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古代诗歌中,对景物作“变形”的描写,对人事予以“幻化”的处理,将情感加以“反常”的表现,曾被诗论家称之为“情悖于理”。但是,“情悖于理”是有前提的,它只能是指悖于生活感性层面的物理、事理和情理,而决不能有悖于“诗理”,违背诗人感知事物的逻辑和情感发展的逻辑。诗歌中决不能排斥“理”,也不能乏“理”。“情必依乎理”,诗歌中的“情”必须以“理”为准则,受“理”的规范。  相似文献   

2.
朱熹之学与戴震之学最大的分歧在于对“理”的哲学阐释上。朱熹将“理”绝对化从而产生“理”的本体哲学,戴震将“理”纳入生活则形成了“理”的伦理哲学。戴震在对善、义、理、道等作阐释时态度谨慎,并无意指责程朱。  相似文献   

3.
“理”本是先秦两汉思想世界中的基本语词,唐代中后期儒者对于“理”的再次聚焦,在延续先秦两汉以政治生活为核心问题域之旧传统的同时,亦强化了“理”统合、会通的思想功能。“以理言道”的认知新风与“道”之虚化及“理”成为思想方式的核心范畴,乃是此时期颇易体察的文本现象。“言意之辨”在此风习形成的过程中,既是作为助缘的方法,也因之被再度问题化。唐代中后期的知识世界呈现出以“理”论文的明确倾向,作为人生态度及理念的“理”与一般的“理”成为文本书写与诗文观念的重要内容,而“陈言之务去”及“与造化争衡”的共识化则是“理”范畴化对于唐代中后期文学影响的另一明证。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对话的过程,数学课堂围绕教学问题进行的对话,教师理答是师生对话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关注教师理答的现状,了解教师理答行为中的误区,反思教师理答中不恰当的“滥用表扬、不表扬、无反馈”的评价行为;“不敢否定批评”的回避行为;“不维持学生回答机会”的消极行为等.进行成因分析,探索积极有效的理答策略,追求智慧、机智的理答艺术,指导教师日常课堂教学实践,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情悟道守理衷情--《红楼梦》主旨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情悟道,守理衷情”原出自甲戌本《胭脂斋重评石头记》第五回警幻仙姑之口。《红楼梦》的主旨乃“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作者旨在借石头“历经离合悲欢”的情感历程,展示“炎凉世态”,表达自己“无才补天”(即不得其位)却又不甘寂寞的“志于道”者的伟大情怀,这就是“以情悟道”;“守理衷情”则是作家对自己所悟之道的直接阐释。“守理衷情”,以理范情,以情维理;理在情中,情在理中,乃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守理衷情”是对经历了宋明两代重理与重情两种极端的冲击之后的孔子儒学所做的智慧的调和。  相似文献   

6.
“述经”和“叙理”是刘勰论体观的两个重要方面。“述经”不能离开“叙理”单独存在;“叙理”立论须依据包括“述经”在内的各种学说。另外,观点新颖、论证周密的论文能够得到刘勰的高度评价。嵇康《声无哀乐论》不依傍儒家学说立论,说理缜密,富有创见性,因此颇受刘勰好评。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我们常常守着“金山”“银山”,还唉叹无“情”可抒,无“理”可析,无“事”可叙呢?主要原因是没有紧紧捕捉住“点燃”写作激情的“引线”。  相似文献   

8.
"三理"教育问题归因及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揭示“三理”教育提出的依据及内涵,分析“三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归因,提出了开展“三理”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两次执教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雷雨》的数学设计,由于前后的理念不同,设计的教学环节也不同。后一次教学关注“字理”与“形象”相结合,较前一次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抽象识字,“形象化呈现”,符合全脑潜能开发原理;科学识字,“重字理导学”,遵循学生认知建构规律;培育情趣,“形象”与“字理”双翅让生活识字大增效。  相似文献   

10.
“情理合一”,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情感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传统语文情感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情理合一这种独特的情感范型,来自中华民族聚族而居,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生存方式。古人认为,无“理”之情是“矫情”,无情之“理”是“伪理”,“理,情之至语也”。“情理合一”的情感形式,构成我国特有的道德情感的价值内涵,它是语文课进行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美与理念     
中国的宋明理学,喜欢讲“理”。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子语类》)这是说,天地万物,都有其“理”。“理”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根本原则。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他们所说的“理念”,就有点相似于宋明理学的“理”。“理念”也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在“未有天地之先”,就作为现实世界的“原型”或本原,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现实世界都是从理念世界产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语言现象,改变一下语言顺序就会大异其趣,语言效果会大不一样。如“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前者言其为“败将”,后者言其为“勇将”;“理不可恕但情有可原”与“情有可原但理不可恕”,前者结论是可以原谅,后者结论是不可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社会转型时期日常生活的“重情”和公共生活的“重理”的伦理冲突着手,分析了这对伦理矛盾冲突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表现,最后提出调适冲突的原则方法,以适应社会转型时期对人的进一步社会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生物医学工程是“理医工”结合背景下具有典型理医工交叉融合特色的新兴专业。为了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相契合,适应社会人才需求,通过分析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理医工”结合的必要性以及目前“理医工”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结合“理医融通、教研并重、服务医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理医工”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从而为教育出高素质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适应职业教育特点,在装备教学中可发挥优势。从教学环节结合不足、教学条件整合不足、教学资源融合不足、教学能力存在短板四个方面分析当前装备课“理实一体”模式的不足,提出优化“理实一体”课程教学设计、改善“理实一体”教学条件、建设“理实一体”教学资源、打造高水平教员队伍等改进措施,深化“理实一体”教学改革,凸显了学员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对提升士官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牡丹亭》借助爱情故事所表达的是情对理的挑战,理想对现实的反抗。但是作者在抒发“情”的同时却摆脱不了“理”的束缚,“隋”与“理”的冲突贯穿始终。文章结合汤显祖“至情”观的创作理论,着重分析《牡丹亭》在情理冲突下所映射的无奈的社会现实,以及作品中体现的“理”对“情”的规范。  相似文献   

17.
信息港     
贴近!修武县学生轻松接受“三理”教育●王明军为了使“三理”(伦理、心理、生理)教育深入人心,近期,修武县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图片、标语以及传单等,大力宣传“三理”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内容,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同时,该县将“三理”教育纳入常规教学,融汇渗透到中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常识、心理健康、生理卫生等课程之中,坚持做到教师讲课有计划、有教案,学生学习有笔记、有作业。各学校还积极开辟“三理”教育第二课堂,开设“三理”知识讲座,举办生理、心理等咨询活动,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与接受能力,通…  相似文献   

18.
让生活本身成为艺术品,是要使德育由“问理”的德育走向“问心”的德育,使道德实践变成生活美学,使人在德育中创造和发现“自我”,将“自我”塑造成“伦理——诗”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孟丽 《考试周刊》2010,(55):245-245
本文通过对“情”与“理”作用和运用途径的分析,旨在提高班主任对“情”与“理”的重视,为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提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理念”这个词,是“理”与“念”的组合。对于任何一条理念的领悟和把握,既要从“理”的角度,对其所包含的理论观点进行理解、体认;同时又要“念念于心”,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并自觉地转变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基于此,笔者试就《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四条新理念的内蕴逐一进行解析。一、道德教育观《课标》指出: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新观点旨在阐明生活与道德的内在联系,核心是强调道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道德教育为什么要回归儿童的生活呢?回答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