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消费社会下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特点 消费社会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形式在不断的涌现,消费者消费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满足生活需要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消费社会下播音主持语言传播有着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2.
消费文化代表了一种全球化的新趋势,消费文化在我国的文化领域有着突出的表现.可以说,在消费、传媒、文化融为一体的今天,传媒文化引导着社会时尚创造了更多的意义空间.人们遨游在广播电视传媒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中,不再满足于消费物的使用价值,而是转向符号和意义的消费,通过消费达到文化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影像设备普及、互联网发展、城镇化、传统文化保护、消费主义盛行等因素互相激荡,催生出形态各异和数量巨大的村落影像。影像构建的乡村景观看似个性鲜明、内容丰富,实际上没有消除刻板印象。碎片化的景观不仅聚合为乡村社会图景,也折射出记录者的愿景和消费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心境。不同的村落影像在本质上都是城市人的想象,在影像记录时对现实有遮蔽,同时也通过遮蔽而实现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4.
袁志丽 《传媒》2016,(12):64-6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播技术的提高,消费文化也在我国各个领域得到普及和深化.人们的消费能力提高,使消费行为不再局限于自身生活的需求,非生产性消费欲望也亟待满足.在注重符号的占有及操控的消费环境中,许多文化产品不再具有精英属性,开始成为“消费型”的大众文化.中国的喜剧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也表现出了相应的消费文化特征.在消费型经济驱动下,电影市场急剧扩张,电影产业也趋于开放和多元.面对中国电影整体上升的新趋势,消费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产品,如何满足市场的商业诉求和观众的心理诉求,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发挥文化产品的艺术魅力成为国产喜剧电影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2013年度中国电影市场作为考察对象,研究本年度中国观众对于好莱坞传统大片爆发集中审美疲劳和国产中等成本影片异军突起的原因。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是市场因素在电影工业中的大获全胜,其制造出的影像世界折射出的社会症候和文化困境清晰可见。当消费成为电影世界的伦理,电影在艺术和文化上的意义应被深思。  相似文献   

6.
视觉文化在现代传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温·托夫勒曾在《第三次浪潮》中写到:人类社会正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而后两种文盲是工业化社会,尤其是后工业化社会不断制造产生的。这原本只是托夫勒的一种预测而已,可今天,这种预测似乎已成为了现实的一部分。影像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80年代下的蛋”们对影像的敏感程度要大大超过他们的前辈,他们花更多的时间来看电视、看电影、看漫画、看广告,而不是看书。诚然,读书时间的大大减少已经明显降低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不断发展的影像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年轻人可以把‘影响消费’的经验转…  相似文献   

7.
在手机摄影与网络分享融合的时代,大众日常摄影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大众摄影从仪式化转向日常化,从私人使用转向媒介化的公开分享与社交,改变了"什么是可以拍摄/展示的"的社会惯习.数字时代的大众日常摄影确立了一种普通、平庸的影像文化范式,以自我表征的方式参与媒体公共文化,这是对大众日常经验价值与意义的重新发现与确认.然而,当大众日常摄影与分享越来越无处不在,占据优先性、本体性位置,其就演变成一种干扰、侵占、殖民现实生活的权力和力量.大众日常摄影导致了"后台的前台化"及现实—影像关系的倒置,对现实生活带来隐私、监视、羞辱等潜在困扰与风险,促使人们对现实的世界与社交产生疏离、冷漠与厌倦感.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时代以批量生产复制的图像内容宣告一个新的视觉文明的到来,我们正从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过渡.现代社会日益被图像和符号所包围,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以影像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媒介加速了这种效果的释放.电视不仅担负着视觉文化的传播者角色,也是建构者和缔造者.视觉影像塑造了一个媒介主导的现实和电视构筑的文化,图像传播表征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图像成为建构和理解当下社会文化状态的必然手段,成为构成文化中群体的主导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消费社会中,物质极大丰富,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使用需求,产品被赋予了独特的符号意义。本文研究了宣纸作为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产品,如何建构并排除其消费符号意义。希望通过本研究对文化企业对消费符号意义的建构提出一定的建议,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时下,消费文化语境和读图的影像化碎片日趋彰显,眼球经济带来的感官刺激充斥着社会各个领域,社会文化语境的巨大转型,促使电视剧的创作逐渐走向以市场为主导的路线。本文旨在探讨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如何在此语境中实现自身的成功突围,如何赋予作品历史深度、现实精神和人文情怀等特点,从而实现其艺术性、思想性和商业性的统一,提升主旋律电视剧创作的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最近几年国内院线电影中同性恋的形象的再现进行探究,结合鲍德里亚对于消费文化的相关论述。从影像消费的"看"与"被看",同性恋视觉形象建构的"去蔽"与"遮蔽",同性恋符号消费的审美价值,三个角度进行阐述。笔者发现,虽然院线中可以出现同性恋的形象,然而同性恋群体只能穿上特殊的外衣(符号化)在影片中寻求话语表达,当欢呼"符号性灭绝"已经不再的同时,他们已经深深的禁锢在消费社会的符号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电台英语新闻内容新、取材广,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反映世界最新动态,而且载有具体而现实的知识和文化.听懂英语新闻广播是我们了解世界动态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3,(9):22-25
新媒体环境为我们创造无处不在的影像传播空间,公共场所的影像将商品广告、时事新闻、社会焦点、公共精神和城市发展形象地结合在一起,旨在建立起人群互动、场地互动,是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颇为有效的平台。城市消费的刺激促使影像装置走向街头,这类影像装置出现在公共场所,在商业价值背后的文化功能和更广泛的社会学意义越来越凸显,促成了新型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社会消费主义特征 从古典经济学来看,消费是生产的附庸,生产决定了消费;而在现代主义者看来,消费不再是一种物质行为.  相似文献   

15.
朱筠丽 《报刊之友》2010,(11):147-148
消费是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经济现象之一。进入消费社会之后,消费已经跨越了经济领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甚至是文化现象。在现代广告的推波助澜下,商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从实用层面、物质层面转入了主观层面,消费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消耗,而是符号的占有和意义的消费。现代传媒对消费主义的传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消费主义的实质却隐藏着话语权力的垄断,会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系列不利因素,应当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16.
视觉文化语境中,电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少儿成长的"元叙事"。电视中的身体影像更以直观的"镜中之我"的方式成为儿童、青少年早期教育和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当前,受到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驱使,电视身体影像出现了某些异化的现象,将成人世界的秘密和欲望标准公之于众,直接影响到了少儿的成长,缩短了他们的童年。电视身体影像的文化意蕴和美学品格如何,业已关系到人的培养,关系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能否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绿色的收视空间,创造健康的身体影像,还孩子们童年一个清澈的视野,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且值得所有电视工作者一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曾鼐 《中国传媒科技》2012,(20):241-242
地铁作为人类工业和后工业的杰出代表作,变革了我们的生活方式.2011年北京地铁拥有14条线路,已形成超过330公里的运营路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的增加,地铁产业发展迅猛,尤以地铁媒介为代表.随着地铁移动电视的正式投入使用,报刊亭商业销售的引入,文化墙的修建等,地铁不再单单是一种便捷交通工具的代表,它正一步步彰显着自己独有的文化个性.地铁媒介也开始彰显消费文化的特点,成为中国社会消费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漫谈"粉丝"现象及其文化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中国出现的各种"粉丝"现象可以说成为了一幅值得人们观看的文化风景,无论你是否喜欢,它已经扎根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当中了.对于这种文化现象,唾骂和追捧都是不正确的;审视它,观察它,掌握它的发展动态,才能更好地引导它成为社会文化的进步力量.本文从"粉丝"症侯和"粉丝"文化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展开论述,提出了"粉丝"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特有现象,我们应该以一种平衡的心态来看待它.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RDD抽样方法在北京、成都、广州三个城市采集了849份调查问卷,从城市居民影像消费渠道覆盖率、影像消费的人口特征、影像消费类型、互联网影像消费的网站来源四个方面考察了中国都市影像消费生态.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一是城市居民的影像消费渠道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这种趋势由于媒介形式和影像形式的不断丰富而得以加强;二是在影像消费渠道上,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呈现衰落趋势,代之以互联网作为代表的新媒体形式兴起;三是所考察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影院受众结构特征与电视有明显差异;四是优酷土豆网、酷6网在影像消费的接触网站中占据龙头地位;五是社交网络和微博兴起为影像消费提供新的展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消费呈现"井喷式"增长的时代,消费者在追求质量的同时,文化消费也呈现"奔跑式"上升趋势。然而,公众在追求"享乐型"的文化消费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浅薄化的思想、媚俗文化、消费符号化等。因此,作为消费主体的公众,思考其自身的自主力问题就具有了存在意义。何为公众自主力,公众自主力的提升对文化消费社会有何现实价值,公众又将如何提升自身的自主力等问题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