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贵的捐赠     
今年广西考生采用记叙类文体写作的不多,成功的更为稀少,本文是难得的佳作。这篇小小说似的作文特点非常突出:第一,大中取小,截取生活横断面;小中见大.反映时代新风貌。小作者构思巧妙.他选取了生活中一个小小的捐赠事件.从儿童的内心活动出发,反映了在大灾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感人局面。因为角度小,所以分外感人。第二,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手法欲扬先抑,效果强烈。  相似文献   

2.
王乙芸 《江苏教育》2007,(22):23-24
苏教版小语教材四年级下册选人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我不是最弱小的》,选人时对文字作了改动。我在进行这课的教学活动时,有学生质疑:“妈妈为什么不把雨衣给托利亚呢?托利亚也是她的孩子呀!”我认为这个问题紧扣课文中心.可以推动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加深对课文中心句——“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的理解和顿悟。基于以上考虑.我抓住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尽管托利亚和萨沙都是妈妈的孩子,但托利亚是姐姐.萨沙是弟弟,所以妈妈把雨衣给了更弱小的孩子——萨沙。学生的思考是建立在妈妈的话——“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上进行的.托利亚和萨沙同是孩子,同是弱小的人,都需要爱护。但两个孩子也有强弱之别,所以妈妈才把雨衣给了萨沙。妈妈面对大雨,面对一件雨衣两个孩子内心所进行活动的描写被省略了。正是文中的这处空白,才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相似文献   

3.
杨菲 《教师》2012,(25):104-104
俗话说得好:“牵牛要牵牛鼻子。”语文教学中,文本的切人口就是解读文本的牛鼻子;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说它是“语言的秘妙”:而支玉恒教师说它是“最触动自己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我的理解是它是能引发学生触及作者“情动”的一道“门”.找到这个“门”,老师就可以“造势”与“顺势而导”,如何找准这道“门”?下面我就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文本切人的方法。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题眼切人法”题目是文本的眼睛,文本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就文本本身而言,说的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却可以感受到蕴含其间的深刻道理——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保护弱小者。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一篇短小而又富于哲理的散文,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唤——保护弱小者。故事定位于一个美丽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中,作者借助家庭的和睦温馨,意在告诉人们一条生活哲理,你能保护了他人,你就是强者。本文的情节非常简单,值得称  相似文献   

5.
人物篇:最熟悉的人 妈妈: 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妈妈是孩子生活中的主体.是最为亲切和熟悉的。妈妈的脸庞、妈妈的神态表情.妈妈的爱好、日常的举止、衣着等都牢记在孩子的心里。对妈妈的爱也就是孩子绘画表达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位世上最为熟悉的“模特”.在儿童的视觉艺术表现中.必定是最为真实的写照。  相似文献   

6.
《小读者》2011,(10):21-22
彭雪茹同学这篇作文的构思很是巧妙。开篇不久.一封“神秘”的来信既温暖了孩子沉重的心灵又设置了一个悬念.读者不能不猜想这一封封“神秘来信”究竟出自何人之手?是老师、友人还是其他?伴随着作文的展开。答案终于揭晓.原来信是妈妈所写.这多少有些出人意外。  相似文献   

7.
《我不是最弱小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这篇课文,一开始就描写了一家人到森林里去的情景:父亲、母亲、五年级的学生托利亚和四年级的学生萨沙,他们在林中草地上、野蔷薇旁聊天、看书,温馨和谐。师:天公不作美,突然雷声大作,下起了雨。在大雨如注时,父亲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却把雨衣又给了萨沙。我们都被这一幕深深感动了……生:老师,我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不把雨衣先给托利亚,而直接给萨沙。是不是妈妈不喜欢托利亚?生:作者是不是在写的时候前后考虑得不周密,把托利亚给忘了?生:老师,我在看课外书时看到一篇《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作者也…  相似文献   

8.
有一只可爱的小猫不见了妈妈,焦急地四处寻找,其实猫妈妈一直“躲在不远处的树下偷偷地跟着小猫呢”。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也是童话故事中描写的内容。但徐璇小朋友的心思很细腻,情感很丰富,她的作文《母爱》不但用通顺流畅的文字叙述了猫妈妈离开小猫的痛苦和不安,而且还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天下的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终究会长大的,总有一天要离开妈妈开始自己的生活,不能总生活在妈妈的保护下”。这是一种有益的启示,有利于小朋友们的成长。这篇作文的构思较独特。从生活中的真实现象触发情感活动,然后再上升到思想上的…  相似文献   

9.
妈妈再见     
孩子的话:今天星期六,妈妈要加班,叫我在家做作业。我很听话,妈妈放心,自己注意安全,妈妈再见!教师寄语:一个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场景,小孩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现了出来,很有生活情趣,很温馨,用粉印版画的形式表现,画面效果不错!专家点评:一个常见的容易被人忽视的生活小细节,被这个孩子用画笔描绘得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0.
巴金的《灯》是一篇构思美、手法美、语言美.并且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的散文。本文从教师教学角度分析.阐述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探宄背景、组织交流、研读拓展等手段深刻体味作者以“灯”为象征物。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并且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11.
梁志容 《广西教育》2008,(17):29-29
利用多媒体特性创设出来的教学情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渴望、学习兴趣,容易使其进入自主学习。下面,笔者谈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景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读的内容: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记实性的回忆散文。文章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作者通过回忆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軎.表汰了自己对玟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从小就梦想长大耍当作家。每当看见小朋友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心里就非常羡慕。妈妈鼓励我说:“你也投一篇吧!”“我行吗?”妈妈笑着点了点头,递给我一本《我爱写作文》,说:“试试看吧。这是一本很不错的刊物.里面的文章很精彩.篇篇文章都很有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4.
“妈妈,我从哪里来的?”这几乎是每个孩子都会问,而又让大多数父母感到棘手、不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 幼儿绘本《小威向前冲》是一本很适宜亲子阅读的绘本读物,自然巧妙地回应了“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篇写得很有趣的文章,小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他和“心情遥控器”——书之间的有趣故事。习作一开始以高尔基和莎士比亚的名言为引子.引出了本文的主旨:“书是我的心情遥控器”。看得出,本文小作者是一个爱书如命的小书痴,如果一般地说怎样怎样喜欢看书,文章就很容易落入泛泛而论的俗套,  相似文献   

16.
呼唤     
在一个繁花闪现的早晨 我听见不远处一个清脆的童声他喊———“妈妈” !几个行路的女人 和我一样微笑着回过头来她们都认为这声鲜嫩的呼唤与自己有关。这是青草呼唤春天的时候孩子 ,如果你的呼唤没有回答就把我眼中的灯盏取走把我心中的温暖也取走【解读】有一篇童话叫《快乐王子》 ,说的是浑身披满金片的快乐王子 ,把身上的金子都分给了饥寒交迫的穷人 ,最后牺牲了自己。然而 ,他得到了快乐。这首诗的作者也充满了如是的情怀。那个喊“妈妈”的孩子 ,也许失去了母爱 ,但是他渴望 ,他呼唤。那几个回过头的女人 ,之所以“认为这声鲜嫩的呼…  相似文献   

17.
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运算”.其教学重点是掌握并理解“凑整简算”的方法。为帮助学生理解简算的意义.林老师利用购物“付整找零”的生活经验.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六一”节前的一个星期天,小星妈妈带了126元钱.到儿童商店买了一套98元的童装.作为“六一”节礼物送给小星。小星妈妈是怎样付的钱?小星妈妈还剩多少钱?经过学生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曾听到一位妈妈诉苦:孩子上一年级.每天都要造句.老师要求不能用拼音.一定要造到四行。“这么小的孩子字都没认全.能造多长的句子呢?”家长无奈代劳。这位妈妈很犯愁:“真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折腾孩子还是折腾家长?”  相似文献   

19.
回馈     
《父母必读》2012,(9):14
《共读时光》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弦仅仅说《父母必读》是育儿好帮手还不全面,因为好多时候它设置的简单情景触动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弦,仿佛一面镜子,在关注孩子的同时也允许我们关注自己。2012年5月的《父母必读》中,好多是关于妈妈的事情,在这一期的《共读时光》里,主题是"我的妈妈不一样",其中有"一个大嗓门妈妈"就是我的一个真实写照。成为孩子妈妈的我,少了点温柔的情愫,真的会在孩子不配合的时候带上情绪,在一次又一次重  相似文献   

20.
妈妈的爱     
孩子的话:我小的时候,躺在小车里,妈妈推我出来玩。下雨了,妈妈给我打伞。 老师寄语: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小作者回忆小时候的一件小事,表现妈妈的爱。伞是美丽的彩虹伞。妈妈的表情和蔼可亲,充满爱意。整幅画构图简洁、生动。小车的表现形式正是儿童凭借记忆中对物体局部感知而组合拼贴的特点,体现了小作者思维活跃的动态散点的记忆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