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锋 《考试周刊》2014,(11):169-169
随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被引入课堂,给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联系近几年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针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活动课教学的价值和实施策略进行有效阐述,请广大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创新理念已提出多年,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教师,笔者多年来力图把这一观念应用于教学实践.结合近几年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践,本文对主体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3.
课后延伸是小学品德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设计和开展课后延伸,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品德养成,提高品德教学实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课后延伸的设计策略、方法及类型做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课题简介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资助经费重点课题《校本行动研究中品德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模式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课题研究历时4年,力图以行动研究为主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团队成长;以教学行为反思为突破口,通过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研究、教学课例研究等促进研究型教师成长;以骨干教师个人教学研讨会、名师论坛等形式,促进优秀品德骨干教师成长。课题通过探索、研究优秀教师成长范例和经验,为改变现有品德师资队伍和品德教学薄弱的局面,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总结优秀品德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律提供了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8,(21):7-8
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学科,人才的培养以德育为首,而小学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小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和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当下品德教学的学品德现状;二、小学品德学品德现象分析;三、品德教学引领儿童做品德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的我,清楚地知道上好《品德与社会》的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离开课堂,步入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但是从现有的条件来看,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组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而且有些生活场景也不是人人都能亲身经历的。怎样让品德教学找到回家的路,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在几年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进行了认真地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课后延伸是小学品德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设计和开展课后延伸,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品德养成,提高品德教学实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课后延伸的设计策略、方法及类型做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教学方式,其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它既给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相结合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实践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在小学阶段设置的综合课程,是对小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性课程。根据品德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应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实践这一基本策略,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与行为的主人。一、实践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基础影响人品德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代心理  相似文献   

10.
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新型教育模式与已有教育模式的对照、传统的计算机辅助《品德与社会》教学与整合的关系、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整合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品德的教学内容在学校安排的课程计划中,品德的教学仅在40分钟的课堂里。然而,从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来看,这样的“课堂”太小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把品德教学的内容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是真正的“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基础,对学生品德形成有促进作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通过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行为。  相似文献   

13.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对于引导学生从小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举足轻重的奠基作用。但是就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及教师的实践教学来看,繁冗复杂的理论知识对于天真烂漫的小学生而言,甚是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是高耗低效。讲述了在实践教学中的几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因此,课程要求我们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课前“热身”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前奏,是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前提。品德教学课前准备活动就是要教者着眼于现实世界、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组织学生开展有目的、有内容、有能力进行的课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提前介入品德课程的学习。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是专门为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所开设的以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作为教学基础,注重于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及社会性发展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所开设的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以及社会实践性的特点,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的教学是其课程教学的中心重点,是任课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教学可以使小学生明确做人的基本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利于小学生健康发展。文章从农村小学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教学的意义着手,分析了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究了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教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董明华  於敏 《生活教育》2013,(11):80-81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有利于实现品德课程教学最优化,能更好地实现品德课程改革的目标。本文从实践操作层面探讨了整合品德课程资源,演绎灵动品德课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树立全面正确的有效课堂教学理念为先导,立足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及学生的现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依据实践育人的要求,精心组织和开展内容新颖、形式鲜活、具有吸引力的品德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空间,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努力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践阐述了着力整合品德资源、有效将其融入品德课堂的新教学理念下的品德课堂教学观,并运用课堂实例论证了此观点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品德的教学内容在学校安排的课程计划中,品德的教学仅在40分钟的课堂里。然而,从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来看,这样的"课堂"太小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把品德教学的内容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是真正的"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20.
我从事品德教学已有20年之余,很喜欢探讨品德教学课堂的教学艺术,逐渐形成了“不拘形式追求实效”的教学风格。新课程给品德教学带来了新气象,也给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几年来我有这样的感觉,接触新课程,学习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使人如沐春风,不露痕迹而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