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海经》“南西北东”顺序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长期来一直认为《山海经》主要篇幅以南经为首缘于此书系南方人所作的观点提出异议,通过对古地图方位的考察和《山海经》有关内容的分析,论证了如下见解:《山经》和海外海内诸经采用南西北东顺序主要原因是我国先秦汉代地图上南下北,按图记事以上(南)为先,《山经》以《南山经》为首还与该经成于西汉中期,汉人编辑此书将“国朝”之作列为首篇有关。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最重要的典籍文献之一,记录着先秦中华民族的生存信息和文明历程。《山海经》在流传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岐变,现存版本《山海经》十八卷的《大荒四经》的排序位置错排在《海内四经》和《海内经》之间,其原排序应该依次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海内经》。恢复《山海经》十八卷的原排序,有利于我们今天深入、准确诠释、解读中华宝典《山海经》记录的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发展的珍贵信息。  相似文献   

3.
运用汉字排序字符对《山海经》篇章、段落进行统一的排序编号。《山海经》一书是由帝禹时代《五藏山经》、夏代《海外四经》、商代《大荒四经》和西周时期《海内四经》、东周时期《海内经》合辑而成。在数千年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山海经》一书内容的许多文字、段落都出现了错讹,其中尤以《海内四经》文字、段落的错讹为甚。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山海经》,长期研究《山海经》并出版有多部《山海经》专著的学者,特意撰写了《海内南经校正版》、《海内西经校正版》、《海内东经校正版》。  相似文献   

4.
《山海经》的流传与重要古本考评金荣权《山海经》历来被视为中国古代的一大奇书,全书共分“山经”与“海经”、“荒经”三大部分。“山经”主记上古山脉所在、水源所出以及各地草木、鸟兽、鳞甲、矿产的分布情况;“海经”(包括“海内经”)与“荒经”多记海内外奇人怪...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的篇目问题颇为复杂,历代著录多有不同,自清代开始,学者们为此聚讼不已。本文对古本32篇的问题、13篇和18篇的问题、《大荒经》以下逸在外的问题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6.
《山海经》地图包括《山经》地图和“海荒经”地图。《山经》地图为山川名物考察图,是调查路线图而非职方图,“海荒经”地图为“全域图”或“四裔图”、“四域图”,似有职方图性质。《山海经》地图图标出自“海荒经”图画,来于实地采风。  相似文献   

7.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但关于该书的作者、成书年代、成书过程,学界一直未取得共识。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认定今《山海经》前十三篇实为经过刘歆析理改作后的伪本,并在此基础上,对《山海经》古今本的篇目次第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之一。西汉后期,刘向和刘歆父子相继担任“秘书”之职,在校阅宫庭古藉时发现此书,大为赞尝。汉衰帝时,刘歆(为避免帝讳,改名为刘秀,不是东汉的刘秀)上表,称校“山海经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从此,山海经才有抄本流传于世。《山海经》全书有三万另八百二十五字(据郝懿行注本之说),大体上可分为三部分:  相似文献   

9.
《山海经》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现存刘向校书叙录,归纳其体例推断刘秀所说的“凡三十二篇”,是合诸本而言,而不是某一版本有三十二篇。从字数统计看,自郭璞注后,《山海经》并无太大散佚。从《山经》的结构,所反映的地理范围,描写陌生生物所用的喻体等三方面,论证《山经》是秦统一后由奉常之太祝完成的国家祀典,最后,列举了《山海经》的几个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0.
《海外经》与《大荒经》是同一内容的书,是《大荒经》的简化版,两者具有按顺序对照的可能性。通过将《大荒西经》与《海外西经》的条目逐一排列对照,可以发现《海外西经》中的“形天”与《大荒西经》的“夏耕之尸”相互对应,因而著名的形天神语原型是成汤伐夏桀的现实历史。  相似文献   

11.
《九歌》篇目之争由来已久。由于对“九”的理解不同,有去篇说、合篇说,有迎神送神曲说,有即为现存篇数说。众家各执一辞,各持一偏,或有悖事情,或失之公允,或妄意揣度,故虽有可取,但终难变通。章意在对以上所提诸说剔经拨髓、说加蠡定,以求得近切当公允。  相似文献   

12.
《大荒经》与《山海经》的关系是正确理解传本《山海经》结构的关键所在,它们实际上是源与流的关系:《大荒经》早于《山海经》,其内容是对商代某象征天圆地方原始宇宙观的神秘主义建筑之结构及其壁画内容的记录与描述.《山海经》晚于《大荒经》,内容属于东周时代颛项后裔的东西,与长期困惑史学界的"怪物"、象征天圆地方的神秘主义建筑--明堂相关;所谓的四海指明堂中那圈象征性的圜水,根本与所谓"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民族观无关;而海外也不是通常所指的远国异人,其文内就非常明确地表示其地理范畴是"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也就是说指人类生活的范围;其内容就是天文(日月、星辰、四时、太岁)的运行与"神灵"的世界(生死与情状),理解明白其"道"的只有"圣人",本义是说一种形而上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百草园     
为什么闲聊叫“谈山海经”民间将闲聊称之谓“谈山海经”。《山海经》是一本古代地理著作。分“山经”与“海经”两大部分,共3万多字,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其中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即出于此书。再如“海外西经”中说:“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以“短文两篇”为篇目的课文,如人教版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就有8篇《短文两篇》,还有“两章”、“两则”、“两首”之类的课文22篇,合计占教材总篇数的近18%。要利用好教材实现有效教学,使学生取得进步和发展,对教材中这个重要“群体”就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法和学法上进行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天下》乃《庄子》全书之最后一篇。对于《天下》是否为庄子所作,历来争论不休,而从《天下》篇所描绘的“内圣外王”之理想人格与庄子内七篇中的理想人格相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天下》乃庄子所自作。  相似文献   

16.
吕调阳《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发展了《山海经》非全经注本体例,其历史背景为清代考据之风盛行和《山海经》地理书说的长期秉持。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了“体由性定”的文学思想。按行文的内在理路,刘勰应该阐明文体创造的根本动因,即创作者的思想情性问题,但是刘氏选择用低层次的“形式训练”(摹体以定习)的办法来创造文体,并视之为“文之司南”。故此,刘勰在阐发如何解决根本问题的途径上,出现了理论漏洞,这是刘勰在面对理论困境时使用了“分身术”的缘故。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质性》诸篇对《体性》篇的理论漏洞做了修补。  相似文献   

18.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几个著名神话之一,产生于今河南省灵宝县一带。关于《夸父逐日》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一书。在《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中,有两篇互为补充的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相似文献   

19.
在一片开发祖国中西部地区声中 ,可曾想到四千多年前的《山海经》时代 ,这个中西部地区 ,就曾有过相对的繁荣。由繁荣到滞后 ,由滞后到繁荣 ,这是历史的必然。《山海经》从祖国中部说起《山海经第一·南山经》:“南山经之首 ,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 ,临于四海之上……丽麂之水出焉 ,而流注于海。”《南山经》居于《山海经》十八篇之首 ,是第一篇 ,南山经、意为南岭山脉 ,招摇之山、在今湖南郴州地区 ,今名桂山 ;此西海即今洞庭湖 ;丽麂之水 ,后称丽水 ,今称耒水。《山海经》为什么从今湖南南部地区说起 ,这显然与舜在该地区活动的传说有关…  相似文献   

20.
释“碧玉”     
一提到碧玉,那晶莹剔透、温润可人的形象就会映入眼帘。《山海经·北山经》记载: “又此三百里,日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晋朝王嘉《拾遗记·周穆王》记载: “穆王即位三十二年,巡行天下,驭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