“清”在内容上指其思想感情清超绝俗,郭诗的“新”源于其主张自抒性情、反对摹拟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创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静”。“虚静”是创作之前的作者所需之境静与心静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已有十分丰富而精辟的论及文体风格、文学风格、语言风格、表现风格的辞章风格论。它具有明显的融合性和民族性,体现了中华民族阴阳相对之“一分为二”的观点、“一分为三”的“东方密码”,以及由此发展而成的“一分为多”的古老的“系统论”;体现了中华民族善于融合其“综合与分析”的立体的、动态的思维模式;并在哲学思想、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形成了“自己的”辩证的方法、系统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和数理的方法。这就形成了汉语辞章风格学的特点:和谐性、人文性、文学性、审美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它使研究者更明确应该怎样继承、弘扬其优良传统,克服存在的问题,为建立现代汉语科学的辞章风格学而努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翻译的本质、语言学和文艺美学的角度驳严复所提的翻译标准“信、雅、达”中的“雅”,引出作者对于译作风格的观点:再现原著的风格。文中指出了什么是风格,阐述了为什么要再现原著的风格以及怎样再现原著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其诗作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不倦研究的经典文本,他的作品便是他一生的写照,李白诗与风结下不解之缘,使用次数之多,别的诗人无法相比.作者认为“风”从很多的方面体现了李白的个性和政治抱负,形成了李白诗作的独特风格,本文从七个不同的方面对李白的一些名篇中“风”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徐以萌 《山东教育》2005,(11):28-28
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因文得意的过程。作品之意有表层和深层之分。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通过阅读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仅能与作者会面;领悟了它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情味,才能与作者交心。与作者交心,就是要从语言文字中获取其所内隐的、可意会而没有言传之内涵,这就必需“悟”。阅读过程既是学生把作者作品之意化为自己内心之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实即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启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静”。“虚静”是对创作之前的作者必须保持境静与心静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4.
文体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传奇》是张爱玲小说文体成熟的标志,其文体风格可以概括为:新奇华丽与苍凉素朴并行。讲述与呈现——作者对小说写实品质的追求(客观的作者);俯视与反讽——小说中作者对人物和读者的距离控制(主观的作者);“情绪”——作者内心的不自觉宣泄(主观中之自我)。张爱玲的小说文体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个独特而迷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义自知”。作者写出的文章“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而读者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闻”。作者与读者通过语言文字沟通所构筑的“同感”就是语感,产生这种语感需要对文章进行反复朗读。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讲授中,教师应将朗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笔者是这样在朗读中培训学生语感的。  相似文献   

16.
1.要“静”。音乐欣赏特别强调“静”。这是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静则思。所以要培养学生上课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的道德品质。   2.要“动”。古人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情有所系,心就有所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然地随音乐节奏动作起来。以此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这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种巧妙的方法。   3.要激发兴趣。为了培植学生对音乐的持久热情,教师除了介绍作者…  相似文献   

17.
严丽荣 《师道》2009,(10):26-27
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鲁迅先生也说,倘要论文,须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一篇好的文章,常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独特内心体验的外现。了解作者的经历、思想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我们才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之思”“文本之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培根论说文名篇“OfMarriageandsingleLife”三译文的比较中 ,探讨英文汉译时影响语体 (languagevariet ies)选用的因素。作者认为 ,语体本身并无优劣之分 ,各语体都能做到与原文信息对等、风格对应 ,而译文读者的社会语境才是决定语体选用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刘白羽的新作《秋阳集》,是作者人生之秋,创作之秋的更为沉静、澄敞、纯正,练达之作,创造了越过春阳般妩媚,夏阳般热烈,而达至秋阳般宁静温暖的艺术胜境。其意境,如秋阳般“灿烂中包含着清幽”,隐去一些奔放于外的热情,而多了一些凝炼与含蓄。其风格,更加深沉,练达,有了生命之秋更为成熟的“最大的领悟,最深的思考”。其文采,亦如秋阳般瑰丽、庄严,于华丽之中显出刚劲之气,于优美之中透露出壮美风骨。  相似文献   

20.
王毓新 《江西教育》2006,(11):15-15
讲究声音是行文的最重要的功夫,高明的作者.正是出于对文学传达中语音组合独具的审美特性的认识,特别强调写作要讲究“声文之美”,要通过语音组合营造文章的气势,也就是“斟声求气”。,如桐城派散文家刘大槲就自我揭示道:“音节为神气之迹……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正凶如此,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特别强凋通过“多读”感悟语言材料,积累言语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