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仲秋 《考试周刊》2013,(68):125-125
我反思自己近几年的思品课教学实践,发现存在过于强调学科知识本位,过于强调思想观点、知识点、大道理的灌输,过于注重教材体系及内容,过于突出如何应对中考的策略,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即我们往往只重视学生对知识重点、难点的掌握,忽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重视对中考的预设,忽视学生运用所学联系生活解题能力的培养。这种脱离社会、脱离生活现实的教学无异于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违背了"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2.
文本的语言是精妙的,也是富有逻辑层次的。从内容上看,是有主有次的。在课堂中,教师总是过于关注对文本关键语段的预设处理,而这种"预设处理"可能与学生的"预设处理"达到心理上的重合,以至于师生在有效时间里在某个角落耽搁时间,冷落了所谓的文本"平淡内容"的现象,无疑是阻碍了学生思维的跳跃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甘莹 《考试周刊》2010,(28):93-94
本文针对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缺少语言环境、高职学生自身英语基础薄弱、教师过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等问题,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语用预设理论对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语用预设是言语交际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用语用预设理论.不仅能够活跃英语口语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在言语交际中学习英语。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一、现状与问题:教师忽略课堂教学中动态的"水到渠成"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设计问题的内容总是过于细致,细致到教学流程的亦步亦趋,细致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句句斟酌。课堂中,教学行进的过程都被教师一一规划。当学生的反应与教师预设的回答有所出入时,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的思绪"拉"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5.
宋晴瑛 《中学生英语》2015,(2):95-96,98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盛行的今天,当我们细细反思时,常常发现,由于教师的备课过于充分,预设问题的答案过于局限,看似热热闹闹的、学生参与度高的课堂,实际并没有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而是学生被"霸道"的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需要"常常得不到满足,学生的"不需要"常常得不到尊重,尤其是在英语阅读课型中尤为突出。为了能改变这一现状,我在阅读课的教授中做了些尝试,初步获得了一些成效。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的现状,倡导探究性学习.而课程预设与课程生成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传统教学偏重教学预设,忽视课程生成的倾向,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明显的改观.问题的结症在于:教学指向依然不是学生如何"学",而是教师如何"教".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语文课堂的生机在于巧妙处理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教师只有进行艺术而有弹性的教学预设,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好的"预设"与"生成",犹如一次美丽的邂逅,语文教师就是这美丽邂逅的总导演。"预设",即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预先设定教学方案。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教学需要进行有目的的预先设计。  相似文献   

8.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是指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是相对预设来说的。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在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超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积极互动,课堂中充满了对师生智慧的挑战,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从接触、认识新课改至今已两年多,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实践,对"动态生成"理念有所理解。  相似文献   

9.
后预设是预设环节的延续、补充和完善.它在先预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课前"有所知"和"有所求",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提供了可能,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切入,以转变预设视角促进文本教学化、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积极寻求课前预设与课中生成的有机结合,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基点、文本的重难点和教学的切人点之间和谐共生,实现预设价值和意义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过程,是教师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与学习者相互影响,相互交流,适度调控的过程.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师生同步构建知识进而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的这样一个动态过程.这其中离不开教师对于课堂资源的准备和对教学各环节的调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预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变化和学习者的反应,适度调整"预设",以达到让学习者更好地参与  相似文献   

11.
"半"称心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境界。"半"即"适度",适度为美。语文教学亦应追求"半"称心的境界!语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应有机渗透;课前教学预设有度,应让学于生;课堂教学不求全求满,应内容聚焦、过程清简;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包括"生生评价",不失度、过度。如此,语文教学才能展现她最美的景致!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提问过多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教师习惯以各种"问"引导学生,逐步将学生引向教师的"预设",不但使课堂显得过于琐碎,而且大大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问题"相对于成串的"碎问"而言,是在课文研读过程中,经教师概括、提炼,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要具备"三力",既要具有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又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学板块的支撑力,还要具有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  相似文献   

13.
学生实验探究,教师要注重学生实验器材的预设与生成"过程".教学"四适度":提供器材要"适时";选择器材要"适量";给定器材要"适切";使用器材要"适地".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习惯、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素养等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课程改革时期的老师,我们知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教学要以生为本。所以,我们一切从学生出发,创设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情境,充分挖掘利用学生丰富的知识经验储备,尊重他们个性的张扬,时时联系生活实践与数学,让学生体会它们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可是,很多时候,面对这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的精心预设预约出的不是"精彩"而是"尴尬"。我到底应该做怎样的预设?带着这个疑惑,反思那些曾经的"尴尬",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一、换位思考——预设立足于学生本位对于学生的了解过于片面化、理想化,对于学生思维特  相似文献   

15.
<正>1.弹性预设,预留课堂教学空间教育家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无论课前预设得多么完美,在面对课堂上鲜活的个体——学生时,总有意料之外的"特例"。弹性预设就是指对教学过程多做一些假设,给学生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学生预设充分的发展空间。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的巩固练习时,教师可预设以下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简单应用,巩固  相似文献   

16.
课堂冷场,就是师生在教学对话过程中突然出现的衔接空白。站在教师的角度分析,有几种常见原因:一是教师的教学计划没有跟上变化,卡壳了;二是教师的教学预设与教学实际不吻合,出意外了,三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高深,难住学生了;四是教师的位置没有摆正,过于自我,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凡此种种,主要症结就在于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课堂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课堂生成强调师生、生生在互动中,心与心的交流,思与思的碰撞,情与情的感应。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两种失衡现象:一是教师过于重视预设而忽视生成,在课堂中完全忠实地实施预设方案,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任务,排斥学生有个性的思考,限制学生对预设目标的超越,学生的创造智慧泯灭其中。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预设"进行作文的构思和设计,在作文"生成"中写出有深意、有个性的作文,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在"预设"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进行指导,使他们能从丰富素材中找出合适的内容,通过巧妙构思,"生成"优秀的作文,大大提高写作能力,使作文教学在"预设"和"生成"中达到高效。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等为契机,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预设是"预先设定"、"预先设计",是学生动态生成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同时,它也是教师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包括教学设计和教案等,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堂教学预设就是指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对于学生要学什么,以及怎样学有了一个全面的评估与定位之后,继而对教学流程所做出的假设路径。课堂教学预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它是教师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之前的必修课。一、"弹性"的预设应留足丰盈的空间课前的预设应该是有弹性、有留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