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词作风格多样,不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都蕴藉深厚。苏轼词蕴藉美的形成除了与文本本身的凝练、留白,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读者的阅读接受创造,社会时代的影响有关,还得益于苏轼"本身原具有的一种双重之性格"。苏轼词运用比兴寄托和典故,借用古史、书、文、人,实现对一切人、事、物、情的关照。含蓄蕴藉使苏轼之情得以曲折变化地传达,摆脱世俗,实现雅化。  相似文献   

2.
作为以豪放词风见长的苏轼,其爱情词写得空灵蕴藉,婉转清丽。这种审美风格与花间词的婉媚以及柳永柔靡词风迥异。这与当时时代审美思潮的转变有关,更主要的是源于词人主观上对高风绝尘的雅化追求。  相似文献   

3.
中秋读月     
叶朗村 《新作文》2013,(Z2):82-83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月,背负着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中秋月,牵动着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扉。中秋赏月,是人与月的一场对话,是人与月的一次心灵解读。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玉露生凉,银蟾光满,在这个象征着团圆的夜晚,花好,月圆,人团圆成了焦点。然而,月有阴晴圆缺,又怎么会总是完美无瑕?人有悲欢离合,又岂能永远相随  相似文献   

4.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平各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吧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的风清,如此良夜何?”  相似文献   

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相似文献   

6.
提起苏轼的中秋诗词,大家最易记起的是那首向来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  相似文献   

7.
苏轼笔下的月意象千姿百态,含义丰富。中秋月是他一生情感历程的见证,或象征团圆、再生,或寄托思念和自我身世,伴他从"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情壮志的青年词人到"心似已灰之木"的垂垂老者,其思想的转变从他的几首中秋词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阳关曲·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相似文献   

9.
《辅导员》2011,(13):26-26
【闲言碎语】很多人只知道苏东坡作为文坛巨匠的一面.而不知道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作为兄长.苏东坡非常关心弟弟子由.但从物质上.他反过来常常受到子由的照顾。他们的很多优秀诗文.都是在一唱一和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历代词人和诗人在写中秋词或怀乡诗时都无不是怀着浓浓的乡愁.苏轼这里的几首中秋词写作背景不尽相同,但,都无不是怀着乡愁在寻找他的精神家园和栖居之所.  相似文献   

11.
(课前准备:播放背景音乐,王菲演唱的苏轼作品《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  相似文献   

12.
余俊 《现代语文》2005,(12):25-25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相似文献   

13.
引导学生赏读苏轼的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让学生对苏轼的生平及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并深入理解苏轼对亡妻的真爱和思念,认识悼亡文学,从而更加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14.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相似文献   

15.
16.
王建(约766—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等职,晚年为陕州司马。擅长乐府诗,对元稹、白居易写作新乐府起过先导作用。其诗用词洗炼,旨意显露,描写具体。  相似文献   

17.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草原》(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是情景交融的佳作,读来很有蕴藉含蓄、寻绎难尽之感。尤其是一些难句需要我们涵泳其中,反复体味,才能悟解真谛。  相似文献   

18.
读《高堂在上》,平淡质朴的文字里流泻了对于老母亲刻骨铭心的爱,读来撼人心扉。作者对于老母的拳拳挚爱及难报三春晖的感伤咏叹,作者对于无私母爱的讴歌,浓烈而深沉。作者把这种浓重的情感加以沉淀、浓缩、力避浮华渲染,用散淡而稳静的文笔娓娓道来:文字因平淡质朴愈是深切感人,主题因迂曲蕴藉而愈见厚重深刻。文章惟造平淡难;淡中见深、淡中见情、淡中见巧,更是文章难以企及的境界。《高堂在上》恰是以淡制静而隽永耐读。  相似文献   

19.
李秀娥 《现代语文》2007,(4):117-117
《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之夜所作的一首浪漫主义咏月词。作时为密州太守,政治处境的失意和与其弟苏辙的别离,使作中秋对月,顿生伤感之情,但生性豪放,胸襟豁达的词人并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由问月到赏月,从天上到人间,流露出了作超然达观的思想,抒发了对人生无限的热爱。[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苏轼的四首中秋词的解读 ,发现苏轼被迫走出“美好”的现实生活后 ,经过炼狱般的苦难 ,怀着执着的挥散不去的浓浓的乡愁 ,最终找到了自己和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