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潘丽君 《文教资料》2010,(15):75-77
当今,现代科学及其技术成果对声乐学科的影响势不可挡.声乐艺术的人文价值逐渐被科技的工具理性所压制。科学与人文分水岭下的声乐艺术研究面临着发展路径的选择,当然.在深入探析科学对声乐艺术发展的反向效应后。提出“从科学走向人文”的声乐研究路径.也更具客观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2.
正品德课程关注的是儿童的社会生活,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一门综合课程。新课程明确强调,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依靠道德知识灌输的简单传递,而是师生、生生的交互作用以及通过自身与外界信息的整合作用来经历、体验、构建、提升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融入了大量  相似文献   

3.
小学课改把地理纳入到了德育课程中,12册教材中有25课涉及到了地理知识,其内容涵盖了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小学阶段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因而,品德课程中的地理知识应变为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活力的地理。但面对那  相似文献   

4.
<正>品德课程关注的是儿童的社会生活,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一门综合课程。新课程明确强调,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依靠道德知识灌输的简单传递,而是师生、生生的交互作用以及通过自身与外界信息的整合作用来经历、体验、构建、提升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融入了大量  相似文献   

5.
例题的价值体现不仅要有增加知识、培养能力、启迪智慧的"基本功效",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灵活思辩中培养思维习惯、发展创新意识和提升数学素养.本文以例题选择为抓手,从依据课程标准,提升数学素养;重视例题选择,增强创新意识;落实目标达成,关注学生发展三个角度进行了思考,指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的数学体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7.
在小学品德课中涉及到“地理环境教育题材”的教学内容虽然不算太多,但呈“散点式”分布。对于这一类型的课也是我~r14'学品德教师们感到较为烦恼的,因为我们平时接触较多的是明辨是非、讲清道德观念的课型,身为语文老师甚至班主任的小学品德教师们,对于这些还是能驾轻就熟的,有时即使课内没有深入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得以渗透和巩固了。然而,地理题材的课我们往往感到底气不足,自感不能准确地把应有知识教给学生,有时甚至不清楚怎样的活动设计既达成教学目标又适合学生。  相似文献   

8.
《九色鹿》是一个民间神话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严惩.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9.
三维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情感态度养成是灵魂,是保证能力发展和知识、文化积累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来的,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  相似文献   

10.
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想将发挥游学活动的教育价值,需要从学校层面对其进行顶层设计,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将游学活动课程化。作为一门课程,游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处理好游与学的关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统整等。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古今语言存在着巨大差异,我们常把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定位在疏通文言字词上,文言文课堂教学成了识字课,成了古汉语知识的教学课,而优秀古代文学作品真正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却被拒之门外。这种重“言”轻“文”,只看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它的人文性的做法是和新课标的理念相违背的。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现将个人思考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隐喻首先是一种语言行为。从修辞学的角度看。隐喻表现为一种修辞格,它在一种事物的暗示下谈论另一种事物。“谈论”意在挑明隐喻是一种语盲现象;“事物”意指任何物体或情态;“暗示”意在表明隐喻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  相似文献   

14.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加深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教学的体验,可让教学避免流于简单的涉猎、肤浅的认知,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可以说,体验丰盈课堂,感悟润泽生命。笔者谈谈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社会主义教育以培养全面  相似文献   

16.
<正>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知识含量极高的课程,其中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占有很大比例,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它仅仅是促使学生品德形成与获得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是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服务的。因此,我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地理应该是生活的地理、人文的地理。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课程意识,过多地关注了文本(一篇篇课文),而忽视了课程。这样相对孤立的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无法形成整体的合力,最终语文课程目标难以有序而完整地实现。因此,钻研文本,解读出体现文本独特价值的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只是第一步,进一步要做的是对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课程化的界定与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教,有所不教"——这应是课程化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何谓“人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谓“人文”@何怀宏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也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谈如何基于能力运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与重构。  相似文献   

20.
让“人文”走进语文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样的课堂是真正拥有人文的课堂呢?作者认为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方能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建构:转变语文教学理念,挖掘教材,真心尊重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