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经·系辞上传》有一段话:“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地(创造万物)都是用平易、简单显示它们的智慧和才能的。平易就容易知道,简单就容易遵从。容易知道就会有所亲近、依附;容易遵从就会产生功效。有所亲近就可以长久传下去,有功效就可以扩大作用。能长久传下去就成为贤人的道德,能扩大作用就成为贤人的事业。从这段话中,我们是否可以悟出这样的道理:智者易简,愚者繁难;智者有功,愚者无效;易简有…  相似文献   

2.
宋代教育家陆九渊论学有一句话叫:易简功夫,可久可大。其意思是读书做学问要从小处入手,注意点滴积累,学问会越做越大。所谓“涓涓不息,终成江河”。其实,陆九渊是遵循了《易经》的路数。《易?系辞》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这几句话的大体意思是:“乾道以平易显示其智慧,坤道以简约展现其功能;平易容易使人明白,简约容易使人顺从;易知的东西容易使人亲近,易做的事容易使人成功;使人亲近的则可以相处久远,容易成功的(事业)可以逐渐做大。可以长久是体现贤人的道德,逐渐做大则是贤人的事业。”这几句话逻辑严密,层层推进,用来指导我们的语文学习正合适。  相似文献   

3.
曹建芬 《辅导员》2014,(15):78-79
<正>"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传》"要充分相信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教育可以这样简简单单地来做,但学生能够学得无限精彩!"——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中学"八字经验"  相似文献   

4.
正"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传》"要充分相信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教育可以这样简简单单地来做,但学生能够学得无限精彩!"——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中学"八字经验"  相似文献   

5.
吴琰 《考试周刊》2012,(23):39-40
“易简”出自《易》之《系辞传》第一章:“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意为“乾卦以容易的方式来主导,坤卦以简单的方式来动作”,“容易就易于让人了解,简单就易于让人跟随”,“光靠容易与简单,就可以使人领悟天下万物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周易》“易简”原则与科技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易简”原则及其本质《周易·系辞》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其说自然万物之造化运转是简单易知的,自然而为的,不假人力之构造;认为“易简”不但是自然界万物变化的基本规则,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原则。人类对客观事物按简单的方式进行思索创造的方法论原则,就称为“易简”原则。自然界到底是怎样的,简单还是复杂?这是人类长期思考的问题。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纷经变化,气象万千,确乎是复杂难知的,那么这复杂的世界有没有简要的枢机之纽可以为人类所掌握,人类一旦掌握,就可以此来把握世界,把握自…  相似文献   

7.
教学贵在导,摒弃灌。而引导之语,关键在于施教者善“问”。提问得当,学生思维生动;反之.则思维混乱或停留在浅层次上。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疑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如果问得巧,学生会思如火花进发,思如泉水喷涌。思如春草萌生。一位教育家曾说:“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长善与救失     
长善与救失天水市北道区委党校胡掌义《礼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即“长善救失”。然...  相似文献   

9.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知止,即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亲民”就是使天卞的人革旧更新,“亲”即“新”;“止于至善”就是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语文教学亦有其当止之境,这当止之境就是语文教学的“本”。  相似文献   

10.
古人很重视对孩子的“言教”,并且“言教”时非常注重运用生动形象、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决不是简单地讲大道理。比喻。这种方法就是把抽象的道理寓于孩子能够理解的比喻中。《胡笳十八拍》的作者蔡文姬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蔡邕为了教育女儿懂得修养人品的重要性,就用“修面”来比喻“思善”。他说:“面一日不修,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对比。两峰对峙,双水分流,让孩子从对比中能更明显地判断是非,分清美丑。韩…  相似文献   

11.
明朝有位叫张岱的人,在注《论语》“石门章”的时候,曾把人分为三种:愚人、贤人、圣人。他说:懵懵懂懂,没有认识到一定的事难以做就去做,是愚人;精明洞察,知道一定的事难以做到就罢手不做,是贤人;大智大愚,知道一定的事难以做到而毅然去做,是圣人。这里,张岱所说的愚人暂且置之不谈,而他所说的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贤人”,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只会提一些简单的、层次较低的问题,有的学生对某种现象产生疑问,却不能准确、清楚地将自己的问题表达出来。“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循循善诱,让学生在无疑中发掘可疑之处,并向纵深发展,养成多思多问的习惯。在学习中提倡争辩,学生有权对教学内容质疑,对已有的结论质疑;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利用各种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词的兴衰尽管有其复杂的原因,但其中起着决定性的则是其与民间所保持的距离。关于这一点,学者向无论及。通过对词流变的具体考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词之所兴,源自于对民间的亲近;词之极盛,取于对民间保持的一种不即不离的距离;词之所衰,则由其对民间的渐趋背离所致。一句话,对民间的亲近或背离,正是决定词之兴衰的关键,而这也正是文学兴衰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那么,如何做善问的“智者”,使提问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谈一点体会和看法。1、既要全面又要有针对性。提问不能固定在几个人身上,局限于几个“爱徒”,几个尖子,几个问答较准确的学生。应面向全体学生,活跃整个课堂。另外,还应注意针对性,不能把较难、深的问题卡在基础较差的几个学头上,挫伤其积极性,应提问基础较好的问答,以带动中差生。较容易的问题应放给平时回答不太理想的学生,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强化他们的参与意…  相似文献   

15.
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所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智力与能力,性格特点有差异,学习的效果就会有差异。在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教学条件下,有的学生反应敏捷,学习速度快,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学习速度慢;有的学生易于通过听觉进行学习,有的学生易于通过视觉进行学习,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默寡言。这就需要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时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6.
学问、学问,有学有问,要有学问,就应勤学善问。一位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就可以看出他的素质和水平;一位主持人的随机提问,就可以看出他是否有学问;而科学家的提问,则往往是发明创新的前导。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不往天上飞?如果一个人用光速向前飞行,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呢?这些问题正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之滥觞。可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一次发明创造也都始于问题的发现。正如陶行知所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功,只在每事问。”孩子进幼儿园阶段,他…  相似文献   

17.
“意”即文章的主题,“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清人王夫之有言:“意犹帅也。”在此。他将文章的“意”喻为一支军队的统帅,是很有道理的。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果把这段话借用于作文,那么,这文章的“意”就如山中之“仙”,水中之“龙”了。没有它,文章就黯然失神,有了它文章才神情毕现。为此,无论是平日作文或是考场作文,都应注重在立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说苑。杂言》)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接轨生活,语文教学才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漫议双基与思维的关系王云霞双基与思维有着辩证的关系。双基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是进一步掌握双基的必要条件。正如我国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所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可见,学习与...  相似文献   

20.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一课中,“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一语,句中无标点,句末用问号。笔者认为此句应标点为“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新教材中把该句作为一句话对待,句中无标点。其误有二:一是“长久”的语调无法确定。“长久”之“长”读降调,“长久”易被认作“有”的状语,则它与“相继”有重复之嫌;“长”读升调,“久长”就只能作“计”的补语,而这样的语调必然夺去了“久长”之后半句话的反问语气,使之失去反问意义。这是人为地造分歧。二是“岂”与“哉”遥远配合表示反问语气,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