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诺齐克出版《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一书,提出"最弱意义国家"的观点,描绘出了一种仅限于防止暴力、偷窃、欺骗和强制履行契约等有限功能的国家。文章对诺齐克的"最弱意义上的国家"理论及其意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阐述了诺齐克的"最弱意义国家"理论的涵义、基石和推导过程;其他思想学派对"最弱意义国家"理论的评价,以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从而让读者对此理论有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罗尔斯正义理论具有一种普遍的个人权利观,人与生俱来存在的差异性为正义二原则的提出提供了依据。在整个正义体系中,关注的是群体中每个人的境况即个人权利,人是出发点,也是归宿。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界普遍认为税收正义是限制国家权力以保护个人权利,将国家税收行为囿于国家与个人的二元分化。实际上,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的二元结构并不是税收正义的全部内容,并且二者难以为国家税收找到合理的根据。在税收正义范畴中,应当是公共利益、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三者的统一,其中,公共利益是国家税收的目的,个人权利是国家税收的前提,国家权力是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关系的工具,只有通过国家权力的合理行使达到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互融,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才是税收正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有关社会历史现象和人类早期社会发展的翔实史料为依据,考察了原始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特殊发展规律,阐释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本质及消亡的历史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乃至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体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力作,深入学习这一著作,对正确认识原始社会的基本状况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等问题,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属于思想史上的一个学术元命题。作为新文化元典的《新青年》杂志曾是引领一个时代现代性方向的思想重镇。尽管其作者群体在个人、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认识上不尽一致,但是他们在走向现代性这一点上却殊途同归。他们打造的思想谱系为日后现代性空间的开拓埋下了伏笔。在个人、社会与国家之不同的倚重与张力之间,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三者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交织、转换以及“合力”营造对20世纪整个现代性的演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到历史现场,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聆听到“新青年派”知识群体的总体舆论攻势为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生成与导向留下的空谷足音。  相似文献   

6.
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避免知识教育产生负面效果,这是理解人本教育观的主要思路.但是,研究知识教育是否必然会影响人的发展,这就必须深刻阐述人与知识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显示着人在知识获取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体现人的主体性,这应是人本教育观的核心.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为理解人与知识的关系、理解人本教育观提供了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7.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不仅在于形成了的唯物史观,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现实的个人",在该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规定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认为"现实的个人"其实就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或劳动的人,从而摆脱了传统哲学上抽象的人的概念,对唯物史观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等《新民丛报》学人关于国家自由、团体自由、个人自由的关系,是受到极力责难的地方,也就是在这方面争论他们是不是自由主义者最激烈的地方。《新民丛报》学人虽然介绍了西方许多重视个人自由的思想,并力图将其改造以适合于中国,但是他们却不能把个人自由放于高于一切的地位。当中国不能实现自由之时,许多人更加相信梁启超等人不能真正理解自由主义。虽然这些人说的话有一定道理,但这是他们赋予了梁启超等人太多的责难。  相似文献   

9.
从宗族、宗教、水利组织、市场体系和婚姻圈以及象征、信仰等方面对美国学杜赞奇在《化、权力与国家》一书中所提出的“权力的化网络”这一重要概念进行分析和评述,指出这一概念对于研究中国乡村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俾使研究避免将国家与乡村社会简单对立起来的二分法思维方式和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化现象看成单向联系的线性因果历史观,并借以纠正那种把“社会”、“化”笼统地视为一个整体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10.
个体道德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个体的道德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内部过程的结果,按其内部状态可以分为许多类型。个体是否从事某种道德行为,受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个人预期理论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个体的道德行为。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国家是传统国际法上的主要主体,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个人作为一个在国际法上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实体,其主体法律地位必将得到广泛的认可。那么,如何解决在作为现代国际法的主体的国家与个人的矛盾,协调二者的关系,如何更好的保护个人权利的实现,同时又不损害国家权威呢?当前,在现代国际法中,不但提供了实体性的法律,甚至提供了程序性的法律使其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当代我国社会中,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是关于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国家与社会的政治伦理关系而言,国家应该以社会为本位,国家是为社会而存在的,是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相反;社会应该以个人为本位,社会是以个人为基础的,社会是为个人服务的,而不是相反。作为个体的人,对国家、对社会来说,都是最高贵的、最重要的,是它们存在的根据和前提。  相似文献   

13.
“国家调节说”是中国经济法学中的主流学说,在中国经济法学的发展中,“国家调节说”是中国‘‘大经济法’’的主要批判者,“国家调节说”在各个发展时期都显示出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也足以说明了“国家调节说”为什么对社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明朝灭亡后,由于生存困境和思想矛盾,遗民文人的出入选择变得更为艰难。个体生存和道义坚守的矛盾表现为文化选择的困惑,比较典型的是屈大均的逃禅和归儒,归庄、傅山、吴嘉纪等人在生存困境中对不朽信念的坚执。以传统儒家精神为内核的道统成为文人精神世界的支撑。顾炎武希望以名教挽救世风,黄宗羲以私欲对抗腐败衰朽的君主制,恢复道统至高无上的地位。王夫之将道统置于治统之上。清初儒家风雅诗学的复兴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上。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有财产法之组成部分的国有财产税收取得制度应该贯彻人权保障的理念,税收取得制度所关涉的人权类型主要有生存权和财产权.税收取得制度中对人权保障理念的贯彻,表现在税收法定主义、课税原则和税收征管三个方面对人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厦航黑名单引发了关于人格权保护和公共安全的讨论,反映了人格权保护与公共安全之间的冲突。公共安全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基础,人格权是“人之所为人”的法律基础,两者都受宪法的保护。同时,公共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公民的人格权才能能真正实现。从这个意义而言,公共安全和人格权的保护并非水火不容。本文就人格权的保护和公共安全的界定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大学诚信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道德人格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大学进行诚信文化建设,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大学文化的发展,培养大学人的理想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诚信为核心,加强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推进大学诚信文化建设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8.
“孔颜乐处”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作为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它历来为学者们所推崇和津津乐道。这种理想人格包括以“诚”为核心的真理境界、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境界和以“乐”为核心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
个人就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作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促进个人就业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重视就业功能而忽视人的发展功能的功利性倾向,将导致教育工作中的技术化和人的片面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致力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就业,更要为促进人的充分发展提供支撑,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