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晚唐时期的韩愈,可谓是一代文豪,特别是以其深厚的散文功底和骄人的成就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中学课本人选的他的《师说》、《马说》足可以看出他说理的深透;《大学语文》入选的他的《祭十二郎文》又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他抒情的真切;而人选《大学语文》的另一篇文章矧∈中丞传后叙》更能让我们领教他那生花妙笔下人物的风彩。  相似文献   

2.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针对初、盛唐以来颓靡的文风,他提出写作古文要学习先秦两汉之文,尤其是要学《史记》。《张中丞传后叙》是韩作中深得司马迁神髓之作。本文从《张中丞传后叙》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两个方面来探究韩文对《史记》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宋小雨 《成才之路》2013,(21):71-71
《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为李翰的《张中丞传》补遗的一篇后叙,即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叙事中善于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从而使人物的性格极其鲜明突出。这篇文章采用了"叙"这种文体,将议论与叙事融为一体,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后半部分以叙事为主,在记叙张巡、许  相似文献   

4.
孙苑 《语文天地》2010,(9):11-12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佳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辎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相似文献   

5.
<正>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这时距离安史之乱已经有四十多年,唐王朝在医治安史之乱造成的创伤,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初见成效。韩愈希望改革政治,重整盛唐大一统的繁盛局面,强烈反对藩镇割据,所以他作《张中丞传后叙》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是毫不足怪的。至于他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文章开头一段作了交代"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践中,常常碰到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对一些词语的解释不甚妥贴:或与文章不符,或于情理不合,或上下文矛盾难通,或文字源渊无据,总之,牵强附会令教者为难,学者茫然。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对“巡起旋”的“旋”字注释,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例。  相似文献   

7.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的先人早就留下了这样含意深长的嘉言谚语,像号角一样吹响在我们的心头。乔叟是14世纪英国的著名诗人,也是英国人文主义作家的代表,他也曾经说过:"春天拨动每一颗温柔的心,把它们从梦中唤醒。"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就是一颗温柔的心对春天的礼赞,更是  相似文献   

8.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以其纯正浓郁的“语文味”课堂教学艺术特色而著称。前不久听她执教了《杨氏之子》一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所展现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风格,蕴藏着教者对实践“语文味”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9.
范垂新 《教学随笔》2010,(10):33-34
长歌行(其一)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炕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标题是“三棵树”。这本来是一个地名,与本文的主旨原本毫无关系.作者却用它作为文章的“导入”,也就是引子。其实引子本身并没有多少内涵,但是,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三百多字的篇幅里,先后七次说到“三棵树”,这是不是有点重复,有点哕嗦了?然而,读者却并没有这样的感觉。这是因为,这是一篇抒情散文。表现了一种隐隐约约的怅惘。这种怅惘非常深.所以才反反复复地念叨。即使这样念念叨叨。作者却仍旧说“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于是就引出了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树令我怅惘。”从这里,可以看出,念念叨叨,其实就是一种抒情。  相似文献   

11.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一棵树。这棵树与苏童那《三棵树》和茅盾的《白杨礼赞》相比,虽然同样是树,但在内涵上有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教师在网上公布了他的教案: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13.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是一篇寓理于事、叙与议有机融合的优秀散文。为了阐明“快乐永远存在于追求的过程中”这一道理,作者巧于铺垫,先追述了三个小故事:其一是“我”游西湖,备感“西湖风光,名不虚传”,而友人以为“见得多了,不足为奇”;其二是外地同学畅游京都,“一个个欣欣然、奋奋然”,而“我”却“觉得兴味索然”,“颇生打道回府之念”;  相似文献   

14.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元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相似文献   

15.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在自己最熟悉的乡土地上”打出的一口“深井”。小说透过一幅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画,热情歌颂了京东北运河沿岸劳动人民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它既是动态的风景西、风俗画,又是一曲乡村社会人情美、人性美的颂歌。选自教材的虽是节选部分,但其充满乡土气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语言,如荷花的淡淡清香,沁人心脾。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众人游大观园,宝玉嫌“破荷叶可恨”,嚷着要把池中的残荷拔去。  相似文献   

17.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败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胡曾《乌江》  相似文献   

18.
《草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篇访问记,这类课文在现行各类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课文我们该怎么教呢?请看江苏省丹阳市特级教师徐梦吟老师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9.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一直以"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风格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如陈年佳酿时间愈久愈觉得醇香,视野越开阔就越感觉到于老师的课大气、厚实。现从于老师近日到砀山师范附小执教的《"番茄太阳"》一课中采撷几个片段,感受他如何围绕语言训练这个中心展开教学,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并从中领略大师独特的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20.
从某一角度讲,语言训练在理论认识上的不断提升与操作方法上的不断完善,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得以持续深入的关键。就现实情形而言,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得到积极倡导和运用,如对话教学等,在相当程度上扭转了先前机械僵化、高耗低效的“文字游戏”方向;但是,与课程发展的实际要求相比,现状依然不容乐观,语言训练依然低效,需要在此现实上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能够站在生命发展的高度,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自觉的、积极的、有效的教学实践,包括切实避免各种形式的片面认识与操作方法上的简单模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