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著名杂剧家徐渭,诗文书画俱佳,也是对联高手。四川长宁县朝云庙的一副对联便是他的杰作之一: 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 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其上联第一、三、四、六、八个“朝”字读zhāo,早晨之意;其余读cháo,意为朝拜。下联的“长”字第一个读cháng,“长水”为水名,第三、四、六、八个也读cháng,经常之意;其余读zhǎng,  相似文献   

2.
灯影书香     
许寿裳在一篇记述鲁迅居京生活的文字里,提到西三条胡同寓所的壁上,挂有一副乔大壮所书的集骚句对联,文云:“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注]他说这是鲁迅先生“表明格外及时努力,用以自励之意”。这对联挂得很有意思,但要像鲁迅那样的人挂起来才能名副其实,如果让我辈来用,就不免僭妄了。多年前,我也动过一回心念,拟请能写好字的朋友给我写一副对联。当时选定的联语是这么说的:“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这好像是陆剑南的诗句吧?但那意境的确完全符合自己当时的生活趣味。斗室中,书刊杂乱,上下堆积。每到天黑,就埋头书堆,对着不…  相似文献   

3.
在《“对联与课文”大观园》(《语文知识》1997年4期)一文中作者夏声义先生把毛泽东同志当作名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作者,是错误的。这幅对联的作者是明初进士解缙。毛泽东同志只是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为主观主义者画像时引用了这幅对联。  相似文献   

4.
绍兴,是江南璀璨的文化明珠,而对联,则是这颗明珠上最耀眼的光芒。绍兴的一切优秀品质,可以说都浓缩在对联中。例如大禹的“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和“以四海为壑”的人定胜天的意志在钱君淘先生所撰写的楹联“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考试题精心设置了一道道对联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对联是我国民众喜闻乐见、运用广泛的一种文学形式。在我国,不但逢年过节要贴对联,就是庆功贺业,婚丧寿诞,人们也喜欢用对联这种形式来表达心志和感情,来咏物铭志。对联教育,是我国自古以来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据史料记载,元明时期,民间私塾就开始进行“对课”即“对子”教学,到了清代“,对课”在私塾更是随处可见。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这样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  相似文献   

6.
有副对联:“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它通俗易懂,既没有令人费解之处,也没有什么历史典故,似乎一目了然。可是对它的理解,各人阅历不同,体会的深浅也不同。青年时读这句话,觉得这是激励人们上进之意,  相似文献   

7.
语文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联作为一种特殊文学形式,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作用。周汝昌先生说,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升华”。对联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无法替代的优势,进行“对课”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出联“酒能成事,酒能败事”,应对“情可醉人,  相似文献   

8.
读书应重在会意,不能为语句所局限,“言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魏晋人读书,大率以己之意会书中之意,对字不甚注重,而力求身心的参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说“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不求甚解”是指读书不可执着于字句的讲解,这同现代人次“不求甚解”为肤浅草率之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祝福》一文,在描写鲁四老爷书房的布置时,说房里有未脱落的半边对联:“事理通过心气平和”。这半边对联,出自《论语·季氏》朱熹的注。他用“事理通达而心气平和,故能言”,“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两句话,对孔子的“不学《诗》无以  相似文献   

10.
1984年在香港举办“上海书展”,主办方邀请著名版画家杨可扬先生刻作藏书票,于是有了这枚著名的“鱼读月”书票。杨可扬先生以曾见过的一副对联“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为意境刻制,觉得此情此景吻合书展场景.“读月”二字的构思,寓意为“大家来读书”,可谓极富心思。  相似文献   

11.
佚名 《教师博览》2006,(5):29-29
对联,是中国“独家经营”的一种文学样式。鲁迅先生逝世后,有关方面收到很多挽联,其中一副是日本友人左藤村夫先生撰写的: 有名著,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  相似文献   

12.
先生先生     
清代有一副很有趣的对联:“书生书生问先生,先生先生”;步快步快追马快,马快马快。这是一副极其巧妙的复字联。它的意思是:有位书生,所读过的书现在重读又觉得陌生,于是去问先生,谁知先生早  相似文献   

13.
爱玲 《教师博览》2009,(4):33-33
清代有个叫缪垠的人.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自觉无颜见自己的贤妻.便撰写了一副对联自我解嘲。联曰:“妻子望他龙虎日;功名于我马牛风。”“龙虎日”.指登“龙虎榜”之日.或谓金榜题名之日。“马牛风”.取俗语“风马牛不相及”之意.歇后语指“不相及”。“龙虎日”对“马牛风”。属对工巧.妙不可言。这副自嘲联,自责自慰.颇具潇洒气、幽默感。  相似文献   

14.
1905年9月4日,复旦公学开学。复旦公学是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本意是“恢复传承震旦公学”之意,后取《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复旦”二字之意,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趣话对联     
对联俗称对子,又称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装饰着千姿百态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古时候的私塾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课”。即学对联。如“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长空”等等。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一次寿镜吾老先生出题“独角兽”,同学中有的对  相似文献   

16.
释“落索”     
《颜氏家训·治家》引谚语云:“落索阿姑餐。”因谚文简晦,其“落索”一词甚为费解。旧说有二,似皆未允:卢文弨曰:“落索,当时语,大约冷落萧索之意。”郝懿行云:“落索盖绵联不断之意。”(《尔雅·释诂》“貉缩”条下疏文)王利器先生认为“家训此文,并无绵联不断之意。把‘落索’一谚放在全文中去理解,仍以卢说为长。”(见《颜氏家训集解》)  相似文献   

17.
“对非小道;联乃大观。”对联是我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素以典雅精粹著称,但也有将俗话俚语入联的妙品,略举数例。近代学者胡适先生提倡白话文,爱写俗语对联,其家乡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流传着他写的联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遇饭即饭遇茶即  相似文献   

18.
对联,这种汉民族语言独有的文学形式,有相当严谨的格律标准,对对联当然要按其格律严格要求和衡量,但也不能绝对化,绝对化了,许多情况下就泥而不通了。胡景林先生曾提供一个难对的上联,说是至今无人对上,其联是: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此联的确别致,用了析合(“森森”析为“六木”,“六木”合成“森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中出现了半副对联,颇耐人寻味。他是这样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据查,原句出自朱熹的《四书集注》。朱在《论语》中《季氏篇》“陈  相似文献   

20.
语文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联作为一种特殊文学形式,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作用。周汝昌先生说,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升华”。对联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无法替代的优势,进行“对课”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出联“酒能成事,酒能败事”,应对“情可醉人,情可伤人”,“烟可提神,烟可伤神”、“书可医人,书可害人”、“水可载舟,水可覆舟”,这可以说得上是哲理思考后的“精粹”;再如出联“修业勤为贵”,体育爱好者对“锻炼恒是金”、文静的学生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