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生电脑》2010,(9):12-12
绿茵场.足球赛.世界杯。多少球迷为之倾倒。它们或狂歌.或劲舞。或大喜大悲,或声震云天。我喜欢足球.却不是这种状态。足球一我的老师,你教给我书本外的语文.如此“雅”事“柔”语.当然得“轻轻地告诉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去外地开会或讲学.往往有人称我或向别人介绍我为“教育家”.有时还在前面加上“著名”二字。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撰文说“我不是教育家”。极可能让人产生误解——善意的误解.会认为我“谦虚”:不那么善意的误解.会说我“矫情”甚至“虚伪”。  相似文献   

3.
马勇光 《中学理科》2008,(4):108-109
“人文”的英文书写为humanity,即人性、教养之意.西方的解释为: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情.汉语中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泛指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尽管东西方文化关于“人文”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共同点是:都把人作为关注的中心.人生天地间,最重要的精神是“人文精神”,最珍贵的关怀是“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师道》2012,(4):59-59
1.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一句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这是一句古谚.大意是说,要在一年开始时多做工作.为实现全年的奋斗目标打好基础。“计”,计划、规划,误为“季度”“季节”的“季”或“边际”“国际”的“际”.都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5.
蟋蟀.亦称作“促织”“趋织”“蛩”“吟蛩”“秋蛩”等.俗名为“蛐蛐儿”。蟋蟀鸣声多样:或高亢,或低沉;或激烈,或舒缓;或愉悦,或凄凉……不一而足。蟋蟀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已入诗,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如《诗经·唐风》中的《蟋蟀》诗有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诗经·豳风》中的《七月》诗有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相似文献   

6.
郭灿金 《小读者》2010,(10):49-49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一些国家,几乎家家都有电话(telephone)。无论是在卧室(bedroom)、会客室(sitting room)、厨房(kitchen)、洗手间(rest room)、书房(study),人们都可以用分机通话。另外,公用电话也随处可见。因此,在西方有这样一个说法:“让你的指头代你走路”。由此可见,电话已成为人们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如果你想用英语与人电话联系,就要学一些基本的电话用语:1打电话问对方某人是否在时,常用“Hello!May I speak to...?”(喂!我可以同……通话吗?)2问对方是谁时,不说“What's your name?”或“Who are you?”,而是说“Who's speaking?”或“Who's that?”。回答或自我介绍时,不说“My name is....”或“I'm....”,而应说“This is....”或“It is...here.”。电话中this用于指自己,that指对方。  相似文献   

8.
1,“光滑表面”隐含:摩擦力为零.2.“很轻的物体”隐含:重力忽略不计.3.“小车在水平面上静止或匀速运动”隐含:小车受平衡力作用,小车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4.“通讯卫星”隐含:相对于地球静止.5.“同种材料“隐含:密度相同.6.“浸在”隐含;物体的体积大于排开液体的体积;“浸没隐含;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体积.7.“漂浮或悬浮隐含;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上浮或下沉”隐含。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或小于它受到的重力.8.“光屏上成徽’隐含:实像9.“冰水混合物”隐含:温度为0℃.常见隐…  相似文献   

9.
若p、q表示命题,把“p或q”、“p且q”、“非p”形式的命题分别简称为“或”命题、“且”命题、“非”命题.要正确理解“或”、“且”、“非”的含义,只有掌握这三种复合命题的判定与构造.下面就此谈谈看法,仅供参考.1含有“或”、“且”、“非”命题的判定 含有“或”、“且”、“非”词语的命题并非都是复合命题.如: (1)实数的平方是正数或零. (2)若X>1或X<-1,则X>0. (3)X2-X-6的解是X>-2且X<3.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等四边形. (5)非本实数的零次幂等于1. (…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必须随时在课堂上察言观色.掌握动向.关注教学生成.教学的过程应成为师生互相“抛接球”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这只“球”,或回应,或反击,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课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提炼升华乃至发人深思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激起学生对下一堂课的强烈渴望.好的结尾或“高潮迭起”.或“画龙点睛”,或“前后呼应”.或“又入佳境”,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或学习活动,成为连接课内与课外或者连接前后两节课的纽带.课的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应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虑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出与之适应的课堂结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逻辑联结词是指“且、或、非”,且和日常用语中的“并且”“及”“和”“同时”“公共”相当;同时对于命题PAq的真假判定,是只有当两个命题都为真时才为真命题;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有两种用法,其一是“不可兼”的,其二是“可兼”的.逻辑联结词“或”是“可兼”的“或”.“非”实质上是对命题加以否定,得到一个新的命题.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看了这个标题可能会问:向人致歉时说“Sorry.”和“Excuse me.” 不是一样吗? 其实,“Excuse me.”与“Sorry.”的用法确有区别。 “Excuse me.”通常用在说或做可能令人不悦的事情之前,而“Sorry.” 则在说或做这种事情之后使用,表示歉意。  相似文献   

14.
“瘟”的本义是“瘟疫”“瘟病”.指人或动物所患的急性流行性传染病。人或动物得了瘟病,自然会精神委靡,缺乏生气。因此.“瘟”又有“神情呆滞.毫无生气”的意思,“不瘟”即是对这种消极状态的否定,所以在传统戏曲评论中.常用“不瘟不火”来赞扬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对角色的把握恰如其分。一段时间以来,“不瘟不火”的字形发生了变化.并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相似文献   

15.
冯渊 《语文学习》2010,(9):70-72
“图文转换”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寻绎某些隐含信息,对图表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图文转换”题.实际上还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和“压缩语段”等多个考点内容。表格与文字的转换出现时间较早.  相似文献   

16.
怎样用括号?     
在数学中,经常见到括号.若对括号的认识不到位,会使解题过程变得复杂,甚至出错.下面就几种常见的类型!.谈谈括号的用法及技巧.1.列代数式(1)表示“和”或“差”与其它数或式之间的数量关系时,“和”或“差”要用括号括起来;(2)若式子是“和”或“差”的形式,且后面需要带单位名称时,要把整个式子用括号括起  相似文献   

17.
“Therebe...”句式和have/has都有“有”的含义,在用法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现归纳如下。(一)“Therebe...”句式表示“某处或某时存在/有某人或某物”,它强调的是一种客观存在。其结构是“Thereis/are+主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例如:1.Thereisabirdinthetree.2.Thereisgoingtobeaheavyrainthisafternoon.注1:“Therebe...”句式其实是一种倒装句,句子的主语在“Therebe”之后。be动词用is还是用are,这取决于主语是单数形式还是复数形式。如果主语是可数名词单数形式或不可数名词,be动词…  相似文献   

18.
自从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节目播出以来.一些聪明的朋友便把电视节目的评选方法引入作文之中.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写“最受欢迎的老师评选”“班级十大优秀生评选”“心中最美的人评选”等此类的作文.这种写法的优点是.能突出人物的优缺点.材料客观真实.文笔或轻松幽默或蕴情感人。本文的创新就是.选取“超级奸臣”来评选.联系现实生活,新编故事.亦古亦今.角度新鲜.让人深思。  相似文献   

19.
斗鸡     
不服“上脚”单挑! “上脚”是准备战斗的必要动作。斗鸡规则:选择耐力持久的腿来移动.另一条腿弯曲至身前自然位置.用一只或两只手牢牢抓住小腿或脚踝.并使之固定。游戏时用膝盖狠狠地撞击对方.任何一方松手或“举白旗”算输。  相似文献   

20.
《离骚》是用“楚语”书写的,其语法的独特性体现在六个方面:一、主语有着几种特殊的位置:1.中置;2.置于形容词或动词后:3.后置;4.置于次句而兼统首句。二、“之”字作连词“而”字用,后带形容词作补语。三、“其”字作连词“而”字用,多表因果关系。四、动词置于主语前。五、形容词置于句首。六、修饰词后置。它们或使文势矫健,或使修饰对象得到强调,或使描绘对象更显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