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左联”五烈士被难,鲁迅以笔为枪,悲愤地进行战斗,揭露了国民党的法西斯暴行。他先后写了一系列文章:《柔石小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为美国(新群众)作》、《为了忘却的记念》、《白莽作(孩儿塔)序》等。这一系列文章的感情基调大抵都是:悲愤。比较一下这些文章的写作背景,前三篇写于作者惊闻噩耗、悲愤难抑之时,最后一篇写于作者内心情感再掀悲愤波澜之际。唯有《为了忘却的记念》稍有不同,经过两年时间之久,作者的悲愤情感看似渐渐沉静下来,然而一种激越深沉的怀念之情依然…  相似文献   

2.
情境教学法是指创建某种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特有的心理感触和氛围,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某种情感。初中语文课本选文精美,这些文章都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情绪或志向。比如辛弃疾的《破阵子》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一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如果只通过教师分析和讲解,学生将无法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一技】 抑扬,本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在写作方面则指情感的贬与褒,气势的敛与发,笔力的柔与健等。它是作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渲染气氛或展开故事、刻画人物、说理议论时常用的艺术手段之一。唐彪《读书作谱》说:“凡欲发扬,先以数语束抑,令其气收敛,笔力屈曲,故谓之抑;抑后随以数语振发,乃谓之扬。”  相似文献   

4.
《寡人之于国也》编选在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第六单元,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在本文里,作者提出实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的政治主张。文章虽然是节选,但在尺幅之间也能体现作者基本、一贯的主张。孟子的文章一向以雄辩著称,善用譬喻、排比增强说理的气势。  相似文献   

5.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写,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对《观潮》这篇课文进行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以期达到以读促思,读写结合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6.
文气指贯穿文章里的气势 ,注重文气是古人很推崇的写作之道。文章的气势从何而来 ?这首先是由作者的思想修养、文章的思想内容来决定的。不过 ,精心构思 ,巧妙运用修辞方法 ,也是造成文章气势的主要方面。一、根据表达的需要 ,灵活运用长句和短句 ,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长句 ,结构严谨 ,一气呵成 ,表意细致、精确、严密 ,使语气连贯 ,气势畅达。例如 ,“我们能否在新时期中 ,驾驶中国革命这条航船 ,乘风破浪 ,使我们的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比较顺利地进行 ,不要经历过去那么大的曲折 ,不要付出过去那么高的代价 ,而取得使…  相似文献   

7.
浅论《孟子》的论辩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部散文集。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位杰出的雄辩家,以好辩著称,所以具有雄辩力量是其文章最突出的特色。 《孟子》中的文章,不管是论辩性的,还是陈说性的,都灌注一种不可阻遏的气势,或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或充畅条达,意盛理足。苏洵称“其锋不可犯”,苏辙称其“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这一点,为诸子作品皆所不及。《孟子》文章的这种气势是由作者的主体精神和采用的语言表达形式相融合而形成的。孟子自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是其人格自信和自尊、理论自信和自负的个性气质化  相似文献   

8.
抑扬互转     
[技法阐释] 抑扬,本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在写作方面则指情感的贬与褒,气势的敛与发,笔力的柔与健等.它是作者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渲染气氛或展开故事、刻画人物、说理议论时常用的艺术手段之一.唐彪《读书作文谱》说:"凡文欲发扬,先以数语束抑,令其气收敛,笔力屈曲,故谓之抑;抑后随以数语振发,乃谓之扬."可见,抑与扬在写作过程中对立统一且相互依存,二者并用,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既可造成文势的波澜起伏,更能使艺术形象光彩照人,思想感情鲜明突出.  相似文献   

9.
杨亚民 《学语文》2013,(5):20-21
贾谊《过秦论》的叙事凝练而不失生动,概括又气势雄浑。然而,作为一篇经典的史论,《过秦论》的叙事与史实却不尽相同。这种曲史为文的现象,是由于作者的写作目的影响了对史实的叙述。从《过秦论》中,可以看出贾谊急切的用世之心。一、增强气势,先声夺人作者开篇直接从秦孝公切入,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商鞅变法;一是西河之战。文中  相似文献   

10.
【一技】抑扬,本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在写作方面则指情感的贬与褒,气势的敛与发,笔力的柔与健等。它是作者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渲染气氛或展开故事、刻画人物、说理议论时常用的艺术手段之一。唐彪《读书作文谱》说:“凡文欲发扬,先以数语束抑,令其气收敛,笔力屈曲,故谓之抑;抑后随以数语振发,乃谓之扬。”可见,抑与扬在写作过程中是对立统一且相互依存的,二者并用,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既可造成文势的波澜起伏,更能使艺术形象光彩照人,思想感情鲜明突出。抑扬的形式有四种:“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抑,欲扬先扬。(刘熙载语)”。而…  相似文献   

11.
《兔和猫》是鲁迅一篇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本文认为,作品具有十分深刻 的象征意蕴:通过作品中人对兔和猫的不同情感、态度,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对于生命的深刻 思考和是非分明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2.
《安塞腰鼓》一文描绘了陕北黄土高原上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文中采用特殊的句式和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出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以及陕北人民粗犷的生活情状。教学这篇散文,主要通过感情朗读、整体感悟以及学会构思等方式,让学生沉入文本,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3.
重复这种表现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其作用是强调某种感情,增强语言气势,增加韵律美。在《世界最美的坟墓》中的“重复”这一用笔,不仅仅强调了坟墓的朴素,突出了作者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更主要的是引起读者的对比和联想,激荡读者情感,促使读者体会托尔斯泰的伟大。  相似文献   

14.
顾小敏 《文教资料》2006,(20):145-146
古人特别强调文章的“气”,曹五说:“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韩愈也强调:“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文章的“气”是指内容和情感相统一,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徐疾有致、抑扬顿挫的内在气势。大气的议论文或旁征博引、纵横古今,或斩钉截铁、启人深思,或汪洋恣肆、排山倒海。读这样的文章,总令你荡气回肠,仿佛有一股文气在胸臆间激荡回旋。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这是对四大文豪之气的形象概括。近几年来,高考作文转向了对思维能力和思辨素质的检测,这一能力要求呼唤每一…  相似文献   

15.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常常碰到这种现象,有的作者为了增强文章气势,突出某种感情,而在作品中不惜笔墨,大量列举同类性质的词语,造成一种多项并列的长句结构,结果往往顾此失彼,不合事理。《小说选刊》1987年第2期登载的短篇小说《旱》中,就有这样一例。现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动而辞发",也就是说,语言的表达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文章中的抒情,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同时起到增强感染力、激起读者共鸣的作用。感情充沛的文章,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更富于教育意义。作者的满怀激情来自对丰富生活的真切感受,是现实生活同自身的真情实感碰撞出的绚丽火花。特别是记叙中的抒情,更是深化主题、表达作者深刻认识或强烈感情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文章的气势是指文章信息的流态与作功动势。气势是我国文章学,一个重要范畴,其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文章写作、文章构成、文章阅读的论述中:1、文章的气势来源于作者的“气”。作者思想道德的“积”,在生活实践和做学问过程中养成的气质性情、志趣才华,特殊遭遇形成的胸臆心态以及生理年龄劳逸程度而影响的血气精力,是文章写作的原动力,造成文章的气势效应。2、有“形”之文,它的构成应有一种义脉和势态去凝聚,这便是气势。3、气势是吸引读者赏读,帮助读者理解的向导。  相似文献   

18.
曲笔法例谈     
王利 《学语文》2014,(3):39-39
“曲笔”一词在《古今汉语词典》中有三个释义:1、史官或史家编史,纪事不据事直书,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2、指徇情枉法定案;3、指写作时故意离开本题,不直书其事的笔法。作为一种文学手法,“曲笔”多指第三种释义。在文学作品这个范畴,曲笔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不直写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情感来写出自己的情感。曲笔作为一种文学手法,能增强文章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9.
《呆气》,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邹韬奋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篇思想评论。这篇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说服力很强。同时文章在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也具有一定特色。  相似文献   

20.
正《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有着极其感人的情感,是中外演讲史上文采斐然的篇章之一,这与它大量运用排比手法不无关系。该文8次运用排比,在篇幅上占了全文的二分之一。这些排比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提高了文章的表现力。一、文中几处排比句的赏析1."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